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蜀漢亡國,姜維的責任有多大?一個戰略上失誤,一個戰術上短視

蜀漢亡國,姜維的責任有多大?一個戰略上失誤,一個戰術上短視

公元263年8月司馬昭出動十八萬大軍三路伐蜀,曹魏朝中上下除了鍾會力主支持之外,包括長期在西線和蜀漢作戰的鄧艾在內的大多數人持反對或保留意見,畢竟蜀漢一方的頂樑柱姜維仍屯兵沓中,就在一年之前的262年姜維還主動出兵攻魏,所以朝中大部分人都認為滅蜀之戰沒有那麼順利,至少短時間內分不出勝負。

可是結果卻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司馬昭8月出兵,11月鄧艾兵臨成都城下劉禪投降,短短三個月時間蜀國居然就亡國了!當然蜀漢亡國有其客觀和主觀上的原因,比如國力弱小、蜀國上下厭戰情緒濃烈、鄧艾兵行險著等等,但是作為掌管兵權的蜀漢大將軍姜維無論如何都要為此承擔一定責任,那麼蜀漢亡國,姜維的責任有多大?一個戰略上失誤,一個戰術上短視,我們就此來分析一下。

漢中是蜀漢的門戶,外敵入侵第一個要攻克的就是漢中,所以司馬昭十八萬大軍中負責進攻漢中的鐘會主力就有十二萬兵馬,可是自219年劉備拿下漢中以來,曹魏不是沒有攻打過漢中,但是無一列外的都被擊退,漢中依然安然無恙,那麼為何鍾會一來短時間內沒費多大勁就先後拿下了南鄭、漢城、樂城,並攻克了陽安關?我們從頭說起。

劉備拿下漢中後力排眾議選定魏延出任首任漢中太守,不得不說劉備的眼光還是相當厲害的,魏延防守漢中的策略是「錯守諸圍」,簡單點說就是因為漢中地勢險峻而複雜,外敵入侵基本上都是走小道進入漢中,所以魏延在這些小道出口處分兵駐守和相互支援,可以說是寸土必爭,奉行的是禦敵於國門之外的防守策略。

受地理環境制約曹魏每次進攻不可能派出重兵,所以這一策略可攻可守取得很大成效,魏延之後的吳懿、王平等人奉行的也是這一策略,漢中因此安然無恙。但是到姜維掌兵權後,一方面可能是兵力不足,另外一方面姜維覺得這個策略只守不攻有點被動,所以他轉而奉行「斂兵聚谷」的策略,也就是放棄外圍把敵人放進來打,重兵只要守住漢城、樂城等幾個關鍵城池。

從鍾會沒費多大勁就突破漢中防線來看,顯然姜維犯了戰略性的失誤,這一策略是失敗的,其實這也不能過多苛求姜維,因為蜀漢國力疲弱,各個要道都要分兵駐守,兵力後勤等等都是不小的壓力,姜維只能收縮兵力孤注一擲。

諸葛亮曾說過「全蜀之防,當在陰平」,為此他曾在陰平小道派兵駐守,只是諸葛亮死後駐守的士兵被撤了,正是這一不經意的行為卻成了日後蜀國滅亡的關鍵,鄧艾正是繞過姜維和鍾會重兵對峙的劍閣,從陰平小道奇襲江油才最終兵臨成都導致蜀國滅亡。

姜維戰術上的短視就在於他同樣對陰平小道的重要性估計不足,或者他壓根就沒考慮鄧艾會偷渡此處;在姜維從沓中回師騙過諸葛緒抵達陰平橋頭的時候,鄧艾追兵還在後面,他本有時間可以安排人馬把守陰平小道以防萬一,不要多一千人就足夠了,如此一來鄧艾想要從陰平偷襲成功絕無可能,姜維和鍾會在劍閣對峙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至少蜀漢不可能那麼快亡國!

蜀漢亡國第一責任人應該是劉禪本人,但是作為大將軍的姜維連續在戰略和戰術上的失誤和短視,也是造成蜀漢快速亡國的原因所在。

(原創文章,謝絕轉載!請勿抄襲!抄襲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丈之溪 的精彩文章:

三國時期,曹魏和東吳內亂頻生,為何蜀漢的政局要平穩得多?
關羽恥於和黃忠同列,為何魏延出任漢中太守,他卻沒有出言反對?

TAG:百丈之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