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資源巧盤活 邊民快樂把貧脫
原標題:區域資源巧盤活 邊民快樂把貧脫——訪中共雲南省瀾滄縣委書記楊中興
《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總編輯 蔣豐
我還清晰地記著,1984年11月,我作為共青團中央機關刊物《中國青年》雜誌的記者,採訪了當時的中共河北省正定縣委書記習近平。時隔35年,也就是在7月13日傍晚,我作為《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總編輯,在參加《人民日報》海外版主辦的第四屆海外華文媒體高峰論壇併到普洱採風之際,對中共雲南省瀾滄縣委書記楊中興進行了專訪。下面是訪談摘要。
摸底探源,有的放矢抓脫貧
蔣豐:一路走來,我有許多感想。今天在這裡,我看到瀾滄縣委和縣政府正在進行的精準扶貧。您能否介紹一下當地脫貧的情況呢。
楊中興:雲南省共有129個縣,其中120個縣是貧困縣。如果按照貧困人口數量來排序,瀾滄縣在雲南省排到第四位。可以說,瀾滄的脫貧任務非常重。與此同時,瀾滄縣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也非常豐富,如何把握資源、激活資源、利用資源就成為當務之急。為此,縣委和縣政府做了很多工作。
我們首先抓基礎,摸根源。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的指導思想,我們深入基層,逐家逐戶調查,把底數摸清楚。瀾滄縣之所以窮,就是因為沒能把資源優勢轉換成發展優勢。瀾滄縣是農業大縣,但也是農業弱縣。農業產業沒有規模、不上檔次、「小、散、弱」等農業縣、貧困縣常見的問題,瀾滄縣全都有。
在確認了這些具體問題之後,縣委和縣政府對症下藥,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發展,首先就是要打破交通和基礎設施的制約,把客人請進來,把資源送出去。2017年5月26日,景邁機場通航。按照設計規劃,機場年吞吐量20萬人次,但是2018年就已經突破23萬人次,2019年預計將突破50萬人次。
發展基礎建設的同時,縣委和縣政府也清醒的認識到,脫貧不是機場通航了,馬路通車了、房子建好了,就算完了。下一步,還有更多更重要的工作要做,要切切實實提高群眾的收入,讓群眾嘗到甜頭,過上幸福生活。
九馬奔騰,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模式
蔣豐:真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瀾滄縣委和縣政府是用哪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群眾脫貧的呢?
楊中興:摸清了情況之後,政府確定了「1+3+5」的發展模式。「1」呢,就是按照省委省政府「一縣一產業」的指導思想,確定了茶產業為我們瀾滄縣的支柱產業。在瀾滄縣,像景邁山古茶園這樣的古茶樹總共有3.6萬畝,另外還有34.8萬畝現代茶園,生產有機茶。景邁山是中國六大普洱茶山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古老、連片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人工栽培型茶園,目前已經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而且,景邁山的茶,具有獨特的蘭花香,回甘生津,餘韻長久,很受市場歡迎。
「3」呢,是指養殖業、蔗糖產業和蔬菜瓜果種植這三種傳統優勢產業。瀾滄全縣有農業人口41萬,目前,這些產業已經實現農業人口全覆蓋。通過對傳統產業的提質增效,政府幫助群眾增收脫貧,實現年人均毛收入9000元,純收入5400元的目標。
「5」呢,為了應對脫貧之後的發展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持續提高群眾收入,避免再次返貧,政府又確認了五種產業作為支持和輔助,包括以林下三七為主的中藥材種植,以花椒為主的香料產業,熱帶水果種植業,鄉村旅遊和就業扶貧。
以林下種植為例,瀾滄縣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森林覆蓋率達到63.44%,政府從盤活現有優勢資源出發,在林下種植三七等中藥材。目前全縣已完成一萬畝的種植目標,經過10年時間,發展到20萬畝。三七的生長特性是連續種植3年之後,就無法再生長,因此政府又引入了滇黃金、白芨,輪替種植。這些中藥材有一個明顯優勢,就是純天然、無污染,種植過程中不使用化肥,很受市場歡迎。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格估算,10年間,預計達到100到150億元的產值。
因地制宜,應民情縣情制路線
蔣豐:扶貧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黨和全民正在進行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您在實際工作中肯定會遇到很多很多無法想像的困難,能不能給我舉幾個例子。
楊中興:瀾滄縣一直以傳統農業為主,工業發展相對落後。祖祖輩輩,一代又一代人在這裡生活,資源豐富,卻一直沒能致富,說明問題有很多。
首先,優質資源走不出去,說明沒市場、沒對接、沒物流,這就要求政府出面,把優質的農產品運出去,把有實力的廠家引進來。依靠國家的政策指導,依靠各級政府的支持,瀾滄縣大力發展招商引資,實現與農業龍頭企業的掛鉤,通過就近、就地進行農副產品深加工,完成了產業價值的提升。
其次,瀾滄縣境內生活著許多「直過民族」,平均受教育程度低,政府首先從發展教育、培養個人衛生意識做起,進行農村危房改造、打造農村電商平台一系列改革舉措,同時,狠抓政策的落實。
最後還要舉一個例子。烤煙種植本來是雲南省一個很有優勢的產業,瀾滄縣的地理環境非常適合烤煙種植,但是由於烤煙種植是一個精工細作的活兒,種植過程中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相對較高,這與現階段瀾滄群眾的受教育程度還有一定差距。政府意識到發展產業,必須和當地勞動者的觀念相結合。於是改變側重,推廣「懶莊稼」甘蔗的種植,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取得不錯的收效,種植面積從原來的18萬畝增發展到近30萬畝。
唱歌跳舞,「文化扶貧」出亮點
蔣豐:現在,瀾滄縣委和政府找到了切實有效的方法,在脫貧的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我了解到,您並不是本地人,您是怎麼到瀾滄來的呢?
楊中興:我1987年參加工作就一直是在老家景東縣,從基層工作做起,2011年調往普洱市扶貧辦工作。2016年,省委市委領導派我到瀾滄縣主持工作。
蔣豐:原來您是名副其實的「扶貧書記」啊!(笑)您一定有許多經驗之談。
楊中興:在工作過程中,遇到非常多的困難,但也有很多感動。比如,國家為每戶人家提供一定的補貼,協助當地群眾改善居住條件,讓他們從茅草屋搬進桿欄式民居,進而到了現代化樓房。有些村民對國家的政策不理解,認為國家應該全部包圓,推一推,動一動,缺乏積極性。
針對這種情況,政府深入了解民風民俗,梳理少數民族的文化特性,尋找適合當地發展的脫貧路線。
在脫貧工作中,我們認識到,瀾滄縣境內的少數民族大多受教育程度比較低,有必要先改變人們落後的觀念,改被動扶貧為主動脫貧。瀾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形式多樣,拉祜族、佤族最快樂的事就是每天唱歌跳舞,但是單純的唱歌跳舞是無法幫助群眾轉化為經濟效益的。以老達保為例,縣委縣政府做了引導,推動村民成立了普洱市第一家自創、自演的農民演藝公司,將原汁原味的拉祜文化推向世界。
這是縣委縣政府做的第一件事。第二件事是找到帶頭人,助力政策的順利落實。比如老達保的李石開、李娜倮等人,他們本身既熱愛音樂,在當地又有一定的影響力,在政府和帶頭人的共同推動下,400多人的老達保,有200人加入了演出隊伍,2017年的人均年收入超過了5000元。讓村民們「享受」著生活,完成了脫貧任務。如今,主打民俗文化牌的鄉村旅遊已經成為瀾滄亮麗的名片。
在工作中,我個人有很多的感受,瀾滄縣的少數民族群眾非常淳樸,他們積極支持縣委和縣政府的各項工作,感激黨的恩情。有了他們的信賴,我們做起脫貧工作來也更有信心和決心。
採訪結束之際,我情不自禁再次想起當年我對中共河北省正定縣委書記習近平的採訪。那時,中國改革開放大潮方興未艾;今天,中國改革開放大潮滾滾向前。不同時期的縣委書記,成就著不同的歷史擔當,推助著中國的紮實發展。
我還記得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講過這樣一番話:「一個縣小則十幾萬人,大則百把萬人,一個決策下去,其影響非同小可,來不得半點含糊。海瑞在他的《令箴》中說:『官之至難者,令也。』此意即最難做的官是縣官。」今天,我們應該為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在基層有這樣辛勤努力的縣委書記而欣喜感慰。
「文化扶貧」,成為中國脫貧攻堅戰的一道利器,成為「精準扶貧」的一個摹本。
※旅日愛拼的泉州人重視後代教育
※乃木坂46誕生新C位!是哪位可愛小姐姐?
TAG:日本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