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南京林業大學:只要教得好,沒有論文也能評上教授

南京林業大學:只要教得好,沒有論文也能評上教授

通訊員 方彥蘅 科技日報記者 張曄

沒有發表一篇論文,從教33年的南京林業大學老師蔣華松,評上了教授。

來源:視覺中國

近日,南京林業大學公布了2019年職稱評審結果,理學院教師蔣華松如願評上了教授。這是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

今年三月,南京林業大學出台了職稱評審新政策:在對「教學專長型」老師進行職稱評聘時,不再以發表論文數量作為考核內容,而是將教學業績取代科研業績,重點考查其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的成績。

南京林業大學為何要改變多年一貫的職稱評定政策?教得好有什麼標準?怎麼保證評判的公正性?記者為此進行了調查走訪。

台上45分鐘,台下30年功

「課堂上,無論我們提出什麼問題,蔣老師都能當場給予解答。」曾上過蔣華松課的趙淑穎說。

蔣華松是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教師,負責主講高等數學、概率論、數學分析等數學類基礎課程。不少同學談「數」色變的課程,在他這裡卻變成了備受追捧的熱門。因為上課風趣幽默、深入淺出,他也享有「南林高數演講家」等美譽。

南林學生中間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華松上課有三寶:案例、板書、喝水少」。講課時,他總能緊密聯繫生活中的實例,把枯燥、單調的數學語言翻譯成生活中的用語,深入淺出地把抽象的數學定理、定律演繹得通俗、形象、生動、有趣。一堂45分鐘的數學課,同學們總是覺得過得很快,渾然不覺間,課結束了,讓人意猶未盡。

「台上45分鐘,台下30年功」,說起成功的秘訣,蔣華松的回答只有七個字:認真備好每節課。

教學是個良心活兒。尤其是對於那些長期承擔公共課和基礎課的教師來說,平日里的教學工作量較大,很難再有充裕的精力搞科研寫論文,「分身乏術的時候只能是耕了『公家田』,荒了『自留地』。」蔣華松說。

因此,蔣華松雖然有極高的口碑,但在職稱評審中,卻難以「更上一層樓」,最近12年,他的職稱始終停留在「副教授」。

職稱評審「指揮棒」

導致重科研輕教學

「多虧了這項接地氣的新政策,為我們一線教師站穩講台,解決了後顧之憂。」蔣華松得知自己獲評教授後欣喜地說道。

蔣華鬆口中的「新政策」是今年3月該校發布的《南京林業大學教學專長型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條件(試行)》。

「『教學專長型』,顧名思義,是指在教學方面具有『特別擅長的學識、技藝、本領或特殊才能』。學校在對這部分老師進行職稱評聘時將教學業績取代科研業績,重點考察其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的成績。」南京林業大學人事處副處長韓建剛介紹。

多年來,職稱評審的「指揮棒」使得高校「重科研輕教學」成為痼疾,「『教得好』不如『寫得好』」「科研是自留地,教學是公家田」等論調興盛一時。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了一系列真招實措改進人才評價的方式,提出「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等傾向,注重考察各類人才的專業性、創新性和履責績效、創新成果、實際貢獻」。

「不是老師不夠轉正資格,而是他們突出的教學成績在原有的職稱評價體系中並沒有太多優勢。」韓建剛坦承。

什麼才能稱得上「教得好」

在南京林業大學新政出台之前,「教得好」只是口碑,那麼,具體什麼是「教得好」?標準是什麼?由誰制定?如何評估?怎樣才能更加客觀公正?

2019年初,南林大人事處牽頭,為「潛心教學、因材施教、教學效果好」的教學專長型老師「量身」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並將這次「教學專長型」老師的評選劃定在基礎課老師範圍內,涉及高等數學、計算機、大學英語、機械製圖等40多門具體課程。

根據評價標準,首先是要「形成有特色、效果好的主講課程教學風格」。由教務處在教師不知情的前提下,在其前一年授課錄像中隨機抓取3段45分鐘的教學視頻,組織校外不少於3位國家級或省級教學名師,以及校內教學督導等進行評議。其次是要「深受學生歡迎」。由學工處調取近五年的畢業生數據,通過發放調查問卷,了解畢業生對教師教學活動效果的評價。最後再結合教師的教學工作量、教改教研成果、教學獎項等工作實績進行綜合考量。

「讓教師回歸本分,讓潛心於教書育人的教師有尊嚴、有前途、有發展是這項舉措的根本。」南京林業大學校長王浩說。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陳小柒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