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無論日軍士兵多麼優秀都不可能被提拔為軍官
日本於明治維新以後,開始從西歐等國家移植軍銜制,且影響了一些鄰近的國家,因此,在亞洲日本軍隊實施軍銜制,算是比較早的,可稱為「東亞型」軍銜。
其軍銜的特點,是不設元帥,軍官分將、校(佐)、尉三等九級,上將為最高軍銜,屬於世界各類軍銜中軍官等級最少的一種。
從19世紀下半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軍的軍官軍銜分為將、佐、尉三等九級,軍銜從高到低排序,將官為大將、中將、少將;佐官為大佐、中佐、少佐;尉官為大尉、中尉、少尉。
其中,日本的「大」級軍銜,是日文原意,按照今天的習慣譯法,應為「上」級,如「大將」應譯為「上將」;同樣,「佐」官應譯為「校官」,大佐就是上校,大尉就是上尉等,這樣,軍銜就對等了,也比較好理解了。
至於大佐軍銜,授予日軍聯長隊,一個齊裝滿員的聯隊擁有3800員兵力,包括一個54人的指揮部、三個步兵大隊、一個122人的炮兵中隊,一個122人的反坦克中隊、一個121人的大車和騾馬運輸隊、一個81人的彈藥小隊,以及聯隊廚師、通訊兵、醫生和衛生兵等。
大佐聯隊長,只能說相當於其他交戰國軍隊的上校團長,但又於旅級作戰單位人數接近和相仿,又相當於少將旅長或上校旅長,但又都似是而非。
因此,日軍的聯隊包括大佐聯隊長,都是比較特殊的作戰單位和軍銜,沒有可以直接相比對的其他交戰國軍隊相應的作戰單位和軍銜。
二戰時期,說日軍普通士兵對大佐這個職務夢寐以求,顯然是不現實的,也是不符合日軍軍銜體制,以及日軍對軍官的提拔制度。
雖說不願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此話僅適合普通士兵只要作戰勇敢,個人技戰術性能出色,具備一定的領導才能,就能從普通士兵直接提拔為排長或連長,有軍中的晉陞通道,此說才能成立。
但對於日軍普通士兵來說,晉陞軍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大佐聯隊長這般能指揮3000餘人軍隊作戰的軍中高級軍官,日軍普通士兵想都不敢想的,因為想了也沒有用。
日軍軍官必須是軍校培育培養出來,自畢業開始分配到軍隊,就已經是少尉或中尉小隊長了(相當於其他交戰國軍隊的排長),然後隨著戰爭的洗禮,在有戰功的背景下,才能逐步晉陞,最終,才有可能成為大佐聯隊長。
能成為大佐聯隊長,可謂軍中翹楚了,再上一個台階就是指揮上萬人馬的少將旅團長了,對於許多大佐聯隊長而言,也就止步於大佐聯隊長了,能晉陞到少將旅團長的都是鳳毛麟角了。
綜上,日本軍隊中等級森嚴,除了讀書上軍校之外,在軍隊中不可能從普通士兵直接提拔為軍官,當士兵晉陞軍官,此路不通。
因此,無論日軍士兵有多優秀,只能晉陞為士官,且士官最高為曹長,可以擔任分隊長(相當於其他交戰國軍隊的班長),頂多擔任小隊副(相當於其他交戰國軍隊的副排長),不可能晉陞為軍官,當上大佐聯隊長對日軍普通士兵來說,是想都不敢想的。
※侵華日軍只有一位總司令即岡村寧次陸軍大將
※海軍驅逐艦目標艦將是裝電磁炮和激光防禦系統的萬能戰艦
TAG:國平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