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駕遇查求原諒,教育最大的悲哀:父母掏空一切,沒養育好孩子
文:vipJr
每一個「成年不成人」的巨嬰背後,都有一對從不肯撒手的父母。
最近,看到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新聞。
高速交警巡邏時,發現了一輛違停轎車,司機正爬在方向盤上睡覺。
無論怎麼拍打車窗,他都不為所動。無奈之下,交警只好晃動車身,搖醒了司機。
車門一打開,一股酒味撲鼻而來。接下來的對話,讓人哭笑不得。
「喝酒了?」
「您就原諒我這一次吧,我就是一孩子,求求您了。」
看著眼前這麼大一孩子,交警完全驚呆了!
原來,醉駕的司機91年出生,是個不折不扣的成年「孩子」。
這讓93年的交警陷入了沉思:如果他是個孩子,那我是什麼?
一個28歲的「孩子」,一個26的「大人」,同樣是成年人,為何他們的自我定位,反差如此之大?
成年不成人,或許才是我們教育的最大失敗。
這些長不大的成人,空有一副大人皮囊,卻懷揣一顆孩童之心,用天真可笑的借口,逃避承擔責任。
兒童教育家張振鵬說:對孩子的愛一定要有理性,要做「敢於放手」的父母。
我特別贊同!
每一個「成年不成人」的巨嬰背後,都有一對從不曾撒手的父母。
1、孩子長不大,皆因父母不放手
前不久,也有一個31歲的「孩子」爆紅網路。
該男子因使用假駕照被處以罰款5000元、行政拘留15日的處罰。
男子的父母知道後,跑過來質問:「他才31歲,還是個孩子,你們為什麼罰那麼重?」
其實,即使孩子再大,在父母眼中,也依舊是個孩子。可是,父母可以容忍孩子犯錯,卻不能縱容孩子違法。
孩子終究要長大,要離開我們的庇護,學會一個人面對生活。只有父母懂放手,知進退,才能讓孩子如我們期盼的那樣長大。
弗洛伊德曾說過:「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和父母的分離。」
而父母錯誤的溺愛,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看過一部短片《巨嬰》,7分多鐘的視頻,台詞僅有一個字——媽。
影片中,已經成年的兒子起床後,喊一聲「媽」,媽媽就趕緊跑過來,幫兒子穿衣服;
肚子餓了,喊一聲「媽」,媽媽便端來了飯菜,喂兒子吃飯;
......
當他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無論想要什麼,小手指一指,叫一聲媽媽,就能得到滿足。
長大成年後,他依舊維持著小時候的習慣,終究沒有長大成人。
看著暴怒不已的兒子,媽媽忍不住心軟,她掏出自己血淋淋的腎臟遞給了兒子。
兒子興高采烈地把玩著手裡的玩具,旁邊的媽媽卻倒在血泊中。
當兒子再一次呼喊媽媽時,再也沒有人回答了。
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父母掏空一切,也沒能養育好孩子。
正如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一味地抱著慈悲心腸為子女犧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壞的教育者。
不懂放手的父母,將會培養出一個超級巨嬰。
他們替孩子走過的每一步路,也終將變成害孩子跌倒的坑。
2、最好的疼愛,是手放開
96級台階,368米,數千次敲打路面,15分鐘的路程······
對盲童高雅來說,每天最驕傲的事情,就是穿過這些障礙,獨自去上學。
來來往往的人群,川流不息的車潮,大大小小的挑戰,危險無處不在,說不擔心,肯定是假的。
可高雅的媽媽,寧可跟在孩子身後當一個隱形人,依然堅持讓女兒自己一個人走。
「我總有一天會離開,所以才狠心讓她獨立學走路」。
這樣堅強又柔軟的愛,是一個母親背後的深情。
孩子終究要離開父母的港灣,踏入自己的人生,勇於放手,才是父母愛的最佳體現。
近日,伊能靜寫給兒子的一段話,讓我為她的教育方式點贊。
兒子離家住校,她心中百般不舍,卻又洒脫放手。
她說:
我特別愛你,但慶幸你並不依賴父母,而是自己去探索。
你要獨立,要靠自己活出人生的閃亮。
當你離開,我會把萬般無奈化成無限祝福。
父母最好的愛,莫過於,當孩子轉身離開,我們笑著揮手告別,當孩子想要回來,我們笑著迎接。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母愛最成熟之處就在於,讓孩子自己走向屬於他的人生之路。
給孩子最好的愛是手放開,是目送孩子的漸行漸遠,一別兩寬,不與捆綁,全然祝福。
3、父母這樣做,孩子更獨立
「
戴爾·卡耐基說:「為了成功地活著,少年人必須學會自立,剷除埋伏在各處的障礙,在家庭要教養他,使他具有為人所認可的獨立人格。」
」
培養孩子獨立,父母不妨這樣做:
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近來,四歲多的女兒熱衷自己搭配衣服,我選的衣服統統不穿。
我忍不住跟爸爸抱怨,爸爸卻說:「小孩子有自己的主見挺好的,你別怕她搭配的不好看,隨她吧!」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年紀尚小,如果放手讓他們選擇,難免犯錯。
其實,犯錯才是讓孩子成長的絕佳機會。
德國有句俗語:人要學會走路,也得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才能學會走路。
不曾犯過錯的孩子,也不會明白什麼是正確。
所以,試著了解孩子的想法,在與安全底線不衝突的前提下,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自己做主。
讓孩子自己承擔錯誤
微博上有個視頻,一男孩在書店裡學英語,朗讀聲音特別大,店員忍不住提醒。他卻破口大罵,揚言要打人。
站在他旁邊的家長,沒有任何指責孩子的意思,反倒一直強調說:「他還只是個孩子。」
孩子犯了錯,常常會被「護犢子」的家長以「他還小」為由搪塞過去,殊不知,他們敷衍的,恰恰是孩子的人生。
陶行知曾說過: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
父母也一樣,成才先成人,是一個父母最好的覺知。
袒護根本不是愛,而是一種軟暴力,將孩子變成了一個沒有擔當的人。
不做包辦的父母
胡可曾在節目中透露自己的育兒理念:
「你做的越多,他越習慣依賴,如果小孩子從小就被保護和照顧的很好,長大後就很難幸福。」
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曾告誡父母: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情。
父母替孩子做的越多,就剝奪了孩子通過自己的體驗來發展對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機會。他們就自認為需要別人的照顧,或者他們「理應」享受特別的服侍。
不做那個事事貼心的父母,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能力。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溫迪·莫格爾說:當父母傾盡全力不讓孩子體驗到不適時,他們長大後,反而不知道如何面對正常的挫折。
父母最深情的愛,不是捧在手心裡的呵護,而是忍痛推開,讓孩子獨立奔跑,去往更廣闊的世界。
你走,我斷然不送。你來,我溫暖相擁。
※愛孩子的方式,決定著他的未來,願培養出適合自己孩子的「造型」
※適當保持「飢餓感」,孩子更愛閱讀,越讀越餓,越餓越讀!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