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到了,暑毒、暑邪瘋狂來襲!防病的5個妙招你必須要知道
7月23日,大暑將至。
大家都知道「熱在三伏」,大暑一般處在三伏里的中伏階段。
想起來有句老話「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除了溫度高的令人難以忍受,濕度大的「蒸籠」模式更是正式啟動上線。前段時間的高溫高濕也只是為現在「預熱」!
俗話說物極必反,大暑之後的暑熱程度由小極大,大暑之後便是立秋。
不知不覺,我們已經迎來的夏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本著冬病夏治的原則,這也成為了養生的關鍵點!
暑邪:讓你腸胃難受,沒有胃口
夏季炎熱高溫,大暑到後氣溫只會愈來愈高。
當代人最佳的避暑方式就是窩在家裡開著空調「吹吹冷風,吃吃冷飲」。
可人們長期在空調房呆著,空調的「虛邪賊風」直吹著自己,就容易中陰暑。
所謂「陰暑」,是吹太久空調所致。睡覺的時候吹空凋,這虛賊邪風很容易就進入的身體。
如果脾胃虛弱,這時候就會出現既有表寒,頭重頭痛全身無力,又有里證上吐下瀉,吃飯也沒胃口。
另外,夏天女性朋友直吹冷風,寒氣也會直接進入身體,女生就會加劇宮寒的情況。
所以很多妹子夏天更容易痛經、月經量少、手腳涼等情況。
夏天很多疾病的產生其實都跟空調有關,長時間的吹冷氣會對身體造成不可估量的傷害。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空調的冷風穿透力太強,對於本身就怕冷、怕風的人來說,是致命傷。
有時候商場、辦公室里的冷氣我們無法控制,那平時就要注意腹部和腿部保暖,也可多喝粥、湯。
推薦山藥枸杞大棗大米粥,可補津液,止渴,潤膚。
還可以達到養胃養脾的作用,脾胃功能好了,也就遠離體寒,避免「暑邪」的困擾。
也有很多人在夏天運動後吃冷飲,吃的時候圖一時之快,但這樣也很容易引起腸胃型感冒。
常表現為腹瀉、發燒,這時候可用葛根湯顆粒緩解。
這樣看來,「暑邪」其實就是天氣過熱貪涼導致,寒氣侵入體內就會使脾胃虛弱,引起各種疾病。
正確適當避暑,才能規避「暑邪」對身體的危害。
暑毒:動不動心臟難受,惶恐不安
自從天氣熱了,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越來越多了,後台有不少讀者有類似的反應:
「氣溫越來越高了,晚上睡覺總是莫名的心慌,心跳加速,很難受。」
「心臟偶爾會隱隱作痛,天一熱了就容易耳鳴,腿也痛,是不是心臟出了問題,該去醫院看看?」
我有個朋友在醫院工作,最近頻頻接收了心腦類疾病的患者,最近也感嘆夏天是心臟類疾病的高發季。
夏季到了,心梗問題頻發,我們要引起重視,才能健康度過這個夏天。
為什麼夏季心血管類疾病會這麼高發?
眾所眾知,心臟能夠正常的運作,就是要滿足供血。
而「汗為血之餘」——流失在外的多了,身體里的津液就少了。血量不足,心臟負擔加重,心臟問題也會高發,這也是「暑毒」的危害。
另外,2019年是己亥年,這裡的亥從易經的角度來自西北方向,屬於乾卦。
乾卦代表心腦, 所以今年本就是心腦類問題高發的一年。
這個季節更要注意養護好我們的心血管,避免心臟類疾病發生。通過艾灸和飲食就可以達到調養效果。
①艾灸內關穴配合膻中穴
艾灸內關穴配合膻中穴可以補心氣,振奮心陽,心陽振奮不光可以緩解心慌胸悶等現象,而且還能覺得心情越來越舒暢。
內關穴: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橈側屈腕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
膻中穴: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連線之中點。
②經方看這裡:
推薦經方——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
我們治心絞痛,常用大柴胡湯配合桂枝茯苓丸。如果再有熱,可以加石膏,血壓高心跳得厲害,可以加重桂枝、茯苓,就是大柴胡湯與桂枝茯苓丸的合方。
胡希恕胡老在臨床中,就用這個方劑治癒了大量心臟方面的問題。
炎炎夏日,保護好我們的心血管,讓「暑毒」遠離我們的心臟。
暑熱:失眠煩躁找上門來
晚上「左手啤酒,右手肉串」,這是很多人到了夏天的生活狀態。
氣溫高了天氣熱了,各種飲料涼茶不離手。
於是,在夏天「上火」的人就越來越多,牙齦痛、嗓子癢、心煩意亂各種癥狀都來了。
其實在中醫里,"火"分為實火和虛火,但是現在單純有實火的人越來越少了。
所謂「實火」就是陽明實熱證。(里有實熱)
古代的人們生活潦倒, 吃不上飯,吃糠咽菜的,還有可能有得陽明實熱證的條件。
但是我們現在的人整天吃著冷飲,空調對著吹,上的火都是「虛火」。
中醫有個名詞叫「虛火上炎」,用成語形容就是鳩佔鵲巢。打個比方:當年八國聯軍打進京城,佔領了皇宮,慈禧老太太就跑路了,被迫轉移到了西安。
我們「上火」也是這個道理,根源在於體內的寒太重了,把熱排斥在外,而火的性質是「上炎」,往上走,因此各種「上火」癥狀也就出現了。
緩解上火的經方,可以考慮知柏地黃丸清虛熱,加金匱腎氣丸補充津液。
知柏地黃丸是在六味地黃丸中加入了知母、黃柏兩味葯,知母、黃柏能很好的清虛熱。
然而這個道理就像著火了需要水來滅一樣,清熱必然耗津液,再加金匱腎氣丸補充津液,用來緩解上火的癥狀更佳。
在方劑的應用上,可以考慮用小建中湯+黃連。
黃連在這個基礎上 使用一兩的劑量
另外還可以利用一些「小方法」,緩解上火的癥狀:
①靈活用肉桂
肉桂有溫里、「引火歸元」之效,平時做湯的時候可以加肉桂。
做米飯的時候可以加入肉桂粉,泡茶的時候也可以放肉桂。
②泡腳
對於畏寒、四肢不溫的同學來說,泡腳是再簡單不過的法子了。
取艾葉(或者是艾絨)15克,吳茱萸15克,加入適量清水煮沸20分鐘,待其冷卻至合適溫度後泡腳,能泡到身上微微出汗為宜。
③ 湧泉穴
湧泉穴:足底前三分之一處可見有一凹陷處,按壓有酸脹感,即為此穴。
如果有牙齦腫痛、牙齦出血等虛熱上擾的情況 ,可以在湧泉穴貼生薑片。
上火,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暑熱」令人厭煩,但只要自己注意身體,「上火」就能離你遠遠的。
暑濕:身體黏膩,腦袋昏沉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所謂「桑拿天」,就是又熱濕度又高,讓人身上總是黏黏膩膩。
明明每天洗澡,但身上還是總是發黏,伴隨而來的還有各種苦不堪言的病症:
蕁麻疹、濕疹、腳氣......渾身發癢,也不能用手撓,總之渾身難受,可是又找不出根本的原因。
大家仔細想想,天一熱,大家都愛往空調房裡擠,原本滿身大汗,卻突然進了「冰窟」,那些汗液就被困在了身體里。
出汗本是排除濕邪的過程,結果就這麼被變成了身體里的濕熱之氣。
所以濕氣很容易就成為了夏天最纏人的問題之一。
除了皮膚,濕性重濁,還會阻滯氣機。
本來身體氣血運行的好好的,濕氣一來,經絡里都是粘膩的廢水,氣血運行就慢下來了。
我們就會感覺頭沉,頭重如裹;容易疲勞,精力不夠充沛。
脾是運化水谷主要的臟腑,喜燥惡濕。
濕邪困脾,會出現不想吃飯、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卻不想飲水等情況。
我們可以通過飲食調理,祛除體內的濕氣,滋養我們的身體。
1.茯苓白朮母雞湯
食材:白朮15克,白茯苓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雞塊300g,枸杞15克。調料精鹽適量,生薑,清水適量。
做法:
1、將雞塊洗凈,氽燙,備用。
2、將其他材料洗凈。
3、鍋中加水燒沸,下入雞塊焯透,打去浮沫撈出。
4、將雞塊加入沙煲內加清水煮沸,將各種原料全部放入大火煲至20分鐘,轉至小火煲2小時,撇出浮。
茯苓、白朮健脾祛濕,白芍、甘草,養血補津液,生薑溫胃散寒。
健脾祛濕,補血養陰,你值得擁有。
2. 四神湯
做法:山藥、茯苓、芡實、糯米適量,可以做排骨湯,也能煮粥~
四神湯有恢復脾胃功能、安神之效,脾胃功能好了,才能杜絕生濕之源。
正逢盛暑,別在空調房裡待太久,也別吃太多寒涼的食物,畢竟身體是自己,要好好愛護才是。
每個節氣都有它的特徵,要順應它的規律,做讓身體舒服的事。
注意避暑的同時,也要適度納涼,享受夏日最美妙的時光。
※「養生專家」59歲逝世被群嘲:這是養生被黑的最狠的一次
※你真的懂三伏貼嗎?
TAG:小道經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