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的唐僧取經究竟是怎麼回事?他帶回大唐的經書到底有多少?

歷史上的唐僧取經究竟是怎麼回事?他帶回大唐的經書到底有多少?

作為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它不僅對中華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更是時至今日仍令人們對書中的故事津津樂道。其實,唐三藏西天取經,在歷史中曾經真實地上演過。那麼,一個和尚為何不遠萬里,克服重重阻礙去異國取經呢?他帶回大唐的經書到底有多少呢?

01

皈依佛門

在正史記載中,唐三藏的身世並不像小說演義里描寫的那般凄慘。他俗姓陳,名禕,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其父為縣令,後在隋末因天下大亂而歸隱。出身在官宦人家,讓陳禕少時接受了很好的教育,而他又天生聰穎、悟性很高,頗得家裡鄰里的喜歡。當時,隋煬帝提倡佛教,所以隋朝上下的佛學氛圍十分濃厚。受此影響的陳禕對佛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在心中漸漸萌發了出家的念頭。

大業十年(614年),大理寺卿鄭善果奉旨到洛陽剃度僧人,年僅13歲的陳禕聞訊而去,請求出家。但因年紀尚小,不符合要求,所以遭到拒絕。可見,古代當和尚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就跟今天徵兵選空姐一樣,想出家,你得經過層層選拔,只有「倖存」到最後一關才能進得去廟裡。然而,遭拒之後,陳禕並未氣餒,他苦苦懇求,以自己的一番赤誠打動了鄭善果,於是被破格錄取。就這樣,陳禕入了佛門,法名玄奘。

02

立志求經

剃度後,玄奘便來到洛陽凈土寺研習佛經。或許是與佛有緣,他悟性極高,每當聽完高僧講座之後,便能用自己的話把經義分析得特別清楚細緻,這讓寺內師兄弟們都非常驚訝。他尤其喜歡鑽研印度大乘瑜伽派創始人無著撰寫的《攝大乘論》。此書開創了唯識學體系,重視理性思維。沉迷於此的玄奘獲益匪淺,漸漸養成了極強的識經辨經的能力。

隋末天下大亂,各路諸侯連年交兵,作為隋朝統治中心的洛陽也是烽火不絕。為了避禍,同時也為了訪師求學,玄奘離開了凈土寺,先是來到蜀地,後又輾轉來到荊州(今湖北江陵)、揚州(今屬江蘇)、蘇州(今屬江蘇)、相州(今河南安陽)等地,最後於唐武德八年(625年)到達長安。這一旅程長達八年,期間玄奘遍訪名師、精研佛學,理論水平有了極大的提升,成為當時知名的高僧。但是,隨著接觸的佛經越來越多,他內心的疑惑也越來越大。怎麼回事呢?因為當時流傳的經文來自各朝各代,對同一教義的記載多有不同之處,前後矛盾者比比皆是,加之各代大師們見解不同,對教義的解釋也很是混亂。在識經辨經的過程中,玄奘經常會發現經文釋義有不一致之處,這讓他很是苦惱。如此一來,他萌發了去佛教的發祥地——印度求取真法的願望。

西行取經,在玄奘之前已有先例。東晉的高僧法顯、智嚴等已有成功的經歷。但在沒有現代化交通手段的古時,從中土前往印度,其間難度可想而知。因為路程艱苦,加之所經之處自然條件惡劣,能活著歸來的取經人不足出發者的五分之一。雖然如此,玄奘還是下定決心去追隨法顯等英雄前輩們的足跡。為此,他先是苦學梵語,克服語言障礙;其次,他放棄了長安莊嚴寺方丈之位,為自己謀得了自由之身。可是,出國畢竟需要官府的許可。但當時大唐初立,北部邊界面臨突厥的嚴重威脅,政府對邊關管控極嚴,玄奘的出關許可遲遲未批。貞觀三年(629年),不願再等的玄奘在許下「不求得大法,誓不東歸一步」的誓言後,踏上了西行的道路,他混在一群流民之中,向著充滿無數艱難險阻的前方走去。

03

歷盡艱險

西行的路上,玄奘不僅要面對大漠、戈壁、高山、沙塵暴等自然難題,還要面對無數關卡崗哨,其中艱難,今天的我們恐怕很難想像。有一次,他在涼州被邊軍扣住,無法脫身。玄奘使出各種手段,都毫無效果。沒辦法,為了不虛度光陰,他便為當地百姓誦讀經法。因其謙虛誠懇、待人親和,百姓對他很是尊敬。有人自發地為他打掩護,助他在夜間偷渡出關,離開了涼州。還有一次,他在大漠中斷水斷糧將近三天,眼看就要完蛋。但或許是冥冥之中自有佛祖庇佑,一支商隊救起了他,把他帶到了瓜州(今甘肅敦煌)。

在瓜州,玄奘打聽到自己前面的路上還有五座烽火台,每座都有重兵把守。當地環境也極為惡劣,因為都是荒丘,如果不是本地人,很容易迷路。而這時,涼州方面請瓜州官府協助捉拿玄奘的公文已到,被逼上絕境的玄奘沒有辦法,只得毅然離開瓜州,繼續前行。

此後,玄奘晝伏夜行,成功偷越五座烽火台,渡流沙,抵達伊吾(今新疆哈密),至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崇信佛教的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高昌王被玄奘淵博的學識所折服,當了解到其西行取經的大志後,便決定助其實現夢想。為此,他送給玄奘三匹好馬、兩匹駱駝,以及淡水、飲食和衣物。離開高昌後,玄奘穿越今新疆、烏茲別克,又翻越蔥嶺,經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過大雪山進入巴基斯坦,行程13800餘里。歷時三年,終於抵達印度。

04

求得真經

印度,當時稱為天竺,又稱為身毒,玄奘始譯為印度。那時天竺並非統一的國家,玄奘停留時日最長的是摩揭陀國。因佛祖釋迦牟尼在摩揭陀國度過了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所以這裡被佛界尊為聖地。該國的那爛陀寺(遺址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東約96公里的巴臘貢村)是天竺最大的寺廟,被譽為佛界最高學府。玄奘拜該寺住持戒賢法師為師,苦修《瑜伽師地論》,以解決唯識學中佛性究竟是「本有」還是「始有」的問題。此外,他還學習了寺內收藏的各種經典。經過勤學苦練,玄奘在辯論中戰勝了很多高僧,羯若鞠闍國戒日王在其首都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卡瑙季)為他舉辦了規模空前的演講大會。玄奘以嶄新的說法闡釋佛經、詮釋佛義,轟動全場。不僅各國國王、達官顯貴競相施捨珍寶,在場的大乘、小乘諸派高僧也都對他心悅誠服,大乘派尊稱他為「摩訶耶那提婆 」(意為「大乘天」),小乘派尊稱他為「木叉提婆」(意為「解脫天」)。

此後,諸國國王一再挽留玄奘,請其擔任護國法師。但玄奘志在將佛教真義傳回東土,因而推辭不受。見其意志堅決,諸王無不欽服,戒日王還派兵護送,並命沿途各國接力護送,將他一直送回唐朝邊境。

05

載譽而歸

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抵達長安。與出發時無人問津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的返回不僅受到了上至官府、下至百姓的熱烈歡迎,連唐太宗都親自前來迎接。由於唐朝皇帝尊崇道教,尊老子李耳為始祖,對佛教一直持保留態度。唐太宗以高規格接待玄奘,並非是出於對佛教的熱忱,而是對玄奘九死一生的探索精神和不得真經誓不回國的求知精神的致敬。正所謂先有漢唐精神,後有漢唐氣象。雄漢盛唐的偉業背後,不光有那些武功赫赫的名帥勇將和指點江山的明君賢臣,像玄奘這樣的普通人,更值得我們銘記。

玄奘歸唐,帶回了大量經書。據記載,經書包括:大乘經224部,大乘論192部,上座部經、律、論15部,正量部經、律、論15部,化地部經、律、論22部,飲光部經、律、論17部,法密部經、律、論42部,說一切有部經、律、論67部,因明論36部,聲明論13部。

玄奘希望去嵩山少林寺譯經,但唐太宗在經過交談後,認為玄奘才能出眾,殷切地要求他還俗助其處理國政,但被玄奘婉拒。唐太宗非但沒有見怪,反而被其感動,進而表示全力支持其事業,將其安置在條件更好的長安弘福寺,並讓宰相房玄齡親自關照其所需事物。50多名精通梵語的沙門被選為玄奘的助手,保證了譯經的進展十分順利。在玄奘譯成《瑜伽師地論》後,唐太宗親自為其作《大唐三藏聖教序》,並讓太子李治作《述聖記》。

06

永為傳奇

由於玄奘名聲遠揚,前來拜訪禮謁的人絡繹不絕,他因忙於接待,使譯經受到極大影響。為此,在他的要求下,唐高宗便安排他去了較為僻靜的宜君山玉華寺。在這裡,玄奘翻譯出了《大般若經》。

終其一生,玄奘先後翻譯出經、論75部,共達1335卷。他還與弟子窺基創立了法相宗,與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凈土宗、密宗、律宗合稱為唐代佛教八大宗。法相宗因將印度佛教中的因明學融入中國本土佛教,從而豐富並完善了中國佛教的思想邏輯。然而,隨著玄奘圓寂,法相宗因與後來的中國國情、民情不符,很快便無人問津,前後只活躍了40餘年。

在唐太宗的請求下,玄奘還與弟子辯機合力撰寫了記錄其取經路上所見所聞的《大唐西域記》。他西行17年,到過110餘國,其中許多地方,連張騫、班超等人也未曾到達。因而此書的問世,對於當時人們了解西域山川地貌、風土人情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後來,它和法顯的《佛國記》、園仁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並成為東方四大遊記。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林森 編輯:吃硬碟吧、小二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秘史 的精彩文章:

她被戴了綠帽,為什麼卻沒有手撕小三,還和小三情同姐妹?
一個裝神弄鬼的瞎子如何建立恐怖的邪教帝國,製造舉世震驚的慘案

TAG:魚羊秘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