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翻譯官一句口誤,讓60萬日本同胞葬身火海,差點亡國
現代社會中的翻譯官分很多種類,但是最為重要最為高級的便是代表國家的翻譯官,國家大事不容絲毫馬虎,一字一句都需要極為嚴謹準確,但在不是那麼發達的古代社會以及近現代社會中,翻譯水準並沒有現代翻譯官高,現代翻譯官能夠接受到的教育和資源更加全面多樣,但從古至今能夠成為國家翻譯官的人自然是最為優秀的,是百里挑一的人才。
對外交流中,在國家大事上,尤其是軍事上的翻譯,這是最為重要的,若是表達的意思錯了,影響了兩個國家之間的交流,那麼造成的影響或許是不可估量的。這樣的事情在歷史上也是發生過的,日本曾經就發生過一件因為翻譯失誤而導致引來美國兩顆原子彈的錯事,對日本的影響不可磨滅,影響了日本整個國家的命運。
當時的世界爆發二戰,日本是主要參與國家之一,被許多國家聯合「討伐」,經過六年戰爭,在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地對抗下,二戰進行到了尾聲,正義之方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中英美三個國家聯合發表了《波茨坦公告》,向全世界通告,希望日本早點投降,不要再做無謂掙扎了。
日本高層也知道結局不可再更改了,所以他們開了會議進行討論,但並沒有得到最終結果,不過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想要讓蘇聯幫忙從中調和,讓日本與同盟國進行和平談判。日本高層對這次談判寄予了厚望,希望能夠為自己爭取到較好的結局。
會議結束後,當時的首相鈴木貫太郎在發布會上發表了對此公告的看法和觀點,這次發布會被世界關注,畢竟日本這個法西斯國家馬上就要投降了,所以首相的言論也被記錄翻譯為英文版本,讓國際看到。
意思大致是這樣的:這次發布的公告內容大致是與開羅會議的內容差不多,而日本也持相同的意見,這次公告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可以忽略不計,本國為了最後的目標已經沒有了退路,只有堅持戰鬥。
看來日本首相的這段話是不接受公告內容跟了,日本並沒有打算要投降,即使他們失敗了,但還是想要抵死頑抗。至少美國看到這段翻譯是這樣理解的,美國人一向沉不住氣,他們當即決定要給日本教訓,一怒之下直接向廣島和長崎投了兩枚原子彈,原子彈的威力是巨大的,一旦投出,足以毀滅一個城市。
這次原子彈事件導致的後果就是無數的生命在一瞬間消失殆盡,廣島死了十四萬人,長崎死了七萬人,二十一萬的人,前一秒還活生生的,下一秒就蒸發了。不止如此,原子彈的輻射對當地日本人的影響更為深遠漫長,根據資料統計,直接或者間接死亡的總人數已經超過了六十萬。
時至今日,原子彈事件還被許多人記著,實在是造成的後果太過恐怖,所以後來的原子彈在國際上是被管轄的,一般不會輕易發射。當時的美國總統談到對此事的態度是,若日本接受公告內容,那麼他們美國必定不會做這樣的事。可鈴木貫太郎卻談到,日本對於公告並沒有明確拒絕,但沒有得到統一的結論,無法立即回應,所以短時間內不會再理會公告,還需要再觀望事情的發展。
對於兩人的說法,國際上也有許多人爭論不休,有人認為是日本首相沒有說清楚自己的意思,可有人認為他的言論表達得很明確,日本確實是不想投降,可當原子彈投放後,他為了給自己找個台階下,只能是推翻自己的言論。不過也有人重新找了切入點,是翻譯上的問題,讓兩個國家之間導致了誤會。
有人找到了當時鈴木貫太郎發表的日文原版,發現翻譯下來的結果是「對於該公告不予回復」,可最終通訊社的翻譯結果卻是」對於該公告完全忽略「。再等到美國看到這份內容的時候,又理解成「不接受這個公告」,所以美國高層看到這給翻譯的時候,自然是大發怒火,直接做出了投放原子彈的決定,有了這個威懾後,日本很快就選擇了無條件投降。
原子彈對日本產生的影響實在是巨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所以在二戰結束以後,日本人都在怪罪首相,認為是他沒有表達清楚意思,「不予回復」在日語中是可以翻譯為「不接受的」,這也不能怪別人,若是他說清楚自己的意思,不用模稜兩可的辭彙,原子彈事件是很有可能避免的。
通過查看研究鈴木貫太郎的言論,就不難發現他的說話習慣向來如此,總喜歡用些模稜兩可的辭彙,雖說這樣讓他顯得有些深不可測,但通訊社的人可不能理解他的真正意思,如此翻譯上出現了失誤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也怪不得美國人了,只能怪自家的首相了。
作為國家領導人,在事關國家利益的大事上,一定要發表準確嚴謹的言論,這樣翻譯人員在翻譯的時候,才可以進行明確地表達,若是被有心人利用的話,即便造成損失,也只能是自己承擔了,怨不得他人。
參考資料:
【《二戰史》、《波茨坦公告》】
※這兩個人歷史對他們最不公,明明都是大英雄,卻被世人唾罵至今
※鬧災時百姓想了個辦法,到此人家蹭吃蹭喝,乞討的碗比臉盆都大
TAG:靜說歷史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