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安史之亂後,唐朝發生涇原兵變,如不是此人唐朝提前150年滅亡

安史之亂後,唐朝發生涇原兵變,如不是此人唐朝提前150年滅亡

安史之亂是唐朝最嚴重的一次的叛亂,雖然沒有推翻唐朝李氏家族的統治,但讓這個昔日無比輝煌的盛世王朝由此開始走向衰敗、分裂和動蕩之中。安史之亂後不久,唐朝又發生了涇原兵變,其規模雖不如安史之亂大,但產生的影響力卻一點不比安史之亂小,差點讓唐王朝成為一個短命王朝。但戰神李晟的出現,成功粉碎了涇原叛亂,支撐起了唐朝即將傾覆的大廈,否則唐朝可能會提前150年滅亡。

為什麼說涇原兵變雖然規模不大,卻差點要了唐朝李氏王朝的命呢?我們從下面三個方面分析一下。

首先,安史之亂後,唐朝軍閥割據現象非常,衝突頻繁,很多藩鎮節度使已經與中央政府形成勢不兩立之勢,唐朝李氏王朝隨時隨地都有滅亡的危險。

這些藩鎮亂象主要有這幾個方面。

一是他們逐漸形成子承父業的潛規則,很多藩鎮節度使一旦年老去世,他的兒子就會向中央政府要求子承父業,承襲父親的節度使職務,把藩鎮變成自家的獨立王國。即使中央不批准,他們也會自行承襲父職,成為名副其實的「藩二代」。

唐德宗建中二年,也就是公元781年,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死了,他的兒子就立馬要繼承父親的職務,並向唐德宗寫報告要求自己名正言順就任新的成德節度使。還要魏博節度使田承嗣死後,他的侄子田悅也跳出來繼承伯父的職務,要成為新的魏博節度使。有了這兩個人帶頭,其它的節度使都蠢蠢欲動,也做這樣的打算和準備。一時之間,這些雄霸一方擁兵自重的割據勢力就成了唐朝皇帝最頭痛的地方。

這種現象就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剛開始實行分封制,確實對當時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但到後來,當周王朝無法控制這些分封的諸侯之後,天下就開始大亂,各路諸侯爭霸天下的刀兵禍亂就愈演愈烈,最終把周王朝陷入萬劫不復的地位。

二是這些藩鎮節度使之間往往會形成聯合,共同對抗中央政府。本來一二個不聽話的藩鎮節度使已經很讓唐朝皇帝頭痛萬般,如果這些藩鎮的節度使相互聯合起來,勢力大增,這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了。

在魏博節度使田承嗣死後,其侄子田悅就任新節度使,當時的唐代宗幾乎沒有過問,沒有過問就等於默許了。之後,又有了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死後,其子李惟岳照葫蘆畫瓢,也要繼承父親的職務。當他的要求被新上任的皇帝唐德宗拒絕之後,這個人就很快和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道節度使梁崇義商量好,一起舉兵造反。要把這個不聽話的新皇帝趕下台。

三是藩鎮節度使雖說受中央政府管轄,但實際上他們已經形成獨立王國。行政上不受中央管理,財政稅賦方面也獨立運營,不向中央政府上繳。軍隊規模上,這些節度使個個野心膨脹,發展自己的武裝,力求在時機成熟的時候也大展拳腳。

四是唐王朝在削蕃政策上走入了一個死胡同,他們奉行「以藩制藩」的政策。因為中央沒有可以控制的軍隊,所以只能藉助其它的藩鎮去鎮壓不聽話的藩鎮。這樣一來,當不聽話的藩鎮被鎮壓之後,新的更大的藩鎮就形成了,對唐王朝更大的威脅隨之而來。

比如說,當李惟岳等四個節度使發起叛亂之後,唐德宗命令幽州留守朱滔、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前去平叛。這兩個人很快把這次叛亂很平息了,但事情遠沒有結束,在這次平叛中立下戰功的朱滔、王武俊兩人覺得德宗皇帝對他們的賞賜恩惠不公,於是又找借口聯合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納重新叛亂,並且各自稱王,明目張胆和中央政府對抗。

德宗皇帝再次任命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先去平亂,但這個李希烈此刻卻在心裡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不但不去平叛,反倒和這群剿滅的對象勾結起來,開始向唐王朝中央政府宣戰,而且他自己也找了理由把自己封為建興王。

唐王朝這種「以藩制藩」的政策不但沒有達到平叛的預期,而且加劇了天下割據勢力的做強做大。

儘管各地藩鎮節度使都蠢蠢欲動,而且已經有幾個藩鎮發生了叛亂,好在這些藩鎮都離長安較遠,即使內戰硝煙瀰漫,但也燒不到唐王朝的家門口,天下大勢可以說還在唐朝皇帝的控制之中。

最主要的是,北方地區及首都長安周邊還非常穩定,這對唐王朝來說還有很大的戰略騰躍空間,只要關中不亂,再難的事情總會很容易處理,得關中者得天下。

但事情的發展,總會讓人無法預料,當你在想像著享受幸福降臨時的美妙場景時,災難總會不期而遇來到跟前。對於四面八方都漏雨的唐王朝大廈也是如此。

公元783年,唐德宗命令李勉、哥舒曜前去鎮壓李希烈。本想著能一次性殲滅李希烈領導的叛軍,但沒想到李希烈這個人挺能打仗,朝廷派去的這兩員大將跟他打了幾仗都沒有打過他,吃了敗仗。於是唐德宗又重新調整了帶兵將帥,並命令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帶5000士兵前去援征。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首都長安爆發了兵變,這就是唐朝歷史上有名的涇原兵變,是唐王朝在安史之亂後,面臨威脅最大的一次兵變,如果當時處置不當,唐王朝大廈就有立刻傾覆危險。

為什麼這麼說呢?同樣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一番。

首先,這次兵變發生在首都長安,處於唐王朝的心藏地帶,如果兵變成功,唐朝滅亡也就是瞬間的事情。

當增援前線的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帶領5000人度過長安時,長安城的京兆尹王翃按照皇帝的交代要慰問犒賞一下自己的軍隊,可這個王翃表現的有點小氣,他給將士們吃的是一些過期食物和殘羹冷炙,這下把這些將士們的心給傷了,覺得朝廷不拿他們這些上前線送死的人當人看,結果就起兵反了。

德宗皇帝一看涇原兵反了,先是派人帶著大量好吃好喝去慰問,結果這些人已經不在乎這些物質引誘了,鐵了心要反叛。德宗皇帝一看這事弄不成,兵變越演越烈,自己也顧不上那麼多了,立刻帶著家眷學著祖爺爺唐玄宗一樣,向長安城外逃跑,來到離長安不遠的乾縣躲避兵災。

當時賦閑在家的太尉朱泚並沒有跑掉,涇原兵覺得這個人職務高,威望也不低,年齡又大,於是就把朱泚請出來一起造反。

朱泚早有此意,加上他的弟弟朱滔此刻已經反叛自立為王,所以朱泚就毫不猶豫的答應了給這幫涇原兵站台,自封為大秦皇帝,並給他的弟弟朱滔寫信「三秦之地,指日克平,大河之北,委卿除珍,當與卿會於洛陽」,意思要和弟弟共享天下。

在做這些工作的同時,朱泚不忘消滅唐玄宗的子子孫孫。他立刻派兵去乾縣圍攻唐德宗,準備一舉拿下,然後殺之。這樣自己這個大秦帝王也就當得踏踏實實了。

如果一切按照朱泚的計劃順利進行,大秦帝國的大旗可能就替代唐王朝的大旗,在長安城上迎風飄揚。

但這個時候,粉碎朱泚大秦皇帝夢想的人卻好不徵兆的站在的朱泚的面前,準備親手撕碎朱泚的大秦帝國旗幟。

就在朱泚猛攻乾縣時,決定大唐命運的這個出來了,此人就是李晟。

為什麼說他成為決定大唐命運的人呢?因為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李晟的所作所為是他成為唐王朝名副其實的支柱型人才。

首先,他在涇原兵變後,立刻從河北率領神策軍趕了回來勤王,穩定了唐王朝的統治。

李晟當時是神策軍節度使,神策軍既不是地方軍閥的部隊,也不是李晟自己的部隊,而是唐王朝在安史之亂後,重點打造的一支中央嫡系部隊,是專門服務於唐王朝統治的一支武裝力量,雖然人數不多,但裝備精良,且政治素質合格。

李晟作為這支部隊的締造者,在涇原兵變後勤王及時,且在涇原兵變時面對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和朱泚企圖陰謀作亂的局面,李晟沉穩應對,鬥智斗勇,勇敢的粉碎了這兩個人的勾結。把關中地區的軍隊逐漸統一起來,並聽從唐德宗的調遣,是關中各方勢力重新回歸到唐王朝的立場中來。

李晟在統一了關中各派軍事勢力之後,就向盤踞在長安城裡的朱泚叛軍發起攻擊,只用了三天時間,就把這次因為涇原兵變而給唐王朝造成極大損害的叛軍一舉殲滅,收復了長安,把已經逃亡漢中的德宗皇帝迎回長安。

最終,短命的大秦帝王朱泚逃亡去了塞外,朔方節度使李懷光也灰溜溜的躲回到河套一帶去了,關中及周邊地區重新回到唐王朝的統治之中。

另外,在此後的歲月里, 李晟先後做了鳳翔節度使兼四鎮北庭行營兵馬元帥,率領神策軍在西北抗擊吐蕃、回鶻等少數民族的侵擾,為穩固唐王朝統治立下了不少戰功。

李晟一手打造了忠於朝廷的神策軍,通過十幾年的發展,是這支不到5000人的神策軍最終發展到15萬人的規模。這支部隊除了保護首都地區防衛安全之外,還經常被派往全國各地,去執行剿滅叛亂藩鎮的任務,有效的震懾了一些蠢蠢欲動的藩鎮軍閥。

縱觀李晟一生,他始終效忠於唐王朝,無論是代宗時期,還是德宗時期,或者是後來的唐僖宗時期,李晟雖官居高位,卻從來沒有產生過背叛唐王朝的想法,在自己長達半個世紀的為官生涯里,履行了一個忠臣應該履行的的責任。後人評價他是和郭子儀、李光弼齊名的唐朝中興名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秦之歌 的精彩文章:

陳平輔佐劉邦共獻了6個奇計,前5個大家都知道,第6個秘而不傳
甲午海戰30年後,北洋水師英國軍官泰萊,為何說劉步蟾導致失敗

TAG:大秦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