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公子的結局如何?信陵君鬱鬱而終,春申君被滅族!
戰國四公子並不都是公子,在戰國時期,「公子」的意思是國君之子,這個條件只有信陵君魏無忌和平原君趙勝符合,孟嘗君田文可以算是公孫,春申君黃歇連公孫都算不上。而在《史記》中,只有信陵君的傳記是《魏公子列傳》,其餘三位都只稱封君名號。
命運最喜歡捉弄人,不論是貨真價實的公子(信陵君),還是名不符實的公子(春申君),下場都挺悲催的。
信陵君魏無忌
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兒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魏安釐王將其封於信陵,故稱信陵君。
封地讓信陵君擁有豐厚的資產,這些資產被他用來蓄養門客,他又一向有禮賢下士的名聲,很快麾下就聚集了三千門客。
三千門客,能做什麼呢?我們來看司馬遷記載的一件事。
《史記·魏公子列傳》記載:公子與魏王博,而北境傳舉烽,言「趙寇至,且入界」。魏王釋博,欲召大臣謀。公子止王曰:「趙王田獵耳,非為寇也。」復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頃,復從北方來傳言曰:「趙王獵耳,非為寇也。」
信陵君跟魏安釐王下棋,有人報告趙國入侵,魏安釐王很緊張,信陵君卻頭也不抬地說是假情報,是趙王在打獵。過了一會,新的報告來了,果然是趙王在打獵。
為什麼信陵君能夠知道地那麼清楚,按信陵君的解釋,因為他在趙王身邊有探子,趙王的一舉一動他都清楚。相比之下,魏安釐王卻是後知後覺。
或許你會說,連別國國君身邊都有探子,這不證明信陵君能幹嗎?魏安釐王應該高興才是,應該對弟弟委以重任。可是反過來想想,連趙王身邊都有探子,魏王身邊有沒有呢?
猜忌之心頓起,信陵君從此被排除在魏國核心以外,魏安釐王「不敢任公子以國政」。他擔心一旦讓弟弟參政,以後魏國還指不定是誰的。
雖然不受哥哥信任,但有封地在,信陵君在魏國的日子還是衣食無憂的,只是有些壯志難酬的憋屈罷了。
這種憋屈到邯鄲之戰的時候,徹底爆發了。
邯鄲之戰可以算作長平之戰的繼續,秦軍因趙國毀約發兵攻趙,趙國則趁長平之戰後以議和贏來的喘息之機休整,並聯繫齊、魏、楚等國,準備合縱抗秦。
這裡該有平原君出場,他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自然也是魏安釐王的姐妹,平原君以此關係切入,向魏國求救。魏安釐王本來派了軍隊救援,可被秦國一嚇,想想得罪秦國的後果,立馬下令魏軍按兵不動,坐著看趙國跟秦國拚命。
趙國剛跟秦國拼了一場長平之戰,慘敗收場,再拼一場也是死,所以魏國的援軍關係到趙國危亡,平原君不斷寫信請求信陵君。信陵君也不斷上書勸說魏安釐王,但魏軍始終觀望。
被逼急了的信陵君採納了門客侯嬴的建議,竊取魏軍兵符,殺掉魏軍主將晉鄙,自己率八萬魏軍前去救趙,解了邯鄲之圍,這就是「竊符救趙」。
宗室竊取兵符奪取軍隊指揮權,這不論在哪朝哪代都是天大的忌諱,萬一這大軍不是去救趙,而是殺向魏都大梁,魏安釐王膽都能嚇破了,因此他對信陵君的意見非常大。
信陵君是明白人,救趙之後,他讓魏將率軍回國,自己就待在了趙國。
信陵君在趙國待了十年,最後被魏安釐王派人請了回去,沒辦法,秦軍屢次攻打魏國,魏國屢戰屢敗,魏安釐王沒辦法,只得求助於遠在趙國的弟弟。
信陵君回國後,獲得了上將軍印授,統率魏國軍隊。信陵君決定給秦國一個教訓,他知道魏國單挑打不贏秦國,那就搞圍毆,他派使者遍告諸侯,以一人聲名拉起一支五國聯軍,一路打到了函谷關,威震天下。
輸有輸的壞處,贏也有贏的壞處,信陵君以自己的威望拉起聯軍,又大敗秦軍,魏安釐王對他的猜忌值直線上升。這時候,秦國拿手的離間計登場,於是信陵君又回到了從前被冷落的生活。
這一次,信陵君頹廢了,他不再期待一個獲得信任的機會,而是沉湎於酒色,四年後因此而亡。
信陵君的悲催,不在於他的結局,而在於他的平生,明明滿腹經綸卻無用武之地,好不容易有了個爆發的機會,轉瞬間又被自己人從雲霄打落泥地,悲乎?
春申君黃歇
春申君不是王族近支,封地完全是他自己努力的結果,只可惜,他最終卻死於跟王族血緣關係。
春申君早年四處遊學,博聞多見,辯才出眾,就是嘴皮子功夫很厲害,楚頃襄王就看中這一點,派他出使秦國。
楚頃襄王時期,是楚國持續挨打的時期,一場鄢郢之戰連都城都丟了,不過楚頃襄王連半點收復失地的念頭都不敢有,只盼著秦國別打楚國就好。
這一點,春申君做到了,他上書秦昭襄王,成功說服秦國與楚聯盟,將楚國從滅國邊緣拉了回來。
戰國時期,結盟國都有派質子的規矩,也就是人質,楚國為了攀上秦國大樹,直接把太子送出去了,春申君作為隨從人員,也一起去了秦國。
數年後,楚頃襄王重病將死,春申君再次施展自己的辯才,以范雎為切入點,得到秦國放太子之傅回國探視楚王病情的允許。春申君讓太子裝扮成僕人歸國,自己留在秦國假裝太子。
秦昭襄王很生氣,想讓春申君自殺,但在范雎的勸諫下,還是放春申君回國。
不久楚頃襄王去世,太子繼位,是為楚考烈王,春申君被任命為令尹(相國),封春申君。
春申君這個相位一坐就是二十幾年,期間曾出兵救趙,助趙國取得邯鄲之戰的勝利;也曾出兵滅魯,給江河日下的楚國打了一針雞血;還曾組織合縱伐秦,可惜在函谷關外大敗於秦,春申君因此被楚考烈王疏遠。
春申君也有三千門客,裡邊有給他出謀劃策的,也有利用他為自己上位的,最陰險的就是李園,直接導致春申君被殺。
楚考烈王當時無子(其實有,只是不在楚國),春申君的一個姬妾懷孕了,她勸春申君獻自己給楚王,如果生下男孩,必定會被立為太子,以後繼承王位,春申君的地位只會更高。
春申君竟然信了,將其送給楚王,這個姬妾不是別人,就是李園的妹妹,還是李園把她獻給春申君的。利令智昏的春申君最終淪為兄妹二人的上位工具。
李氏果然誕下一子,被立為太子,她也被立為王后,作為外戚的李園自然進入朝堂。到這裡,李園再不是春申君的同盟,而是政敵,必欲取而代之。
春申君卻滿心以為太子是自己兒子,門客勸他殺李園他還不肯,結果楚考烈王一死,李園就埋伏死士砍下了他的頭,隨後滅其滿族。
孟嘗君田文
孟嘗君可以說是逆襲的貴族,他是齊宣王的侄子,是王族近支,可幼年卻很不受父親待見,原因只有一個,他出生的不是時候。
孟嘗君出生於五月初五,這可犯了當時的忌諱,當時人認為五月是惡月,五月初五更是惡中惡。傳言這一天出生的孩子將對父母不利,孟嘗君的父親田嬰命他的小妾——孟嘗君的生母不要養活孟嘗君。
田嬰有四十幾個兒子,不缺這一個,可孟嘗君的母親可能就這一個兒子,哪裡捨得,還是偷偷把他養活了。
長大後的孟嘗君靠兄弟的引薦見到了父親,把他的舊思想駁斥了一頓,懟得他嬰啞口無言。接下來,孟嘗君還給父親分析了一下現狀,一番話換了個管家職務,負責接待賓客。
田嬰可以說是成功的信陵君,不是說能力,而是說職位,這跟齊國一向依賴宗室有關,田嬰在相位上一坐就是十幾年,侄子繼位後還獲封薛公。
這麼長時間的執政,說齊王對田嬰沒有任何猜忌是不可能的,而且田嬰為相期間齊國沒大,薛公卻家藏千金,損公肥私之舉很容易招致清算,這就是孟嘗君給田嬰分析的現狀,田嬰一聽有道理,孟嘗君這個庶出棄子在父親眼中的地位蹭蹭地往上飆。
孟嘗君順利通過了父親給的實習期,從管家過渡到繼承人,在田嬰死後繼承了薛公爵位,並憑藉薛地的財富招攬門客。
孟嘗君可以說是四公子中跳槽最頻繁的,原因無他,都是為了待遇,哪國願意用他為相,他就往哪國跑。
最先拋出橄欖枝的是秦國,孟嘗君不顧門客勸阻,興沖沖地去了,結果秦相沒當上,差點被秦國囚禁,幸虧是靠著雞鳴狗盜逃了出來。
回國後,孟嘗君子承父業,也當上了齊相,為了報復秦國,他組織齊、韓、魏三國聯軍攻秦,但只開到函谷關外。
幾年後,孟嘗君也遇到了君王猜忌,為了保命,他逃離了齊國,後來解釋清楚也只敢回薛地待著,相位自然是丟了。
人不在位,卻謀其政,孟嘗君在薛地仍然攪起無邊風雨,齊湣王滅宋後,打算順手把薛地也滅了,孟嘗君慌慌張張地跑到魏國,出任魏相。
在魏相任上,孟嘗君乾的最出彩的事就是聯合秦趙燕等國聯軍伐齊,把自己的母國打得只剩下兩座城。
與之相比,曾經為齊國封君之地的薛地卻中立於諸侯,儼然一個獨立王國。
但孟嘗君沒有處理後這個獨立王國的繼承問題,他一死,諸子爭立,怨氣值爆棚的齊國跟魏國一打商量,合力滅了薛地,孟嘗君絕嗣。
平原君趙勝
平原君是大名鼎鼎的趙武靈王之子,遭遇跟田嬰差不多,在哥哥趙惠文王和侄子趙孝成王在位時期任相國,手下門客也有數千人,最終也是善終。
平原君在四公子中算是犯錯最多的,但敢於認錯和改錯,結局反而是四公子中最好的。
平原君一生最大的錯誤是勸趙王接受上黨,繼而引發秦趙長平之戰,不過接不接受上黨歷來是個爭議話題,趙國就算不接受上黨,秦趙也終有一戰。
而平原君一生最出彩的事也跟長平之戰有關,那就是在邯鄲之戰中的表現。
邯鄲之戰的結果是趙、魏、楚聯軍擊敗秦國,其中魏軍是平原君請信陵君請來的,楚軍是平原君帶著門客談下來的,還貢獻了毛遂自薦這個成語。魏楚援軍未至之前,也是平原君組織三千死士暫時擊退了秦軍,可以說,是平原君救了趙國。
四公子中,平原君最為平凡,有大錯,也有大功,一生忠於趙國,最終得以善終。當然,按照《史記》記載,他的子孫並未幸免於難,因為沒多少年趙國就被滅了,國都亡了,王族被滅實屬正常。
※伴隨明朝始終的沐王府:隨太祖南征北戰,從永曆身死國滅!
※心腹與謹慎: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為何放過了湯和?
TAG:莽莽趣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