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姜宗瑞-烏梅丸應用經驗淺談

姜宗瑞-烏梅丸應用經驗淺談

講者簡介

姜宗瑞-烏梅丸應用經驗淺談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姜宗瑞

姜宗瑞,執業中醫師,深圳市中醫藥學會仲景專業委員會會員。黃煌經方沙龍網站「經方實驗錄」版主(網名沙丘沙),師承郭燦勛、吉建華、張大昌、沈剛、黃煌等多位名師。

2009年4月,由北京學苑出版社出版了個人專著《經方雜談》,得到了廣大中醫同道和有關專家的高度讚譽。

在《黃煌經方沙龍》、《張大昌醫論醫案集》、《輔行訣傳承集》、《經方論劍錄》多部著作中任編委。

論文《略談神農本草經》被《中醫思想者》收錄。論文《再談經方的用量》,於2012年在南京舉辦的全國經方臨床應用研討會上榮獲二等獎。

2012年春應邀做為授課老師參加廣東省中醫藥學會主辦在井岡山舉辦的第十一界國際經方班,講授《輔行訣與經方》。

善長治療焦慮抑鬱失眠、痤瘡、腫瘤等。

姜宗瑞-烏梅丸應用經驗淺談

顏大夫推薦

厥陰篇是《傷寒論》三陰三陽里最不容易理解的一篇,篇幅雖小,內容卻最複雜。其中的烏梅丸也是千古奇方,制方之妙引得歷代醫家演繹無窮。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著姜宗瑞老師再來重新認識一下這張千古奇方:從厥陰病提綱到烏梅丸方意、葯解、製作及運用指征,姜師諳熟經典、深入臨床的講解一定會讓大家滿載而歸。另外,姜師對六經欲解時、三陰三陽的解讀也是驚喜之處,恭請各位細鑒。

錄音原文翻譯稿:

各位老師,各位同道,尊敬的張蒼主任,大家晚上好。感謝張蒼主任給我這次學習鍛煉的機會,今天的題目是烏梅丸的應用經驗。

一、烏梅丸是厥陰病的主方

烏梅丸作為厥陰主方,並非只為蛔厥而設, 這點基本上大家都能認同,不會有太多的疑議。厥陰篇,如果從寒熱錯雜的角度歸納一下的話,就比較清楚。白虎湯、白頭翁湯是熱厥;當歸四逆湯、吳茱萸湯是寒厥;乾薑黃芩黃連人蔘湯、烏梅丸是寒熱錯雜厥。傷寒論厥陰篇還有小柴胡湯、梔子豉湯等。但我覺得小柴胡湯是少陽的主方,它出在此篇是因為少陽厥陰相表裡,所以不能把小柴胡作為厥陰的方。梔子豉湯也出現在厥陰篇,但是從其組成藥物來看,是交通心腎的,治煩躁,沒有提到厥證,所以我沒把它歸到厥陰篇。乾薑黃芩黃連人蔘湯,藥味雖然少,但這是烏梅丸的底方,治療食入則吐,對於這個我還是有臨床應用經驗的,下面有個醫案會提到這個方子,所以烏梅丸也是在這個方子上的發展。烏梅丸是真正的大雜燴。

1

厥陰病的提綱

先說一下厥陰病的提綱:「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消渴」 ,大家都清楚是很明顯的癥狀。「氣上撞心」 ,我臨床沒有碰到過,也不知道它和奔豚的「氣從少腹上沖咽」有什麼異同。「下之利不止」 原意是指用了一些瀉下藥或寒涼藥引起比較嚴重的下利不止,但臨床上「下之利不止」不只是服藥,很多患者吃一點生冷、難消化的,就腹瀉,這我把它理解為「下之利不止」的變證。「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 只是厥陰證里的一個分證,起碼不是主證,是一個兼證,所以說烏梅丸可以治蛔厥,但不能作為蛔厥的專用方,還是應該看做是厥陰病的主方。還有一個癥狀就是「心中疼熱」 ,可以認為是胃中發熱,這是患者的主訴,也可以理解為燒心。因為厥陰有很多危重症、死症,我在基層時觀察過很多危重患者,很多患者在臨終就會出現胃部的燒痛、難受。在我家鄉老百姓對這個有個俗稱,叫「火燒tang」,「tang」我不知道是糖尿病的「糖」還是胸膛的「膛」,他們說「病人出現火燒tang,人快不行了」。一旦出現這個癥狀,一般一兩天就會死亡。而且這些人往往會死於丑時前後,是符合厥陰病欲解時的。

2

六經欲解時

關於六經欲解時,從文字上理解,好像就是六經病轉好或治癒的時間,實際這樣理解是不符合臨床的。最早我跟張大昌師爺時,請教過他,陽明病欲解時是申時,3—5點,可為什麼很多發燒的病人在下午3點的時候卻燒得更高呢?當時張大昌先生說欲解時 ,不能只理解為愈,它是要麼就自愈轉好,要麼就加劇,是這兩個意思。要麼在這個時段減輕轉好自愈,要麼在這個時段加重 ,這樣理解是比較符合臨床實際的。欲解時對臨床還是比較有用的,比如病人是少陽病,中午開的小柴胡湯,下午才開始服用。如果病人晚上10點燒還沒退,不要害怕,因為按照欲解時的理論,要到第二天早晨的5點、7點甚至10點,他要麼在這個時段愈,要麼在這個時段會更重。

厥陰病的欲解時是丑至卯,因為寅和卯和少陽是有交叉的,所以關鍵在丑時前後。因為三陰界限本來就不明,按照通俗的就說後半夜,在後半夜這個時段加重或自愈,這是厥陰病的一個表現。 這裡我們說一個西醫的病——潰瘍,分為胃潰瘍和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它也有時間規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大部分在後半夜痛,就是空腹時疼痛,符合厥陰病欲解時的時段,所以很多慢性胃病,尤其是遷延不愈的慢性胃病,可以從厥陰論治。

關於六經欲解時,還有一些自己的思考,我覺得也沒有這麼複雜。欲解時,尤其是少陽的欲解時寅卯辰,就是東北、正東和偏東南,它是不同的季節日出的時間。 夏至在寅時;秋分在卯時;冬至在辰時,所以寅卯辰就是太陽而出的不同時間。厥陰的欲解時,只有丑是真正的厥陰,寅卯是跟少陽重疊。 如果是冬天,太陽出的比較晚,寅卯都是黑夜,都還沒有見太陽,所以這是厥陰的寅卯;如果是夏至,只有丑才是真正的陰,寅卯就已經出太陽了,所以這邊有個交叉。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那太陰欲解時和陽明的欲解時也存在交叉。可是在《傷寒論》中陽明和太陰沒有出現交叉,也就是說傷寒論中陽占的多,它是以夏天來立論的, 如果是冬天的話,反而是陰多陽少,所以這也能反映古人重陽的思想,陽佔九個時辰,純陰是三個時辰,這麼分的話,其實是很明顯的貴陽賤陰的思想。

3

三陰三陽辨證

說到《傷寒論》大家都會提到六經辨證,其實我在不同的場合也闡述過這個觀點,六經辨證是不恰當的,按照內經的叫法,應該叫三陰三陽辨證。傷寒論原文張仲景也只提太陽病、陽明病......沒有提經。所以我們應該按照內經傳統稱為三陰三陽辨證,現在叫六經辨證是從俗,但要清楚古人是叫三陰三陽辨證,不叫六經辨證。「經」字會給人錯覺,讓人覺得三陰三陽就是經絡,其實這個「經」有三個概念,不單指經絡。

關於傷寒和內經的關係有不同的說法,我認為張仲景《傷寒論》和《黃帝內經》還是有很大的淵源,它的三陰三陽辨證,完全來源於內經的《陰陽離合論》,所以我們要複習一下內經的三陰三陽辨證。我提出一個概念,「太極元氣,涵三為一」,也就是說一個名詞起碼有三種不同的意思,不能按一個意思去強解。三陰三陽的太陽、太陰、陽明、少陰、少陽、厥陰等,它是有經的意思,就是經絡;也有位的意思,就是部位,也可以說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解剖;還有一個氣的概念,就是六氣。所以三陰三陽辨證,有經、位、氣的不同。

先說位,這個概念在《素問·陰陽離合論》里還是比較清晰的,「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

這段首先把人體分了前後兩部,「前曰廣明,後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這個少陰,從部位講就是脊柱、脊髓 ,「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它的淺表之上,是後背太陽 ,這樣講就很清晰。我這個思路是從哪裡來的呢,就是在頤仁中醫青中會會診了一個脫骨髓的小孩,當時一位同道給我們普及了一下西醫的知識後,我馬上就聯想到,原來經方上說的少陰應該是脊髓。

當然古人很圓融,它有解剖的位置,也有經絡。「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它這裡馬上從部位轉到經絡,就講到了經。前半部的廣明它又分為上面為陽明,下部為太陰。「太陰之前為陽明」,陽明是胃,胃之後馬上提了胃經的經絡——厲兌。「厥陰之表,名為少陽」,然後馬上提到經絡,「起於竅陰」。厥陰它就講的是位,太陰少陰之間,為厥陰之位。

所以從《素問·陰陽離合論》來看,它強調一個是位,一個是經的結合。氣在後面運氣篇《素問·六微旨大論》中就比較清楚,「少陽之上,火氣治之;陽明之上,燥氣治之;太陽之上,寒氣治之;厥陰之上,風氣治之;少陰之上,熱氣治之」 ,三陰三陽馬上聯繫到六氣。這就是位、經、氣。

從現在傷寒原文來看,強調的是經和氣,沒強調位,所以對厥陰的定位就有爭論。從位的角度來講, 將身體前後分為三部的話,前邊為太陰,後邊為少陰,中間為厥陰,它的位置包括很多臟器,前邊的腸和胃屬於陽明、太陰,後邊的脊柱屬於少陰,剩下中間的臟器,統統屬於厥陰。從經講,它是以足厥陰肝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為主。 藉助密宗的一個概念,易經里講前為任脈,後為督脈,但密宗里也特別注重中脈,其實中脈就是厥陰, 也就是我們平時打坐的時觀想的從尾椎到百會的那根柱子,而且甚至可以觀想它上通天,下通地,這根柱子就是厥陰。

講《陰陽離合論》就必須提開闔樞,「樞」暫時不講,先說「開闔」。關於「開闔」有很多解釋,但我認為最穩妥的辦法叫「以經解經」,運氣篇《六微旨大論》里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出入」就是「開闔」的異名同義詞,它們就是一回事。提到「出入」,一般會認為是氣血津液的一些出入,其實它應該也包括神的出入,「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它單提到了「神機」,所以這個「開闔」不單單是營氣衛血的開闔,也包括神的開闔、神的出入。

提到神,我們會以一個更大的方面來考慮這個問題,用望文生義的方法來看一看內經《素問》和《靈樞》的區別。《素問》這個「素」,古人解釋它有太初、太始、太素,說「太素者,質之始也」,就是《素問》所討論的範圍是有形質的宇宙人生的運動變化規律,這是它的範圍。而《靈樞》則不是,靈就是神,樞是樞機和通道,所以靈樞我們就可以直接理解為神靈的通道,所以《靈樞》針灸治的是神,「上守神,下守形」,《靈樞》是專講神的。所以烏梅丸,厥陰的入和合,其實也包括神的合、神的入。太陽、太陰的開,是神能否出去的問題;厥陰、陽明的合,是神能不能回來的問題。神出不去的問題,可以用《輔行訣》大補肝湯這個方子來解決,方用乾薑開太陰,桂枝開太陽,太陰太陽同開,解決神出不去的問題。神進不來的問題,陽明有桃仁承氣、抵擋,厥陰就是烏梅丸。張仲景主要沿用了《素問》,沒有過多的談神。我們學習經典,經典上記載的我們要熟記牢記,經典上沒有說的我們也不能一點不知道。

4

烏梅丸的用藥規律

對於烏梅丸的用藥,我發現一個規律。在整理查閱烏梅丸的資料時,產生的一個想法,還不系統。烏梅丸中有一個五行相生的藥用 ,比如水生木,就是烏梅,它吸腎水而濟心火養肝木;木生火,是桂枝, 桂枝辛溫,它是木生火的一個用法;火生土,是川椒, 之所以說它是火生土是因為它的外皮是紅色,中間是黃的,味是辛的,所以它是火生土的一個表現;土生金,是乾薑, 乾薑開太陰,包括太陰脾和太陰肺,它是土生金的一個葯。下面是一個金生水的問題,好像在葯里找不到金生水、屬肺經的葯,其實金生水也是烏梅。 因為烏梅是小滿成熟,果實屬金,雖然成熟於小滿還是有金性,是金為火用,它可以引火下行,所以它也是金生水。

烏梅在這裡有兩個作用,既能使水生木,又是金生水,那腎為先天,所以我們就有理由認為烏梅丸或者說烏梅是個補先天的葯。 從文字來講,先天應該是不能補的,如果能補就不屬於先天了,這是從人世來講。如果是從仙道講,先天也是可以補的,不然就不會有轉凡成聖、長生不老之說了。所以烏梅有補先天的作用。《本經疏證》里講烏梅的一些生長特性、習性,裡面記載著烏梅喜塘水,忌肥水。塘水就是池塘里的自然的水,可以澆烏梅,而不能給它人工施肥,這就是說,烏梅是自然而成,反對造作,確實可以有補先天的作用。

二、案例解讀

下面我就談幾個醫案,來說明一下烏梅丸的應用。

醫案一

患者男,1973年5月6日出生,香港人。病史有十年多,最早的時候是因為喝了大量的啤酒引起心動過速,有頭暈,之後就偶有心動過速,還有腰酸不適、腹滿、腹脹、腹瀉,多處疼痛,遇冷則腰腿不適。舌淡暗有齒痕。脈象:右寸浮滑,關弦滑,尺沉細;左脈寸沉,關沉弦,尺極細。

處方:烏梅60g 乾薑10g 生曬參15g 甘草15g 黃連10g 黃柏10g 川椒10g 當歸15g 細辛10g 附子5g 柴胡10g 枳殼炒5g 赤芍10g 生地30g 山藥15g 山萸肉15g 合歡花15g

當時用了一周之後,他的頭暈、噯氣有所緩解,但是腹脹有點加重,咽部有些紅,舌暗苔黃膩,覺得有點熱象,就用烏梅丸減了一些辛溫葯,合了石膏、知母,也就是烏梅丸合白虎湯加參湯的意思。用了這個方子之後,癥狀都有所緩解,但是病人自述又出現性慾低下的現象。我考慮是石膏和知母偏涼的緣故,因為久病體虛,就把石膏、知母去掉,加了一些柴胡、肉桂、黃芩,就有了柴胡桂枝幹薑湯合烏梅丸的意思。他初診是14年11月8號,到現在為止一直在用烏梅丸加減,現在病情也逐漸穩定。

醫案二

患者男,25歲,體瘦,面青白,舌質正常,脈象右寸關弦,稍有滑,尺脈長,左手寸關沉細,尺脈沉弱。自述打球後左小腿疼痛,大便干,二三日一行,但是平時稍食冷就會腹瀉,有乙肝小三陽。

處方:烏梅40g 乾薑10g 太子參15g 甘草15g 黃連10g 黃柏10g 川椒5g 當歸15g 細辛10g 附子5g 柴胡10g

枳殼炒5g 赤芍10g 山藥15g 防風5g

這個患者有一個特殊的情況,服藥後一個星期內,臉上猛起痤瘡,迅速的起來之後又迅速的消下去,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這是在這個醫案里比較特殊的一點。後來根據他的癥狀就把方子轉成當歸四逆湯合附子理中湯來調理,最後收工。服用烏梅丸之後為什麼會出現痤瘡速長速消的過程,我當時沒有多想。

醫案三

患者,女,1956年出生,卵巢癌化療後。2014年6月初診,已經是手術後化療了,醫生說腫瘤有腹膜轉移,當時她用的葯找不到了,說一下最近的情況。今年的1月4日,做了幾次化療後,出現腹脹、咽癢、咳嗽、嘔吐不能食,頭暈,面青舌暗,苔中無兩側白厚,有左脅疼痛,煩躁欲死,好像坐不能坐、立不能立。吃了通便藥,所以大便還是有。我一次給她開了兩個處方:

太子參15g 乾薑15g 黃連15g 黃芩15g 三劑。

烏梅30g 太子參15g 乾薑10g 細辛5g 川椒5g 附子15g黃連5g 黃柏5g 當歸15g 甘草15g 肉桂10g 柴胡10g

黃芩10g 白芍10g 黑大豆30g

第一個處方是黃連乾薑黃芩人蔘湯,治療食入則吐,這是個小方,用了三劑,只是用來緩解她的食入則吐的癥狀,讓她可以進食。在這個基礎上,第二張方子就開了烏梅丸加減,就是加了黑大豆,這是我們河南傷寒金匱教研室的李發枝教授的經驗。他認為化療之後,黑大豆合甘草有解毒作用,這裡說的解毒也包括解放化療藥物的毒性,所以我對放化療的患者在辨證方中基本都會加入黑大豆。黑大豆有兩種,第一種是皮黑里綠的那種,還有一種是皮黑里黃的那種。李發枝教授認為是皮黑里黃的,後來我查了《本經疏證》也認為是皮黑里黃的黑大豆。昨天我見到這個患者,現在的情況還可以,體重反而增加了幾斤,她準備過兩天再做兩次化療,她目前的情況比之前煩躁欲死好了很多。

醫案四

患者男,1980年5月出生,就診時間是2014年11月17日。這個醫案也是出現了一些不好理解的反應,大家可參謀一下。當時他沒有特殊的情況,主訴不明顯,因為跟隨父母前來想順便調理一下。脈象是有問題的,左脈寸沉,關浮緊,尺偏緊,向內側偏移;右脈是弦緊沉,是陰寒很盛的一個表現。癥狀有尿頻、腹瀉,大便困難,容易飢,舌比較暗。

處方:烏梅60g 乾薑10g 生曬參15g 甘草15g 黃連10g

黃柏10g 川椒10g 當歸15g 細辛10g 肉桂10g 附子10g

柴胡10g 半夏10g 黃芩10g

病人用了這個方子以後癥狀緩解了,也不腹瀉腹脹,但根據病人自訴腹圍小了很多,吃了一個禮拜的葯,體重下降了十斤。烏梅丸有這麼好的減肥作用,我還是無意中碰到的,這個機理也請大家分析一下。

醫案五

下面說一個烏梅丸丸藥醫案,剛才說的都是烏梅丸改湯的,仲景說的是丸,用丸劑也有很好的療效。因為正規的製藥廠沒有賣的,有時候我推薦患者去網上買。這是一個用丸藥治療無脈案的醫案。

這是我在珠海時候的一個醫案,他本來是陪他夫人看咳嗽,是在機關辦公室工作的三十多歲的白領。當時順便幫他診了一下脈,六脈皆無,沉細似無,但是沒有癥狀,就建議他用兩種中成藥,一個是附子理中丸,一個就是烏梅丸。他吃了烏梅丸和附子理中丸半年,我再見到他,脈象就是完全恢復正常了。

三、烏梅丸藥物的藥性

下面我們從烏梅丸的藥物來談一下配方里藥物的藥性,我對藥性只遵《本經》。《本經》說「烏梅味酸,平。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疾」。它味酸色青,聚肝之體,吸水濟火,形狀類似一個大胖子,尤其用醋泡過之後,這個大胖子外面一身皺皮一身死黑皮,所以烏梅丸治療皮膚病應該是首選。它類似於我們的稅收部門、財政部門、民政部門,舉全國之力吸收到一起用到該用的地方。

川連 主肝熱主腸熱,大家都清楚。本經原文「有主婦人陰中腫痛」 ,我是這麼理解的,黃連形似雞爪,過去散養的雞經常覓食,所以它這個形狀可以提示它擅搜隱匿之邪,能治療陰中腫痛,因此熱邪不管藏到什麼地方它都能找到。

人蔘 扶正補五臟,這個就不用多說了。

細辛 的形狀很細,按本經講它的特性是通幽微,就是通犄角旮旯的地方,它是游擊隊不是正規軍。

桂枝和黃柏 是兩種樹皮,我有個理論,古人的桂枝就是肉桂,而且是樹枝的皮,皮就是主皮,所以桂枝是性溫的,是友好鄰邦。黃柏是苦寒的,就是容易擦槍走火的地方。這是兩個邊防。

附子 破症瘕積聚,無堅不摧,是主力軍。

川椒 這味葯我思考了很久,它有一個特性,就是不用籽,皮是紅的,味是辛的,它是溫的葯,但古籍記載它閉口者有毒,能殺人。為什麼閉口者能殺人呢,它開口又怎麼理解呢?這個開口,就像我們打仗一樣,網開一面,寒邪我可以讓你從良,不是斬盡殺絕。

當歸和烏梅 相對,烏梅是吸陰水濟火,斂陽邪,當歸是納陽歸陰,溫寒邪。它們是相對的,所以有兩個厥陰方,當歸四逆以當歸為主,烏梅丸以烏梅為主。從這個角度講,烏梅丸能用少量的當歸,所以我有的時候用當歸四逆湯的時候也反佐少量大烏梅 ,這是按照烏梅丸的配伍來總結的經驗。

蜂蜜 調和諸葯,而且可以除邪解毒,可以止痛。

總體來看,烏梅丸是一首攘外安內、戰後重建、賑災安民的大方。

從輔行訣的藥物來講的話,從味來講,它辛酸化甘,化甘是入肝經的,補肝的;辛甘化苦是入脾,它調和肝脾;它有酸苦相配,可以酸苦除煩;辛苦相配,是辛苦除痞,它是一個調理肝脾,除煩除痞 的一個功用。如果從前面講,這是一個大方,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抓革命,促生產。

四、烏梅丸的製作

關於烏梅,很多前輩的經驗也是用10g、12g左右,跟黃連等其他葯差不多,我不知道是用帶核的烏梅還是烏梅肉,如果是用烏梅肉這個劑量完全可以。我現在用的烏梅量是60g、40g,是因為帶核。 我做過烏梅丸,如果按照醋泡,去核之後再烤乾晒乾的話,100g烏梅才得到20g烏梅肉,就是5:1的這個比例。所以烏梅如果煮湯的話量不能太小。

我看了一些古籍,關於烏梅的配方有一個烏梅用苦酒(醋)泡一晚,去核以後,蒸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的方法。我認為不一定要把飯搗到這個裡面,蒸的時候用到飯,但從原文來看,並不能確定把這個飯也搗到這個裡面。

烏梅要用醋泡24小時,24小時以後才容易把皮剝下來。按照原方是用鍋蒸的,上邊還放了米。我是用烤箱再把它烤乾。丸劑有一半的蜜,一半也是大約數,不是絕對是一半,可多可少,就與和面一樣。蜂蜜建議要煉一下,不是用生蜜,要把蜂蜜烤一下。火候也是有技巧,火太輕的話,蜜煉的太清烏梅丸挺黏;烤的太過的話,冬天遇冷就變得很硬。這都是一些技巧,需要掌握。

烏梅丸用多大量才好呢?原方記載是如梧桐子大,服10丸,一天三次,可以稍加到20丸。梧桐子在經方里有兩種換算方法,按照10g或者雞蛋黃來算的話,有一種演算法是10個梧桐子就是一個彈丸,還有一種是40個梧桐子是一個彈丸。烏梅丸服10丸到20丸,如果按照10丸為10g來算的話,服10g到20g我覺得有點大。我是按照40丸為10g來算,10丸也就是2、3g,所以我配烏梅丸就是3g。 烏梅丸特別苦,3g吃的時候就是呲牙咧嘴的,好難受,所以我建議不要太大,3g就可以。

關於烏梅丸配丸的用量再補充一點,烏梅三百枚的話,帶核是一千五百克左右,去了核晒乾或者用微波爐烤乾是兩百多克。所以黃連一斤不能按一兩15g算,分量有點大,量就跟烏梅等了,我是按5-8g算,黃連起碼比烏梅少一倍。我配丸的時候完全是按照原來的比例,如果改湯的話要按照寒熱再調整。

如果烏梅丸改湯的話,有一點特別注意,烏梅丸原方特別難喝,丸劑有一半的蜜,蜜是整個葯的一半,有甘緩的作用,如果改湯的話,要不就是囑咐患者加蜂蜜要不就是重用甘草, 如果沒有甘草又沒有蜜,真的難以下咽。

五、烏梅丸的應用總結

總結一下我對烏梅丸應用的幾個指征:

1、消渴;

2、胃病(慢性胃病);

3、精神情志病;

4、癥狀丑時發作;

5、癢(癢為泄風 與風有關);

6、舌顫;

7、久治不愈,只要病史長,久治不愈,往往是寒熱錯雜,久病必虛,沒有純實、純熱症;

8、各種腫瘤,原發的、放化療以後的,都有應用的指征;

9、寒熱錯雜或者上熱下寒;

10、最重要的一個,烏梅丸的脈證:右寸內移。

關於烏梅丸脈證是我個人的經驗,我的老師、朋友對烏梅丸的脈證也有論及。如顧植山老師說烏梅丸的脈證是脈弦,重按無力;朋友徐汝奇是脈學大家,專門研究脈,他認為烏梅丸的脈證是六脈沉細,六部不等。我總結的右寸內移是有理論依據的,《脈經卷第十·手檢圖》「前如內者,足厥陰也」,這個前我理解為寸,入內就是往內偏,前如內就是足厥陰,所以我總結出來烏梅丸的脈證是右寸內移。其實這個算是主證,但見一證便是,指的是主證,主證有了,接著兼證可多可少。

時間不早了,耽誤大家的寶貴時間,謝謝大家的聆聽!

END

翻譯:陳思雨 景松 方檬丹 周旎泓

校對:王春穎 蘇雪貞 蔡果宏

編輯:朱麗莉

聲明

本文章來源於姜宗瑞老師2015年04月20日在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聚友會

的講課,由「中醫家」委託中醫志願者整理為文字稿。中醫在線論壇聯盟提供支持。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台發布內容的版權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有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歡迎投稿:zcyk@zhongyijia.com.cn

搜索「中醫家"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李佃貴治潰瘍性結腸炎經驗
「譚式正骨」今年唯一的上海站,最後一周報名!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