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科創板半導體企業搶風頭,然而國內IC專業教育卻跟不上

科創板半導體企業搶風頭,然而國內IC專業教育卻跟不上

IC人才培養,高校任重而道遠。

科創板今日正式開市,首批25家上市企業中就有3家半導體公司,截至午間休市,瀾起科技、中微漲幅均超過了200%;安集科技漲幅更曾一度達到520.57%。

其實IC產業備受重視已經不是一兩天的事情了,尤其在不久之前中國科學院大學在他們的錄取通知書里嵌入了國人的驕傲——一枚「龍芯三號」實物晶元,更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科創板半導體企業搶風頭,然而國內IC專業教育卻跟不上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而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寫給新生的一封信中有這樣一句話,「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我們希望你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面對創新『無人區』,作為國科大的學生,你可以做些什麼?怎樣讓自己的理想追求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結伴同行?而時與勢的呼喚,是中國當代青年的使命責任。」

毋庸置疑,青年學生是科技發展的生力軍,也是產業的希望,但面對落後的「中國芯」,懵懂的學生應該怎麼學,學校又能為學生做些什麼呢?


IC教育滯後,學生有苦說不出

不可否認,中國科學院大學入學禮送龍芯是非常用心之舉,但在網路的一片叫好聲中,也不乏一些理性的質疑聲,比如「送龍芯有什麼用,還不如送一個單片機和教學光碟,暑假還能自主學習一下。」

其實從去年中興事件後,有關IC產業人才培養的問題就曾被多次提及,只是最終似乎沒有找到合適的處理方案。而《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7-2018)》(以下簡稱「白皮書」)指出,到2020年,我國IC產業高端人才缺口將達32萬人,可見人才培養問題複雜,但解決這些問題也是迫在眉睫。

· 學生熱情普遍不高

數據顯示,僅2018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就達到了820萬人,但清華大學微電子研究所所長、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IC設計分會理事長魏少軍曾表示,「每年我國各類IC人才新增不足2萬人,還有20%的流失。」由此來看,熱衷於IC專業的學生極少。問題根節總結下來就是「高校追求的是就業率,學生關注的是市場預期」。也因此,相較於基礎學科和技術,現在大多數高校和學生都更看好計算機應用類專業。

科創板半導體企業搶風頭,然而國內IC專業教育卻跟不上

以薪資待遇為例,IC企業研發崗專業人才年薪僅30萬元,生產製造專業人才為20萬元,本科應屆畢業生的平均年薪則在15萬元左右,即便是博士生,也只有30萬元。

可能只看數據很難察覺IC產業薪資有多低,但和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崗位相比就遜色太多了。在去年年底的一份《2019屆互聯網校招高薪清單》中,阿里巴巴演算法工程師年薪在43.2-72萬之間,另外還將包括部分股票、10萬不住和阿里星160萬的人才獎金。而其他公司的AI相關崗位,年薪也大多在50W以上。

除此之外,互聯網、通信、房地產、金融等行業的高薪也吸引了大量學生流入,相較而言,錢少事多的IC崗位就更不得「人心」了。

而就業率方面,根據某示範性微電子學院的畢業生就業情況,本科生簽約就業率只有30.94%,學了4年找不到工作只能升學或出國深造,也的確讓大多數人望而卻步。

當然,也不乏對IC深有興趣的學生,但是卻被高校有限的資源耽誤了。

· 師資、設備資源緊缺

面對IC產業人才不足的問題,就曾有行業人士表示,「不僅是沒學生的問題,國內少有學校能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課,也缺乏有足夠知識儲備的老師去帶學生。」

師資方面,在今年4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發布的教師崗位招聘公告中,其對教授崗的要求是,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國內外同行公認的成果;副教授崗則要求在相關學術領域已有突出業績;即便是講師,也要求在相關學術領域已有明顯業績。

科創板半導體企業搶風頭,然而國內IC專業教育卻跟不上

而另一高校的微電子專業教師招聘則要求具有博士學位或副教授以上資歷,本科為985院校畢業,且具有半導體材料,器件或半導體光電錶征技術背景。

眾所周知,IC為典型的知識和技術密集型專業,在軟體、硬體、工藝、系統等方面要求極高,需要具備跨專業、複合型、國際化的能力。再加上國內IC產業起步相對落後,現有高校教師甚至有部分非IC專業出身,而專業人才大多任職於企業或在海外,師資力量嚴重不足。

甚至有人拿自己的經歷調侃,「其實當年我特別想去學半導體方面的專業,但後面發現沒有老師接收,我就去搞機器視覺了。」

更重要的是,除師資外,大多高校還不具備開設IC相關專業的能力,即便是開設了,也沒有歸屬為一類學科。簡單來說,就是「學校開不起課,即便開課也很難做到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首先,教學需要實物,這裡面就涉及到耗材和產線成本的問題了,而僅產線一項,就足以讓絕大多數高校望而卻步。

行業有句話說,「建造一條生產線的成本相當於組件一個航母編隊」,足見IC產線成本之高。當然,高校不需要建造一個大規模生產產線,但該有的流程、材料、設備都需要有,設計、封測、製造、應用缺一不可。

產業發展講求的是複合型、專業人才,某平台一名自稱是半導體光電子學方向的本科生就表示,「晶元製造對人才要求很嚴格,所涉及領域既深且寬,就拿我自己專業而言,就涉及光、機、電、算、物、化、材,學科交叉十分明顯。」如此一來,高校面對教學成本問題就更加尷尬了。

初步數據統計顯示,當前我國已有超40多所院校開設了集成電路相關專業,但將微電子歸為一類學科的並不多,其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的微電子相關專業實力最強。

而其他高校的相關專業,則大多數以理論知識培養為主,所學課程則集中在計算機原理與應用、計算機軟體技術、計算機語言與程序設計、信號與系統、電子線路、理論物理、半導體物理、半導體器件物理、集成電路原理等萬年不變的基礎知識上,少有實踐操作的機會。

雖說萬變不離其宗,理論是基礎,但也需與時俱進,學生需要吸收新的知識,更需要培養動手實踐的能力,因為對於企業來說,基礎知識學得再好沒有實踐能力,既不能給企業創造價值,還會花費大量的培養成本。

很明顯的,當前國內IC教育問題有很多,徹底解決尚待時日,但隨著IC產業高速發展和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們已經不再只能摸石頭過河,而是有了一些應對之策。


充分接觸最新技術,加大產學研結合力度

毋庸置疑,理論是基礎,IC人才培養也必須從基礎理論和知識開始,在這方面國內大多高校都足以滿足這一需求。在這之後,學生還需要接觸最新的技術和應用。

以最近大火的RISC-V開源架構為例,這項「網紅」技術被很多人認為是能夠與ARM架構比肩,甚至是在未來替代ARM架構的唯一一項技術,也因此它的出現被認為是國內IC產業的一次難得機遇。

而對於企業來說,這將是未來制勝市場的關鍵,阿里平頭哥半導體就是這一架構的最大支持者之一,其產品線中的CK902、CK905、CK802、CK805等系列產品,採用的都最新開源架構RISC-V。

科創板半導體企業搶風頭,然而國內IC專業教育卻跟不上

去年9月,為了進一步促進整個RISC-V生態的建設,阿里、華米、紫光展銳、華大半導體、地平線、芯原控股、上海賽昉科技、北京君正、兆易創新、致象爾微電子、時芯電子、晶晨半導體、格易電子、上海高性能集成電路設計中心、上海集成電路行業協會、上海物聯網行業協會等單位聯合成立了中國RISC-V產業聯盟,可以預見,企業對掌握該項技術的人才需求將在未來幾年內高速增長。

這也給了高校人才培養一個新的思路,提前部署RISC-V相關課程教學,僅在設計層面就能夠讓學生掌握一項足以安身立命的技術,不僅會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相信隨著國內IC產業的發展,薪資待遇也會逐年提升。

理論和技術培養之外,實踐方面也尤為重要,雖然當前實物教學的耗材和產線建設問題確實一時難以解決,但企業可以做到,也就是加大產學研結合力度,幫助學生完成「學校到企業的無縫切換」。

這其實和AI人才培養很相似,以南京大學人工智慧學院為例,該學院除在課程安排上著重關注理論新舊結合外,還與京東、科沃斯等企業研究院合作,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實踐基地,還加強了學生和產業的接觸力度,保證畢業後不予行業脫節。

對於IC專業學生來說,產學研結合,不僅能夠獲得直接接觸產線的機會,為高校解決一定的成本問題,還能與IC企業、研究員高端人才交流,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師資的不足。

當然,除了上述思路外,通過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回國、回教育第一線,以及推動學生與海外高校的交換交流也尤為重要。

總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雖然國內IC人才培養任重道遠,但只要在進步就總能走到想去的地方。

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鎂客網~

科創板半導體企業搶風頭,然而國內IC專業教育卻跟不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鎂客網 的精彩文章:

鎂伽機器人新品發布,「機器人+AIoT」賦能產業智能化發展
聚焦商用清潔機器人市場,用領先優勢開拓未來市場

TAG:鎂客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