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悟得本原,漸漸沖盈

悟得本原,漸漸沖盈

悟得本原,漸漸沖盈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2000年後,遵母音老人囑咐,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

原文:

問:「知識不長進如何?」

先生曰:「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仙家說嬰兒,亦善譬。嬰兒在母腹時,只是純氣,有何知識?出胎後方始能啼,既而後能笑,又既而後能認識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後能立能行,能持能負,卒乃天下之事無不可能,皆是精氣日足,則筋力日強,聰明日開,不是出胎日便講求推尋得來。故須有個本原。聖人到位天地、育萬物,也只從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上養來。後儒不明格物之說,見聖人無不知無不能,便欲於初下手時講求得盡,豈有此理?」

又曰:「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後葉,葉而後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

釋義:

釋迦是西方聖人,孔子是東方佛。或稱聖人,或稱佛,名異而實同,皆指徹悟了自心的人。聖人之量,充天地之間,滿萬物之中,也只是明明德而至純一無雜處,也只是致良知而至純然天理處,此是悟心之後保養而來的。

《大學》的「明明德」,即是「為學的根本」。明了這個明德,悟了這個根本,方談得上「親民」。「親民」是「明明德」之後的功夫。「親民」也不是親對象化的民,親對象化的他,而是親自心之民,佛家所謂度自性眾生。親民的功夫,做到極處,則自心之民,悉皆順服,自心天下,全體太平。這個和諧太平的自心境界,即是《大學》所說的至善境界,即是佛家所說的極樂世界。

不明明德,便談不上親民。不明明德,即使親愛天下所有的人,那也不是《大學》所說的親民。《大學》所說的親民,不是親這世上的所有的民,而是親自心上的所有的民,調順自心上的所有的民,使之順從於德性,使之合乎於良知。這是一個自凈其意的功夫,這一個凈化心靈的功夫。佛家雲,眾生度盡,方得成佛。《大學》雲,天下民順,方得太平。陽明雲,人慾滅盡,方得成聖。《大學》所說的親民,只是調順心上的百姓,或雲只是度脫心上的人慾。人慾脫盡,百姓調順,如是而君臣合道,如是而上下一貫,是名至善境界,是名天下太平,是名大同世界,亦名凈土世界,亦名極樂世界。此是心性學意義上的世界,而不是物理學意義上的世界。

明了明德,或曰致了良知,有了這個根本,才能枝葉繁茂,才能開花結果,才能到達至善之境,才能契入大同世界,才能往生極樂勝境。極樂勝境,不在遙遠的他方,只在諸人出發的地方,只在諸人的當下。我們的起心動念,是從何處出發的呢?我們的天地萬物,是從何處顯現的呢?是從何處生出的呢?此處是一切聖賢的安身立命之處,此處本來太平,此處本來大同,此處本來清凈,此處本來極樂。或曰聖人,或曰佛,只是融入了這個「原本的真實」的人。

從最初的明明德,或曰致良知,到最後的純乎天理,純乎明德,這是一個漸漸充盈的過程,不是明了明德、致了良知便能一時完成的。《康誥》曰:「如保赤子。」佛家曰:「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儒家與佛家所說的理,以及存養的過程,這是沒有什麼兩樣的,只是陽明先生迴避了佛家的表達方式。陽明先生的這種迴避,陽明先生的這種「唯儒家獨尊」,這正是他應當除去的人慾,這正是他應當調順的自性眾生。陽明先生不必要拿佛家的「流弊」與儒家的「真義」作對比,作出儒家高於佛家的結論。其實,儒家也是有「流弊」的。譬如,百無一用的書生,無慚屋漏的秀才,皆是誤讀了儒學的人,皆是儒家的流弊。陽明先生不拿儒家的「流弊」與佛家的「真義」作對比,以此為據,得出佛家高於儒家的結論。這正是陽明先生的私心,這正是陽明先生的人慾。拿了人家的東西,受益於人家,還要反過頭來毀謗人家。這是什麼德行?好不羞慚。

悟得本原,漸漸沖盈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天理人慾,道心人心
惟精惟一,歸元純一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