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太陽每秒鐘損失四百萬噸質量,釋放了能量,可損失的質量在哪?

太陽每秒鐘損失四百萬噸質量,釋放了能量,可損失的質量在哪?

這個問題要細細說,因為它非常非常複雜,同時也不好理解。我盡量把這個過程說得簡單一點。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在自然界存在四種作用力,分別是引力,強力,弱力,電磁力。

那太陽核聚變和哪些作用有關係呢?

實際上,和這四種力都有關係。但最主要的是弱力和強力。

科學家一直在思考為什麼太陽會持續不斷地輻射能量,有些人認為是燒煤的,結果一算髮現,如果是燒煤的,那太陽最多能燒5000年,還沒有人類文明史時間長呢?

後來,有個叫做愛丁頓的天文學家提出,太陽的燃燒是核聚變。

這個愛丁頓其實是愛因斯坦的死忠粉,還帶隊驗證過廣義相對論,而他受到狹義相對論中質能方程的啟發。

想到了如果太陽內發生核聚變這一切就好解釋了。結果呢?他「幾乎」失敗了,因為當時的理論物理學家覺得這個主意很不靠譜,因為核聚變所需要的溫度特別特別高,而恆星的內部絕不可能達到這個問題。所以,愛丁頓的想法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隨著理論物理學的發展,尤其是量子力學的發展,科學家發現了「量子隧穿效應」,簡單來說就是,反應雖然需要達到這麼高的溫度,但由於「量子隧穿效應」的存在,就有一定概率在不需要達到這麼高的溫度下也發生反應。

到底是什麼一直在阻擋發生核反應呢?

我們要搞清楚太陽內部的情況,我們都知道太陽大部分都是氫元素。對於我們來說,氫原子就是一個質子加一個電子。但實際上,太陽是以一種等離子的狀態存在的。

就是說,太陽內部並沒有存在的一個質子 一個電子的組合,其中質子和電子都是流離狀態的。

所以,質子和質子之間都是帶正電的,那就會同性相斥,這其實是一種叫做庫侖力的存在。而核聚變恰恰要求的是讓質子和質子之間合併成一個原子核。(至少,這是第一步)所以,就需要克服同性相斥的庫侖力。

由於溫度的本質其實是微觀粒子的熱運動,也就是說,溫度越高,質子、電子動得越歡快,能量也越大,這就會增加一定的機會撞到一起。

那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到底是如何反應的呢?

一共有兩款,一種叫做質子-質子反應。

另外一種叫做碳氮氧循環。

由於篇幅的關係,我們主要解釋質子-質子反應鏈。

第一階段

其實第一步金星的就是兩個質子(氫原子核)融合,同時其中一個質子會釋放出一個正電子和一個中微子,稱為一個中子。

1H 1H 2H e νe

這時候的形成就是一個質子,一個中子的氘核。生成的正電子會和流離的電子發生湮滅,輻射出能量。所以,在這個環境損失的能量來自於正電子和電子的湮滅以及中微子。

不過,其實第一個步驟特別特別慢,這是因為一個質子要變成一個中子的過程是十分慢的,大概是10^9年才能實現,不過好在太陽夠大,遊離的質子夠多,所以反應才得以發生。

太陽之所以燃燒得這麼慢,其實和這個原因也是分不開的。

第二階段

第二步,其實就是氘核和一個氫核融合。

2H 1H3He γ ,這個過程也會損失部分質量,這部分質量轉化為了能量,也就是 γ射線。之所以會損失部分質量,主要來自於強力。

第三階段

其實最後的階段,有好幾條路徑,它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生成氦-4。

第一條路徑是:2個氦-3核形成一個氦-4核以及兩個氫核。

He-3 He-3 He-4 H H 12.86MeV

e e2γ

第二條路徑是:一個氦-3核和一個氦-4核融合經過一系列的融合,當中還有電子和氫核加入,最終融合成兩個氦-4核,釋放出γ射線核中微子。

He-3 He-4 Be-7 γ

Be-7 e Li-7 νe

Li-7 H He-4 He-4

第三條路徑是:一個氦-3核和一個氦-4核經過一系列的融合,當中還有氫核加入,最終生成2個氦-4核。第三條路徑和第二條路徑的區別在於中間產物是不同的。

He-3 He-4 Be-7 γ

Be-7 H B-8 γ

B-8 Be-8 e νe

Be-8 He-4 He-4

三條路徑的不同之處在於溫度。

比如:第一條路徑所需的溫度是1000萬至14000開爾文;而第二條路徑所需的溫度是在1400萬至2300萬開爾文。而第三條路徑所需的溫度要求在2300萬開爾文以上。太陽其實主要依靠前兩條路徑。

在這整個過程中,我們只要比較一下氦-4核和4個氫核的質量,就會發現,大概減少了0.7%的質量。這些質量轉變成了能量。

在各個反應過程中,以γ射線以及中微子的形式釋放出去。一個完整的質子-質子反應鏈,可以得到26.73MeV的能量。

而γ射線主要是有兩個來源,一個是正電子和電子的湮滅,一個是新原子核保持穩定的狀態會釋放出一部分能量。

其實,我們所知道的α衰變、β衰變過程當中,都有伴隨著γ射線,其實就是新原子核為了穩定所釋放出的能量。

如果用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來解釋恆星核聚變的質量損失。

可以這麼理解,膠子是通過希格斯機制獲得質量的,就拿質子來說,構成質子的是三個夸克,但這三個夸克的質量僅為質子質量的百分之一左右。

剩餘接近99%的質量其實就來自於傳遞強相互作用的膠子所束縛的能量。在形成新的原子核,膠子所束縛的質量會發生改變,這部分質量轉化成了能量釋放出去。

關於恆星內部的核聚變反應機制,並非是天文學家最先提出來的,而是一群粒子物理學家。上面講述的質子-質子反應鏈,是粒子物理學家漢斯貝特在1938年提出的,並且在196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而恆星核聚變的另外一種方式碳氮氧循環,分別是卡爾·馮·魏茨澤克在1938年,漢斯貝特在1939年分別獨立提出來的。

最後補充一句,這裡為了方便理解,所以才使用「質量轉化為能量」的說法。實際上,根據狹義相對論,質量和能量是一回事,只是靜質量轉化為了動質量。

所以,所謂的「質量虧損」也是靜質量發生了虧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鍾銘聊科學 的精彩文章:

「垃圾分類」有這麼難么?搞懂背後的邏輯其實就會很簡單
尋找地外文明,宜居星球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TAG:鍾銘聊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