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里運氣最好的兩位梟雄,一個反勝了袁紹,一個制衡了東吳

三國里運氣最好的兩位梟雄,一個反勝了袁紹,一個制衡了東吳

成功的梟雄都具備怎樣的資質?如果梳理一下中國自古以來成功帝王的經歷,經過一番縱向比較,我們很容易得出如下結論:先知先覺的洞察力、知人善任的明辨力、持之以恆的毅力,還有海納百川、不計讎隙的氣量與胸懷(至少在創業時是這樣)。

這些智略水平決定了創業者的高度與廣度,決定了他們可以統帥多少規模的團隊、可以領導什麼級別的人才。但開創國家這樣的大事業,風險之大莫過於不確定因素太多,畢竟是「所失之鹿、天下共逐之」,人人眼紅的世界,人人都會拿起屠刀、指不定什麼時候砍向你。故而運氣的作用變得不可忽視——命運之神有時幫你擋兩刀也顯得極為重要。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賭運氣,漢末的這兩位英雄最有發言權。

圖1 曹操(155年-220年)

一、先說曹操。

曹公的水平自不必說,太尉喬玄稱讚他是「命世之才」,許子將說他「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通曉兵略,還驍勇敢戰,曾獨自一人潛入中常侍張讓家中、十幾個家丁拿他沒辦法。

這樣的人才,在天下大亂之際,帶領自己的團隊將事業做大做強是理所應當的。就在曹操東征西討、勢力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之際,另一個袁家的雪球也滾了過來,袁紹曹操在中原的爭奪戰成為了決定天下走勢的關鍵,兩家幾乎用上了自己的全部家底。

但袁紹畢竟家大業大,兵多糧足,而曹操的情況就要危急得多。在經歷白馬、延津之戰後不到半年的時間,袁紹親自率領的主力部隊就抵達了官渡。

圖2 袁紹(?-202年),字本初

史載當時曹操軍「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兵不滿萬當然是誇張說辭,但人數劣勢是顯而易見的,相比之下,袁紹軍勢則龐大得多:「依沙塠為屯,東西數十里」,並且還拿一下了第一戰的小勝,軍心士氣無疑更旺。而兩軍相持,更為要緊的,是曹操後勤已經捉襟見肘。

彼時的官渡,就如同一架天平,袁曹兩家不斷往上添加砝碼,獲勝的一方可以平穩落地,失敗的便會頃刻土崩瓦解。

圖3 孫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

這時,一個意外因素參與了進來。

那就是江東孫策。當時的孫策,以淮揚地區為根據地,東破劉勛、西敗黃祖,收服袁術舊部,逐步將勢力推進北方。就在袁曹官渡決戰之際,孫策便「陰欲襲許,迎漢帝」,並且「密治兵,部署諸將」。

試想一下,一旦孫策發兵,在前線緊張之際,曹操是否有足夠實力抵擋住他的進攻呢?

在沒有第三方介入的情況下,曹操自己在官渡都快堅持不下去了,他曾寫信給荀彧,表示準備返回許昌,是荀彧力勸「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也。」才讓曹操堅定下來。

可見曹操集團已經緊繃了每一根弦,後方起火的結果不堪設想。雖然袁紹也派遣了劉備協助劉辟在曹操後方搗亂,但孫策軍不同於劉辟軍、孫策的聲勢也不同於劉辟的聲勢,一旦孫策發動北伐,曹操立即從官渡撤退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

圖4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

那麼之後會如何發展?

還記得官渡之戰後,曹操收穫了一堆己方陣營與袁紹聯絡的信件么?一旦曹操撤退出官渡承認失敗,那麼這些牆頭草會聞風而動,立刻叛降,土崩瓦解的故事就會在曹營上演。

這時命運的垂青變得舉足輕重,蒼天的眷顧就像帝王將相所相信的「天命」一樣降臨曹營。建安五年五月,孫策在被反對派人士許貢的門客刺傷後,病重去世,時年二十六。此後一段時間孫氏集團陷入了嚴重的內部動蕩,無法對曹操構成直接威脅,江東之患遂解。

看來,好運氣跟高水平同樣重要。

圖5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

二、另一個幸運兒是劉備。

赤壁之戰以後,劉備領荊州牧、官左將軍,駐所在公安,勢力主要在荊州的西南部分。此時曹操剛剛退回北方,正在籌劃對涼州的征討,無暇南顧,便給了劉備擴充地盤的機會。

無論是按照諸葛亮《隆中對》中的戰略方針,還是當下的勢力分布,劉備除了奪取西川與漢中,別無選擇,如果在這個空窗期不及時奪取地盤,歷史上很可能就沒有蜀漢政權這麼回事了。

不過有個人一直在盯著劉備,他就是東吳部隊的核心人物周瑜。周瑜從一開始就視劉備為威脅,勸諫孫權提早分化瓦解劉備集團,不過孫權沒有採納。之後他便開始將目光投向蜀川,除了可以擴充孫氏集團的實力,還能壓迫劉備的生存空間。

周瑜的計劃是:先與奮威將軍孫瑜一起進攻西川與漢中,吞併劉璋張魯,隨後由孫瑜固守兩川、團結馬超,自己回師奪取襄陽,形成南北平分的局面。這個計劃的可行性在於,此時內部士氣正盛、團結一致,外部因為「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所以沒有直接威脅,正好適合大規模擴張。

在得到孫權的支持以後,周瑜便打點行裝準備出行。

圖6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

誰料天命難測,還沒來得及出征,就因病重而去世,留下了著名的《疾困與吳主箋》。

周瑜病逝是在建安十五年,第二年劉備便率部眾大舉入川,經過三年多的苦戰終於拿下益州領土,「跨有荊益、保其岩阻」的戰略構想得以實現。而孫氏集團則因為計劃的主要執行人忽然逝世、新任統帥主張親劉,便沒有了任何動靜。終東吳一世,沒能再踏上益州的土地。

官渡之戰、入川之戰,是曹操、劉備兩個梟雄的立國之戰,正是在這一場戰爭之後,取得了區域的絕對統治權。我們評議梟雄們的成功,其個人水平才智固然是重中之重,但運氣的成分也無可否認。

當然,最慘烈的莫過於孫吳集團,充當了這兩次偶發事件的冤大頭,而且在這兩次機遇流失以後,孫吳再也沒能找到一個足以改變格局的擴張機會,而一直在內部的鬥爭中日漸消沉,統一大夢終究化為泡影。

文:左光斗

參考文獻:《漢書》《魏書》《三國志》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品讀 的精彩文章:

生前極盡榮寵,死後被嘉慶帝恨之入骨的清朝狀元是誰
銅幣在古代為什麼會被淘汰,紙幣又如何成為貨幣的新寵

TAG:歷史品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