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他們都說她是緬甸「最美的漢語教師」

他們都說她是緬甸「最美的漢語教師」

一間教室里,40多張課桌被擺放得整整齊齊,白板也已經被擦拭乾凈。離上課時間還有很久,同學們卻早已端正地坐在座位上,等待著老師的到來……這個看似普通的上課場景,發生在緬甸的一所寺廟內,講台下坐著的學生都是穿著僧袍的小尼姑,給她們上課的是緬甸「最美漢語教師」蘇雪蓉。

蘇雪蓉在緬甸一家幼兒園教孩子們學漢語。蘇雪蓉供圖

誤打誤撞,從零開始

蘇雪蓉和漢語的緣分開始於一個偶然的機遇。

出生於緬甸仰光的她是第四代華裔,雖然自幼在仰光的唐人街長大,但因為家裡人都不會說漢語,蘇雪蓉從小並沒有接觸過。高中畢業後,蘇雪蓉有一年的間隔年。正當她考慮要怎樣度過這一年的時候,聽說一家中國人開的診所正在招兼職翻譯。漢語完全「零基礎」的蘇雪蓉決定上門應聘。當她來到診所向醫生說明來意,醫生完全被搞糊塗了——怎麼來了個不會中文的小姑娘?

蘇雪蓉向醫生解釋,自己可以在診所學習,讓醫生先試用自己一個月,不要工資。醫生看蘇雪蓉態度誠懇,就答應下來。

一般人接觸漢語,都是從拼音開始學起,但蘇雪蓉最開始面對的就是大量艱澀的醫療術語。「創口貼」「頸椎」「腰椎」……蘇雪蓉每天都跟在診所翻譯身後,學習單詞,記辭彙和發音。一聽到陌生的辭彙,她就用緬語諧音記在小本子上。

工作以後,為了精進自己的中文,蘇雪蓉參加了當地的孔子課堂,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活。每天工作到下午5點,晚上去孔子課堂上課、準備考試,到晚上10點、11點,披星戴月回家。

漢語不像緬語,會拼就會寫,學會了拼音,識字能力依然等於零。即便對華裔,漢語也不會敞開一扇便捷的門。蘇雪蓉只能自己找方法,閱讀能力不行,就大量練習閱讀電視劇的中文字幕,語音語調不夠標準,就找老師幫忙正音。

漸漸地,一些機會開始主動來找她。蘇雪蓉在孔子課堂學習期間,第十一屆「漢語橋」大學生中文比賽來到了緬甸。「當時老師說我的口語挺好的,可以報名試一試。」

「漢語橋」是一塊試金石,蘇雪蓉這一試,直接試出個緬甸賽區第一名。這讓她獲得了到中國觀看總決賽的機會。在中國的一個月里,和世界各地參賽選手的交流,讓她擁有了很多「第一次」。她第一次覺得自己以前的圈子很小,沒想到自己能通過漢語認識世界各地的朋友,眼界一下子打開了。

異國求學,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看到中文給蘇雪蓉帶來的變化,她的鄰居坐不住了,主動請她教自家小朋友漢語。一直很喜歡小孩子的蘇雪蓉馬上答應下來。為了帶動小朋友學習漢語的熱情,蘇雪蓉嘗試了各種方法,給他們播放中國卡通片,給他們講中國的故事,孩子們學習中文的熱情逐漸越來越高。一年之後,她的第一批「學生」就可以用漢語進行簡單的交流了。這讓蘇雪蓉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樂趣,腦海中那個模糊的從事漢語教育的念頭突然清晰起來。

雖然經過了幾年時間的漢語學習和歷練,但蘇雪蓉感到自己的中文還是不夠紮實。她聽說中國國家漢辦設立孔子學院獎學金,資助外國學生、學者和漢語教師到中國有關大學學習。為了接受更好、更專業的教育,蘇雪蓉萌生了申請獎學金、來中國留學的想法,並成功申請到了到暨南大學留學的機會。

隻身一人來到中國,最開始的那段日子對蘇雪蓉來說很艱難。班裡的大多數學生本科階段就在中國留學,相較之下,初到漢語土壤中的蘇雪蓉中文基礎差得很遠。而且研究生教學和本科生不同,並不會從基礎知識講起。漢語語法中的一些基本術語,例如定語、狀語等,蘇雪蓉完全沒有概念。

「雖然我聽得懂老師說的每一個漢字,但還是聽不懂整個句子的意思。」這句看似調侃的話,是蘇雪蓉當時學習狀態的真實寫照。上課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就給蘇雪蓉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但更難的還在後面。研究生階段,課程論文是考察學生學習成果的一種重要方式,第一個學期,蘇雪蓉有9篇課程論文要寫,而且是5000字以上的中文論文。為了趕論文,到中國留學的第一年,寒假和暑假她都在學校度過,沒回過緬甸。

讓蘇雪蓉覺得幸運的是,導師和同學幫她克服了難關。同學主動把本科階段的課本借給她,對她的問題也是有問必答。導師知道蘇雪蓉對自己的要求很嚴苛,一旦她開始因為自己學得不夠快而自責,導師就馬上告訴她沒關係、慢慢來。

時間一長,蘇雪蓉不僅把最初的不適應拋在腦後,還推開了一扇更好地理解語言的大門。在讀研的第二個學期,蘇雪蓉代表暨南大學參加了第二屆「漢教英雄會」夏令營教學交流大賽。一個多月的時間,每天都有高強度的任務。在大賽上,她認識了閉上眼睛根本聽不出是外國人的非洲朋友,大腦像小雷達一般接收了大量傳統文化知識的訊號,還有了整整瘦15斤的「意外收穫」。

蘇雪蓉現在的偶像是周杰倫。她的一個中國閨蜜剛向她推薦周杰倫時,她只有一個感覺——這個人中文說的真快。她聽不懂歌詞,只能一邊盯著歌詞一邊聽,這倒給了她一個練習聽力的好機會。隨著中文水平慢慢進步,蘇雪蓉對這位歌手的認識也逐漸深入,他不僅在音樂方面有天賦,還演電影、當導演,多才多藝。

除了聽歌,蘇雪蓉也深愛中國電視劇,從經典電視劇《包青天》,到近年上映的《琅琊榜》,都在她的「喜歡」列表裡,是她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粉絲的證據。

「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感受漢語的魅力」

在緬甸時,受到一家公益機構的邀請,蘇雪蓉參加了義教活動,在一所寺廟免費給小尼姑們教漢語。寺廟環境艱苦,除了出家的小尼姑,就是寺廟收養的孤兒,依靠周邊居民的布施生活。蘇雪蓉提供的這份免費課程,吸引了寺廟裡的40多個孩子。蘇雪蓉的課上午8點半開始,每次她到寺廟時,40多張桌子已經擺好,白板擦得乾乾淨淨,甚至還有一份早餐等著她。每次上課當天,稍大一些的孩子都會早早把年齡小的叫起來,8點半蘇老師來的時候,班裡一個都不能少。

讓蘇雪蓉感到遺憾的是,寺廟裡有80多個孩子,但學漢語只有40多人,因為老師不好找,一個老師又很難同時帶太多的孩子。

蘇雪蓉還記得,一個年齡比較大的女孩對他說,一定要好好把握這次學習機會,以後有了知識,走出寺廟,可以更好地回饋養育她們的寺廟。

「那一刻我覺得,我必須要好好培養她們。」 蘇雪蓉發現,漢語給她和這些孩子帶來的,不僅是語言上的交流。儘管蘇雪蓉已經離開緬甸、來到中國留學一年多,但是她教過的那些孩子還時時挂念著她。放假回到緬甸時,她接到過一通陌生電話,接起來發現是住在寺廟裡的一個孤兒打來的。「她說她們都很想我,問我為什麼手機一直關機,什麼時候去看看他們,什麼時候再給她們上課。」

蘇雪蓉覺得,漢語讓她成了一條連接中國和緬甸的光纖,雖然體量輕,但以別具一格的方式,讓光纖兩端的信息交融、互通。她樂見身邊越來越多的緬甸同胞對漢語產生興趣,這樣他們就可以像她一樣,從一些微小的細節里捕捉漢語帶來的樂趣。比如有一個辭彙,可以表達漢語給蘇雪蓉帶來的一種生活體驗,這個詞在緬語和英語里都沒有獨立而恰當的表達,但在漢語里有——這個詞就是「幸福」。【來源:中國青年報;暨南大學 葉正芃】

留言您的看法!關注小編哦~!幫小編轉發讓更多人看見~!謝謝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水人生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來緬甸旅遊投資如何辦理通行證?
《本土風景》緬甸仰光——班杜拉廣場

TAG:風水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