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機憑什麼脫胎換骨?全盤學到西方設計精髓,已跨代甩開俄國
圖:殲10 工程在培育中國自主先進戰機設計能力上的意義,遠超飛機本身。
空警2000、殲10等一批成功型號,其相關參研單位的人員,在相關論文、著作中,不難看出其設計能力如何脫胎換骨,為後來國內先進型號的研發提供有力支撐的。
比如中國航空計算技術研究所(631所,是諸多軍機核心機載設備的研製單位)技術骨幹的回憶:「通過對外合作,這些同志學設計、學測試、學模擬、學工藝、學軟體工程,看到了如何自頂向下的定義和自底向上的綜合;知道了什麼是系統人員、什麼是設計人員、看到了如何定義和設計一個系統,系統設計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如何進行硬體的模擬,怎麼進行DCT、ACT、ITF、ESST.......」
「和外方專家一起共同設計了XX(硬體)、共同設計出了軟體、共同設計出了測試設備,這些都是連續半年到一年半 在外方狹小、艱苦的環境下,從無到有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從能熟練使用這些基本概念,到完成其中的一部分軟、硬體設計工作,這些先後去參與外方工作的人都得到了外方的高度評價,到後來都成為所里甚至全行業的帶頭人。」
圖:空警2000在引進技術過程中,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了西方同行是怎麼幹活做事的,這使得後來項目即使是被卡了脖子,國內依舊順利的完成了整個技術跨度巨大的項目
同樣是引進西方技術,航空和火炮行業設計能力發展速度的迥異區別,極大程度上就源於頂層的觀念和態度。
以成都飛機設計所(611所)為例,在殲10立項的時候,來自頂層的態度就不只是要一個飛機,比飛機更重要的是要搞一個「中國的達索」;要通過引進西方的技術、研發管理體制,在西南打造中國新的戰機研發中心。
圖:喜歡把設計能力問題往制裁封鎖上推,是一種懦弱無能的愚昧表現,而且有時候還是恬不知恥的扯謊......
換句話說,一些後來相當成功的航空項目和企業,在引進西方技術的時候,就有著上上下下都極為明確的認識:不僅要學西方的具體技術,更要學習西方是如何研發這些技術、如何高效應用這些技術進行具體的工程設計,把自身的整個設計體系完全按照西方標準重塑一遍,這才是彌補差距的最有效措施。
特別要指出的是,在80、90年代成功的航空技術引進項目中,有相當多的骨幹主力已經並不年輕了;某些型號如殲10的總師,被委以重任的時候,甚至不確定自己能不能活到項目定型。
但面對之前幾十年從未接觸過的全新設計體系,他們依然能夠有效、乃至於相當高效的接納和吸收;並且據此主動的調整對下一代新人的培訓機制,從而真正有效的將其中最核心的精髓,嫁接、內化為國內研製力量自發的核心生命力:
圖:中國在近距導彈技術的引進上,同樣是相關標準、規範、流程等方面的受益,比獲得一個可用裝備型號本身意義更為重大長遠的典型例子
具體的技術和產品,短則十數年,長則二三十年,不需要一代人的職業生涯就會落後、甚至完全過時。
相反,始終通過科研/工程的實證過程,尋求出得到普遍認同的高效思考/行為觀念;在此基礎上設計出先進合理的工作機制,並不斷隨著實際需求而靈活調整;這種組織行為能力上的持續高效,才能在更為長遠的歷史進程中,確保先進技術和產品源源不斷的產生。
若不能做到這點,即便是耗費巨資,引入了最先進的技術產品,也不過是把一棵帶著好果的樹枝,嫁接到一顆病樹上。
※戰機核心設備被換國產落後產品:領導怒斥法國,稱東西好也不能用
※英國義大利軍隊深入俄國腹地飛行搜集情報:俄方不抗議並全程配合
TAG:候知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