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戰爭,我軍列裝防刺鞋為何得到指戰員交口稱讚?
參加過中越自衛還擊作戰的老兵,對「防刺鞋」一定不陌生。許多參戰老兵在回憶中提到「防刺鞋」。防刺鞋耐穿、皮實、在山地叢林作戰中的表現,得到參戰人員的好評和肯定。
這款得到大家交口稱讚的防刺鞋是如何列裝到參戰部隊的呢?知道來龍去脈的人估計就不多了,有些介紹防刺鞋的文章,往往以訛傳訛,牽強附會。
其實,絕大部分參戰部隊列裝的「防刺鞋」,全稱叫「防刺防滑(野戰)鞋」,是第一代「防刺鞋」基礎上的改進款。
第一代防刺鞋,全名叫:「軍訓勞保防滑防刺鞋」。(見圖)這款鞋的特徵是加厚了鞋底底部,最底部使用原生橡膠(黑色),耐磨、且摩擦係數比再生膠膠底強,鞋面使用加厚帆布,增加鞋幫與鞋面的結合強度,不易開裂,耐用;為了解決厚帆布鞋面透氣差的缺點,增加硬質帆布防臭鞋墊,同時加強鞋子底部的防穿刺功能;由於鞋子柔軟度不如解放鞋,設計加高鞋幫,防止打滑時損傷人體腳踝。
第一代「防刺鞋」用於實戰,是在1979年1月初,廣州後勤裝備部給前線執行戰前偵察作戰任務的偵察分隊配發了這款第一代「防刺鞋」試穿。檢驗這款鞋的適應性。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作者在當時穿第一代防刺鞋執行了多次戰前邊境偵察作戰任務,在「試穿」中發現該款防刺鞋存在的問題突出的有兩點:
第一,鞋底花紋與解放鞋相同,花紋深淺沒有變化,雖然使用了原生橡膠鞋底,在乾燥地面摩擦力提高不易打滑,我們面臨的是熱帶雨林戰場,地表植被豐富,蒿草灌木叢生,大部分時間,地表處於濕潤狀態,特別是夜間,地表植物一定是濕漉漉的,防刺鞋踩上去,打滑現象嚴重。在匍匐前行的時候,由於鞋底與鞋幫細牙花紋呈弧形過渡,摩擦力反而不如軟底解放鞋著力面踏實。
第二,在荊棘灌木叢地貌開闢通路,由於硬帆布鞋面導致人體足部對地表障礙物的感知度下降,容易被枝杈掛住褲腿,增加行進難度,同時在偵察近距離接近敵人時,一旦掛住褲腿,極易發出聲響,被敵察覺。
1979年春節前,廣州裝備部來人了解情況,連隊派我去做了詳細的裝備使用彙報。
我彙報了3個問題,一、在運動接敵中,衝鋒槍在泥濘地容易被泥沙堵住槍口,導致射擊時首發命中精度降低,嚴重時導致槍管「炸膛」也有可能。(這裡不展開討論解決方案),其他兩個問題涉及到上面提到的「防刺鞋」改進。
彙報的時候,製造防刺鞋的生產廠負責人也在場。我當時說的原話:「細牙的鞋底抓地不牢,雨林氣候,山林蒿草地不適合,最好鞋底是粗牙的,有點像田徑賽的跑鞋那樣......」
由於防刺鞋鞋幫用料較厚,設計中減少了底面的面積,底部花紋很淺,和解放鞋一樣。
裝備部來人非常重視,當時有首長問過生產廠負責人:「最快什麼時間能夠改進,發到部隊?」開戰前,第二代防刺防滑鞋就列裝參戰部隊了。我當時在板欄執行捕捉俘虜的任務,呆了半個月。接到先遣隊進攻作戰任務後,返回連隊,馬不停蹄的直奔邊境線抵近偵察作戰路線,領受作戰任務,返回來吃了幾口飯,連夜出發。沒來的及領用第二代防刺防滑鞋,返回後方領用了第二代「防刺防滑」鞋,沒來得及穿,參戰任務結束了。
二代防滑防刺鞋,後幫有一個穿繩掛耳,還帶裹式帆布護腿。回來後,我參加軍里的集訓,研究偵察兵山地叢林戰法的時候試穿了。鞋子原來的問題有明顯改善,裹式護腿簡直就不敢恭維,裹腿下方使用彈性按壓紐扣固定,一不下心,紐扣就鬆脫,裹腿縱向用開合尼龍粘鉤合頁封口,缺少彈性,多做一些動作,尼龍粘鉤就鬆脫,上方用細帶固定,緊一點,勒的腿肚子不舒服,松一點,裹腿就像個圓桶在腿肚子上晃蕩。後來也沒有人了解這個裝備問題,問題有沒有得到解決似乎是個懸案。倒是看兩山輪戰的一些圖片,有些戰士還是裹著解放戰爭時期那樣的裹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