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高溫來襲!小心這種死亡率50%以上的病……
天吶!看完近幾天的溫度,瞬間覺得非常熱三個字已經代替不了真實體感了。
尤其是昨天的溫度,特別符合當天大暑的氣質!
這麼熱的天,已經夠鬧心了,還有更糟心的!
熱射病(中暑)也隨之而來。中暑,不是個小問題嗎?
重度中暑會導致多臟器衰竭,搞不好會死人的!因為,熱射病的死亡率高達50%以上!
慘痛案例歷歷在目
猶記去年河南某高中新生劉某,女,16歲,在軍訓期間,中暑昏倒,後出現意識昏迷,呼之不應,急送校醫院測體溫41.5℃,後急診送入附近醫院,實施搶救後病情仍在加重,危及生命!醫院與家屬溝通後,通過省醫互聯智慧分級診療體系平台順利轉入省醫中心ICU一病區。
經診斷,患者為「熱射病」、「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急性肝損傷」、「凝血功能障礙」、「繼發性血小板減少症」、「肺部感染」、「橫紋肌溶解」、「電解質紊亂」等。
醫護人員立即開展呼吸機輔助呼吸、降溫、腦保護、抗感染、營養神經、降顱壓、鎮靜解痙、化痰、保肝、退黃、護胃、輸血、腸內營養等治療。萬幸送來及時,經多方位、高強度精準治療,3周後,劉某終於蘇醒,病情逐漸好轉。
熱射病到底是個啥?
熱射病是指因高溫引起人的體溫調節功能失調,體內熱量過度積蓄,從而引發神經器官受損的致命性病症。
在中暑的分級中,熱射病屬重症中暑,通常發生在夏季高溫並伴有高濕的天氣,如得不到及時妥善的救治,死亡率高達50%以上,堪稱「夏季殺手」!
防重度中暑,不容忽視!
以下幾類人群,要格外注意預防熱射病的發生:
如何預防熱射病?
快聽聽河南省人民醫院中心ICU一病區主任王文傑怎麼說:
熱射病是一種致命性急症,以人體高溫和意識障礙為特徵。
起病前,往往有頭痛、眩暈和乏力等表現。早期受影響的器官依次為腦、肝、腎和心臟。
哪些因素易致病
對高溫環境適應不充分,是熱射病致病的主要原因。在大氣溫度升高(>32℃)、濕度較大(>60%)和無風的環境中,長時間工作或進行強體力勞動,又無防暑降溫措施時,對高熱環境不適應者,易發熱射病。
1.環境溫度過高,人體從外界環境中獲取熱量。
2.人體產熱增加,如從事重體力勞動、發熱、甲狀腺功能亢進和使用某些藥物(苯丙胺)。
3.散熱障礙,如濕度較大、人體過度肥胖或穿透氣不良的衣服等。
4.汗腺功能障礙,見於系統硬化病、廣泛皮膚燒傷後瘢痕形成或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患者。
如何預防和急救
1.在炎熱天氣里,人們盡量不要長時間進行戶外運動。外出時,應使用遮陽傘、遮陽帽等。
2.要養成良好的飲水習慣,及時補充水分,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平時可適當多吃西瓜、黃瓜、西紅柿等。
3.在戶外工作的人員,如建築施工人員,要注意防暑降溫。
4.企業應改善勞動條件,為作業人員提供防暑降溫飲料和藥品,併合理調整作息時間,可採取多班輪流作業制度,避開在溫度較高午後安排作業。
5.老年人和心腦血管病患者應減少戶外活動,不宜參加劇烈運動。
6.相對於成人,小孩的體溫上升很快,由於身體代謝旺盛,其體內水分流失速度也較快。家長要做好監護工作,不要將孩子獨自留在封閉的汽車內,以免孩子受到高溫侵害。
7.一旦感覺不適,要立即停止活動,到陰涼通風處休息,可少量多次飲用含鹽分的水或服用防暑藥品。
8.對於熱射病患者,應迅速將其轉移到陰涼通風處,幫助其補充水分,用冷水為其擦拭皮膚,並儘快將其送至醫院接受治療。
總之,出現中暑現象要儘早就醫,以免耽誤治療!
夏季高溫來襲,烈日下仍有許多城市建設者在堅守崗位,辛苦工作,環衛工人、建築工人、交警同志......也有臨床一線的醫護人員,工作繁忙之際,別忽略自己的健康。
如何預防中暑?
首先,應大量飲水。高溫天氣下,應增加水分攝入,不要等到口渴時才喝水。水溫不宜過高或過低,飲水應少量多次。同時,不要飲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飲料。如果需要在高溫條件下進行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至少每小時喝2~4杯(500~1000ml)清涼且不含酒精的液體;同時注意補充鹽分和礦物質。
其次,注意飲食和休息。飲食宜清淡,少吃高油脂食物。高溫環境下的人們應攝入足夠的熱量,補充蛋白質、維生素和鈣,多吃蔬菜水果。同時要保證充足的睡眠,睡覺時避免電風扇和空調直吹。
再次,高溫條件下,盡量多在室內活動。如需室外活動,可避開正午時段,盡量將時間安排在早晨或傍晚,避免太陽直曬。外出時,選擇輕薄、寬鬆及淺色的衣服;注意防晒;可隨身攜帶防暑降溫類藥物,如:藿香正氣水、風油精等。若感覺到心跳加速且胸悶憋氣,甚至頭暈、無力等情況時,要停止一切活動,迅速找到背陰或涼爽通風的地方休息。
最後,應重點關注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嬰幼兒、高溫條件下進行重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的人,以及慢性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等。再次提醒家長朋友們,千萬不要將嬰幼兒單獨留在車內。
【河南省人民醫院 王慶祥 楊文博 梁雅瓊】
※有一種蛋疼,可不是閑的,而是病!嚴重時會釀大禍
※10個孩子7個長蟲牙!口腔醫生:學齡前兒童應塗氟防齲!
TAG:豫說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