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貨幣史之從起源到統一

中國貨幣史之從起源到統一

史技

歷史借鑒,技術前沿,社會與組織變革趨勢。

關注

3400字 | 5分鐘閱讀

貨幣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指標,人類高智慧博弈的產物。

"錢",就是貨幣。中國貨幣幣材廣泛,品類繁多,形制多樣,歷時久遠。它是從哪兒來的?它最初是從「貝」變來的。

1 1

從"貝"說起

「貝」,一種有齒的小貝殼兒,長得像棗核一般,挺乖的,召人喜愛。它生在海邊,內陸人不易得到,物以稀為貴嘛,所以它珍貴。

有意思的是,全世界的女性原始人,都愛美:把一串大小整齊的貝殼兒串接起來,掛到脖子上, 美著呢!看來,貝,代表美;貝,象徵美,所以有價值----這可是全人類的最初共識!早在母系社會就已積澱在人類心底了。這是人類對"貝"的價值的高度認可,共同認可;而且對它傾注了"愛"!小夥子拿一捧貝殼獻給姑娘,一定能贏得芳心。

在中國老祖宗那兒 , 貝殼兒的用途大著呢:河南濮陽市有座6500年前的古墓葬,墓中有"青龍白虎"圖案,那就是用貝殼兒鑲嵌而成的,很具裝飾美。順及:小貝殼兒美,大蚌殼兒則可以當刀使,用來收割莊稼, 那叫"利"。刀刃鋒利,是很有用的。大蚌殼兒可作"大貝"用,把它燒製成白粉,可用於塗堊牆壁,潔白而細膩,比用石灰可美多了。

傳說伏曦氏時,「結繩而治」;那時的龜甲、貝殼都要用繩子串接起來的,那是為了保存知識、傳遞重要信息,有很高的文化含量。

傳說神農氏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中為市,交易而退。」 人們是拿實物「交相易換」的;聰明人手中有了人人喜愛的"貝",就會拿它來向不同的人交換不同的物品。久而久之.這"貝"就成了最早的"交換媒介", 成為"一般等價物",成為人們"心儀的對象"了[圖示]----就因為它美,它輕便,它還長成一個樣兒,便於計量,便於成串地收藏,批量地獲取----難怪會廣受歡迎,會廣泛進入先民的經濟生活, 日常生活。

2 1

"貝"什麼時候成了貨幣?金屬貨幣出於何時?長什麼樣兒?

考古學家已有結論:中國人"以貝為幣",至遲出現在夏代,到商代(前17-前11世紀)的前期被普及,一直用到西周(前11-前7世紀)後期,通行-千年以上。

夏代墓中考古發掘到貝幣、龜貝、石貝、骨貝、陶貝等,可見夏代"以貝為幣"的"貝",已經從自然材質中抽象出來,成為一種"形象載體"了。"貝"是自然物,"貝幣"卻是人類文明之標誌性產物。

商王朝以善於經商見長,故對貨幣的使用特別關心。安陽殷墟婦好【她活在公元前1200年以前,史載最早的女將軍,王妃。】墓中,考古人員發掘出6680枚"貝幣",是被串接起來的。[圖示]證明商代"貝幣"的使用早已十分普及。

難怪商代甲骨文中,從"貝"的漢字那麼多,覆蓋生活的方方面面。你瞧,在漢字里,"貝"是個象形的獨體字;作偏旁用, 凡與錢財相關的事,不僅資、貨、貸、貴、贊、賞、賀、賢、員、貢、責、財、賬、購、賈、貿,都離不開"貝",連賊、貪、貧、賤、賄、敗、貶、負、費、賠、貼也離不開"貝";買賣二字原本都從"貝";不僅是經濟活動, 甚至包括"賢貴貪賤"這類抽象的價值評斷也講"貝"。社會生活中,男人們還把自己最珍愛、最心疼的小女人悄悄地呼之為"我的寶貝",也離不開這個"貝"!【與英文baby音相近。別忘了,漢英的"媽"發音也相近----音近義通嘛。】

商代有高超的青銅冶煉技術;其失蠟澆鑄工藝世界領先;但商代除用青銅來製造日用器皿及禮器、樂器、冥器外,未見造"錢"。直到商末,有人造出了貝狀的「青銅貝」,用以當「貝幣」使用----儘管青銅本身很值錢,但尚未通行。

西周主要翻土農具"耒、耜"是木質的[圖示], 其下部入土部位有尖足、平足、橋足的不同,頂部是木質曲手柄。後來出現了青銅打造的刀具「契」與"削』。[圖示]契刀用來在竹簡上刻字,削刀是一種小刀,用來削去寫錯的字.文人們很喜歡它。這在古文獻《周禮.考工記》中有說明。後來又出現了金屬翻土農具錢、鋪("甫"下加"寸",音「布」)、趙等,其造型就是從耒耜脫胎而來的[圖示];其下部功能就如後世大鏟;上部裝木柄。

到春秋戰國之際,就出現了用銅材製做的貨幣:最早的貨幣造型就仿照農具之"錢"或"鋪(布)"形,或者工具的"削刀"之形。齊燕二國的「刀幣」就取「削」形;韓趙魏的貨幣沿用「錢」或「布(鋪+寸)」名;其下部有尖足、平足、橋足的不同,上部有空首、圓首、平首的差異;但皆從耒耜形狀脫胎而來。刀面鑄有文字,或地名、或干支,或符印;

楚秦二國的幣制不同:楚用銅質方塊,稱為「爰」、"郢爰";也有造成螞蟻形狀的,稱「蟻鼻錢」。

秦人從惠文王二年(前324年)起,發行「圜錢」,圓形,中心有圓孔。這個造型的優勢是最便於攜帶、點數、計算。

春秋戰國各國政府都用銅鑄造貨幣、發行貨幣;當時稱為"金", 有"金三品"之說,指黃銅、青銅、赤銅三種,並以國家名義保證貨幣信用。

雖然各地有各自的形制,卻通稱為"(某)錢"或"(某)布",又通稱"泉"。上古"泉""錢"二字音相近:"泉"取流通不絕義;"錢"或"布"(縛.金旁),取有普遍適用價值義。有人說,古體"錢"字是"金戈戈"組成的,"戈"是長柄武器,當然有適用價值。

春秋戰國經濟發達,科技發達,故暢行人造金屬貨幣,民生上適應了"日中為市"的廣泛需要;國際上適應了"通關易貨"的巨量需求,也就湧現出一批坐擁大筆財富億萬金的大商賈,尤其是著名"國際大商人"子貢、范蠡、白圭、呂不韋等人,他們富可敵國,與強大諸侯"分庭抗禮"。他們的高智慧博弈的故事可生動著呢,三天三夜說不完。

中國人關於"錢"(貝、泉、布)的理念,就是這樣樹立起來的:國家鑄造、國家發行、國家定製、國家保證信用;民間等價交易,公平買賣,聚貨斂財。這就是"錢的要素"

3 1

秦始皇「制錢」的特性

秦始皇統一中國時,曾用尉繚之計,以「三十萬金」(即30萬斤黃銅圜錢)收買齊國上下,特別是盛情邀約、吸引齊國的"士"去秦留學、觀光,培養親秦、信秦、拜秦意識,麻痹齊人,使之喪失對秦的戒備心態,終於在滅燕之後,率師南下,順便包圍了齊都臨淄,而"齊人不覺"。秦不費一箭-矢,輕鬆地、"和平"地拿下了這個東方的古老的第一號霸主大國----齊國,完成了"大一統"盛舉。這是戰國外交最成功的一例。事見

秦始皇為鞏固軍事統一的成果而統一經濟,下令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在全境發行「半兩錢」,廢除了各國形形色色的舊錢幣。「半兩錢」有諸多特性:

1.造型上上承秦惠文王"圜錢"式樣,便於批量收藏、攜帶、計量、分割;但變圓孔為方孔, 取"天圓地方"寓意。此舉深深契合中國人的宇宙觀、世界觀:自然大宇宙中,天是圓的,地是方的;人體小宇宙中,頭顱是圓的,腳板是方的;而且是永久不變的,"天不變,道亦不變"。這富含文化情結,故深入人心。從此,中國人便愛上了"孔方兄",離不開"孔方兄"了。[圖示]"孔方"被沿用了兩千年,創世界錢幣史之最。

2.錢面直接鑄上"半兩"二字,面值與材質名實相符,"文曰半兩,重如其文",本身質量有保證,故能取信於民,暢行於市。

3. 秦人奠定的國家掌握制幣權,發行權的"法幣"財經體制,至今顛撲不破;不行"法幣"、亂行"法幣"者,遲早要碰壁。

4. 以國家法律維護貨幣信譽和流通秩序。政府的政策、威權和效率直接影響幣值。秦人推行"抑商"政策,對商賈買賣並不欣賞[當然也離不開],不支持;故憑商人力量不能哄抬物價,不至於造成通貨膨脹。秦政府威權和效率很高,這是公認的。

5. 並以"賞金"作為-種獎勵耕戰軍功的措施,又以"罰鍰"作為-種懲罰犯罪的手段,這就大大提高了"國幣"的權威。

《史記·貨殖列傳》:"烏氏倮畜牧,及眾,斥賣,求奇繒物,間獻遺戎王。戎王什倍其償,與之畜,畜至用谷量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時與列臣朝請。而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水銀礦)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台"夫倮,鄙人牧長,,窮鄉寡婦。禮抗萬乘,名顯天下,豈非以富邪?"其家財之多,約合白銀八億萬兩,又赤金五百八十萬兩,到她掌管經營家業後,更至僮僕千人,依附者上萬,私家保鏢兩千餘人:憑藉雄厚的財力而保一方平安。巴寡婦清以女子之身躋身戰國七大富豪之一,受到秦始皇的表彰。

秦的「制錢」在統一戰爭和鞏固統一過程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陳洪宜,原警官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授,貨幣史專家,長期從事古典文學與中國古代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熱心於文史哲法的綜合研習。主要著述:《瀟洒人生--世說新語擷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中華交通史話》(中華書局)、《中華法治史話》(群眾出版社)、《中華警事史話》(九州出版社)、《中國治安史》(公安大學出版社)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鏈說 的精彩文章:

TAG:i鏈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