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漢風格玉器到底有什麼樣的風格?
戰漢時期是中國玉文化發展歷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這一時期,玉器的神韻、工藝、材質均達到空前的水平。
西漢 螭虎獸面紋玉劍格
劍格又稱「劍琫」,裝飾在劍柄和劍身之間,為當時流行的玉具劍飾之一。青白玉,局部留皮。一面以高浮雕和圓雕技法琢刻一扭身回首螭龍,其頭部和雙後肢部分巧妙利用玉料原有皮色突顯其造型,另一面採用減地線刻技法琢出獸面紋。整器雕琢精巧,紋樣生動,打磨精細,工藝水平很高。
西漢 玉唅蟬
玉質白潤,內有不規律分布的黑色斑點,局部有輕微白化現象。蟬體中間稍厚,兩翼扁薄,雙目外凸,蟬翼緊收於背部,整體以「漢八刀」技法琢就,簡單幾刀,已然形神兼備。腹部加刻陰線以增強寫實感。根據相關資料,該玉為漢代喪葬用玉中的「九竅玉」之一,以作口含之用
漢 玉辟邪
青褐色玉,局部受沁呈棕褐色。玉工巧妙利用玉料形狀,琢制出做匍匐欲撲狀的辟邪,該辟邪扭頭齜牙、表情兇猛;軀幹和四肢筋骨強健,雙翼貼附於雙前肢上側,單角,長尾拖地迴轉繞搭於左後肢上。
辟邪為中國古代傳說中能避除妖邪的祥瑞之神獸。漢代動物圓雕玉器存世量稀少,該器造型寫實生動、形神兼備,殊為難得。
西漢 勾雲紋玉劍璏
玉質青白色,內有不規律分布的雜斑。長條形,兩端微內卷;表面滿飾隱地凸起的勾連雲紋,一端飾獸面紋,凸目長角,角內飾平行斜線紋;劍璏為劍鞘上的裝飾,為漢代流行的玉具劍之組成部分。
西漢 玉帶鉤
玉質青白,局部留皮,部分受沁呈棕褐色。鉤頭呈獸首狀,鉤身弓起,鉤背有橢圓形鈕供系帶。鉤身正背面及鉤鈕表面皆以細陰線琢刻出雲氣紋,鉤身主體淺浮雕一螭龍穿行於雲氣之中。在如此狹小的空間內,玉工因料施工,多視角取相,充分發揮想像力,靈活運用浮雕、線刻、俏色等技法,將一條在雲氣中穿行的螭龍表現得活靈活現。
戰國中晚期 谷紋玉璧
玉質白色透明,大部受沁呈紅褐色,較薄處邊緣受沁呈近乎黑色;內外凸稜中間滿飾隱地凸起谷紋,該玉璧尺寸較小,為組玉佩中的系璧。
戰國晚期 蒲紋玉璧
玉質白色透明,大部分受沁呈斑駁紅褐色;器物和中孔外緣琢凸棱一周,其間遍琢規律的蒲紋,蒲紋之間的連線清晰可辨。
據《周禮》記載,周代有「子執谷璧」和「男執蒲璧」之別,即谷紋玉璧和蒲紋玉璧分別作為子爵和男爵所執的瑞器。
漢 玉龍型佩
白玉,局部有白化和受沁現象。整體類S形,張口、短耳、短鬣,全身滿飾浮雕谷紋,軀幹接近頭部有一細圓孔,疑為懸垂之用,可能為成組玉佩左右對飾其中之一。無獨有偶,2017年香港佳士得春拍釋出一件龍形佩,似與此件器物原為一對,可供參考。
漢 玉卧羊
白玉,局部微微帶褐色皮。玉羊昂首,卧伏,四肢彎折於身體側下部。身體中間有一圓孔,疑為穿墜之用。自古以來,羊就被中華民族賦予了很多吉祥含義,羊字通「美」、通「祥」,寓意美好吉祥。此卧羊玉質潔白,表情溫順,姿態安詳,不失為漢代動物圓雕之傑作。
戰國中晚期 玉龍型佩
玉質白色偏黃,邊緣局部受沁呈紅褐色。整體做回首曲身卷尾龍形,龍首回望,頭後鬣毛凸出,鼻子圓翹,斧狀下顎,龍嘴以線具拉切而成;因玉料形狀所限,龍身呈S形捲曲,並巧妙鏤空以表現足、尾;周身遍琢浮雕谷紋,器緣起凸棱,中部偏上單面鑽一圓孔,以便懸系,可證此為組佩飾之一。
漢 玉龍型佩
青玉,局部白化。玉工巧妙利用一長方型玉料,琢制出一立龍形象,龍張嘴、昂首挺胸,前爪反轉與鬣毛相接,後爪踩踏於長尾之上。龍身呈S型扭轉,充滿動感;龍眼刻畫寫實逼真,嘴部有力張開,爪部強健有力,長尾修長繞卷;身體與尾部以陰線和網格紋描繪出細部。
戰國晚期?雙鳳出廓璧
青白玉,局部受沁呈黑褐色。主體為一圓璧,肉部琢制出規律的蒲紋,內外緣飾以扭絲紋;
左右出廓部分透雕出一對鳳鳥,相背而立,背部與璧相連接。鳳鳥長冠、圓眼、尖喙、卷尾,身體呈S型蜷曲,造型生動逼真。
東漢?白玉雕雙龍銜環珮
此透雕玉珮非常少見,為雙龍銜環樣式,環上陰刻雲紋,龍身盤繞祥雲。其器型類似東漢出戟玉璧上半部,但因其下緣平整而非弧形,所以排除其銜接玉璧的可能,應為一完整玉珮。其紋飾形制可參考定州市博物館藏東漢玉螭龍乳釘紋璧,1969年於河北省定縣北陵頭村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
參閱:楊伯達編《中國美術全集 工藝美術編 9 玉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69頁。
該玉璧上方出戟一邊的龍與本珮上的兩隻龍十分相似,龍身皆可見細微的陰刻線,玲瓏剔透,做工極為精細。
許慎的《說文解字》有云:「玉,石之美有五德者」,除了玉質的天然之美外,更重要的是玉反映出人最高的道德理想,更投射了古人哲賢思想與精神的價值
因而這些玉器不但是古代藝術中的瑰寶,更蘊含了高貴美好的精神氣韻。
※綠樹蔭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夏日避暑四境界
※氣息與態勢——田黃印章中的古獸鈕的靈魂
TAG:半山古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