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國家眾多,李鴻章為何偏偏懼怕此國,預言必須要除之而後快
滿清剛剛立國時也曾雄踞東方,可因為後期閉關鎖國,堵上了眼睛和耳朵,也錯過了發展的契機,來到晚期,各種矛盾尖銳,幾度被人攻破國門,此時,一批漢人重臣扶大廈於將頃,力挽狂瀾,又為腐朽的王朝延續了幾十年光陰。
李鴻章文人出身,卻靠淮軍起家,幾乎是晚清時最富有遠見的政治家,他一手創立了淮軍和北洋水師,又推動了洋務運動,位極人臣,一生中參與過鎮壓太平天國,開闢洋務,甲午風雲,還是清末數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者,要不是這位補鍋匠,也許大清早就垮了,可以這麼說,和李鴻章掰過手腕的列強眾多,但是中堂大人只對一國耿耿於懷,那種情緒近乎於恐懼,到底是哪個國家讓他如鯁在喉,一生都欲除之而後快呢?
這個國家便是日本,李中堂曾經和旁人說:「 泰西雖強,尚在七萬里之外;日本則近在門戶,窺我虛實,誠為中國永遠大患。」,沒想到此言一語成讖,他身後幾十年見證了這精準的預言,只恨李鴻章傾力打造的北洋水師沒有在甲午之戰中消滅日本聯合艦隊,導致近代歷史一路衰敗直到二戰結束。
日本與中土的糾葛自隋代便已開始,那時中國乃天朝上國,四海臣服,日本更是傾慕已久,到了唐代,遣唐使已經變成了固定套路,每隔幾年就有官方的遣唐使前往唐朝訪問學習,吸收了中土大量的文化,經濟,政治經驗,直到宋朝時,日本對華夏還是仰望的,可崖山海戰之後,元朝統治了中國,日本國認為中國已亡,從那以後,對待中土的態度大大改變。
忽必烈曾經想踏平日本島,因為那突如其來的神風阻擋了鐵騎登上本洲,到了明朝,兩國又因為倭寇和朝鮮問題長期劍拔弩張,其實,梁子早已結下,兩國的近代史也出奇的相似,都被西方的船堅炮利踢開國門,可是日本沒有沉重的歷史負擔,更能夠輕裝出發,在完成了君主立憲改革後,便如快馬一路賓士。
而在中國,所謂的洋務運動不過是師夷長技以制夷,一手創辦了北洋水師的李鴻章對此心知肚明,雖然手上有了一張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王牌,可面對制度更先進的日本卻絕無勝算,甲午戰爭後,日本真正看清了這龐然大物般的鄰居,也不過只有龐大的體量,利用大清國的戰爭賠款,日本的武裝速度更快了。
李鴻章是大清的背鍋俠,一生背負了許多罵名,但如果沒有這位遠見卓識的政治家,晚清的歷史恐怕還要更加不堪,他曾毫不隱晦的意圖除掉日本,只可惜身邊掣肘太多,統治者對列強的實力心知肚明,面對實實在在的威脅,乾脆玩起了鴕鳥政策。
日本覬覦華夏的野心早已有之,在結束了紛亂的戰國時代後,織田信長便擬定了滅亡中國和印度的總體戰略,甚至把寧波當成了前進基地,不過當時大明的國力也不是白給的,很快那位戰國梟雄在殘酷的現實中認識到了差距,可是滅亡中國的思潮卻在日本統治階層生根發芽,長期存在,統治階層始終把自己當成中華文明圈的一份子,既然蒙古人和滿洲人可以入主中原,為什麼自己不能呢?
小小島國資源匱乏,在帝國主義之風橫行的19世紀,日本必須要走一條軍事擴張之路,可抬眼就只能面對朝鮮和中國,所以兩國間的衝突是地緣政治早已埋下的導火索,日本的維新早於中國的洋務運動,也正是李鴻章看到日本通過維新造鐵路,開煤礦,鑄洋錢,置電報帶來了國家的強盛,而要繼續擴張,勢必要染指大陸,對此他自然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預言中日間必有一場終極決戰。
李鴻章在談到日本時說:「故敢稱雄東土,藐視中國,有窺台灣之舉」,他還在籌辦夷務始末中提到,「今日之日本即明之倭寇也,距西國遠而距中國近。我有以自立,則將附麗於我,窺伺西人之短長;我無以自強,則將效尤於彼,分西人之利藪。」
1901年,李鴻章為大清朝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30年後,日本終於亮出了屠刀,不過天佑中華,經過14年艱苦抗戰,在同盟國的幫助下,日本終於失敗,李中堂九泉之下也該安心了。
參考:《籌辦夷務始末》 《李文忠公全集》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公主落難,逃到民間,被一有錢人家收留,恢復身份後:斬他們全家
※長城2000年屹立不倒,秦始皇到底用何黑科技?說出來你別不信
TAG:一度歷史觀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