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猜忌多疑,敢凌遲袁崇煥,為何卻不殺降清的祖大壽?
文/花開無田
1629年十一月,皇太極率兵十萬直逼京畿,而袁崇煥則毫不知情,事後援兵遲緩,更是在率兵救援之後直抵京師便要求入城休息,而這也為崇禎帝的多疑,再加一分。也就在明軍擊敗後金,京師之圍解除之後,袁崇煥隨之被下獄。祖大壽眼見自己的頂頭上司被抓,毀山海關而逃,其後更是在袁崇煥寫信招撫之後,才返回明朝。可惜的是袁崇煥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實則家無餘財。
凌遲,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千刀萬剮。而《 大明律·刑律 》載:「謀反大逆:凡謀反,謂謀危社稷;大逆,謂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但共謀者,不分首從,皆凌遲處死。」而被定罪的袁承煥更是被剮3543刀。可見崇禎帝之狠厲。但是令我們驚訝的是,會如此狠厲的崇禎帝卻對在大凌河之戰中投降後金祖大壽非但沒有殺害他,反而還是加官進爵,這又是為何呢?
在大明王朝危若累卵之下,內部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此起彼伏,而外部的皇太極也並沒有停下征伐的腳步。1631年,皇太極率領六萬大軍包圍了祖大壽鎮守的大凌河城。而祖大壽部只有一萬四千人。更為嚴峻的是此時的皇太極還有了仿製的紅衣大炮,而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錦州方面吳三桂的父親吳襄率四萬援軍前來救援,卻被伏擊,本藉助風勢縱火可以大敗後金的局勢,卻因為風勢斗轉,而導致四萬大軍全軍覆滅,33將領陣亡。
而祖大壽則為我們展現了唐朝張巡面對安史之亂中睢陽之戰的慘烈與節氣,以一萬四千人與皇太極的六萬人抗衡周旋幾個月之久,更為甚者其弟祖大弼更是展開了反衝擊,以敢死隊120人,夜入皇太極大營,行刺皇太極,意圖進行斬首行動,可惜的是就在皇太極漸漸不支之時,阿濟格趕到,皇太極才死裡逃生。而其率領的120人,更是在祖大壽的接應下,無一人傷亡。
可惜的是,戰役的得失從來不是以一時之長短來衡量的。而即便是關寧鐵騎這種戰鬥力,也苦於斷糧之恨,而馬肉吃完,老鼠之肉,以至於城內商賈之肉,「炊骨析骸,古所沒有」。而這期間,皇太極更是曾經七次致信祖大壽,勸其投降。最終祖大壽也做出了投降的決定。這裡我們必須要提及的就是其副將何可綱,他堅守氣節,誓死不降,最後也成為了祖大壽投降清朝的「投名狀」。
而皇太極也足夠誠意,與祖大壽更是盟誓,如若殺害必遭天譴。而在互相的寒暄之下,祖大壽卻提議自己帶領兵士去賺開錦州。皇太極自然是信以為真,而祖大壽也如此之下竟然逃回了錦州。
祖大壽對巡撫邱禾嘉則言語道乃是突圍而出。但是若想人不知,又何其艱難,但是此時此刻的崇禎帝卻並沒有處罰祖大壽,那麼這到底是為何呢?至少祖大壽之投遞叛國、誅殺將領罪名坐實,而且更符合《大明律·刑律》。
但是崇禎帝卻「帝欲羈縻之,因為用,置勿問」。而此時祖大壽乃是關寧鐵騎的總指揮。期間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就是崇禎帝並非沒有召見祖大壽,而是召而不見。這也體現出了明朝末年,在舉國之力支持遼東之下,武將的軍閥化局面更加嚴重,兵只知其將,而不知其君。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乃是,祖大壽全家世代從軍,家族成員更是大多為總兵、副將,此時起外甥吳三桂鎮守寧遠。與袁崇煥相比,這就是現實。
不過,在此後的十年間他也並未聯繫皇太極,而是固守錦州。只不過面對薊遼總督洪承疇在松山被俘的事實,在困守1年錦州之後,他終於選擇了投降。並於1656年,病逝。此時的大明王朝卻已經涼了12年,不知其在京師是否會感慨頗多。
參考資料:《大明律·刑律》《明史》
※鄭成功為何要收復台灣,原因除大清逼迫以外,還有1點來自其母親
※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因成謎,是袁崇煥炸死的嗎?這個原因或是謎底
TAG:花開無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