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些北京小吃,您可能這輩子再也吃不到了!

這些北京小吃,您可能這輩子再也吃不到了!

隨著時代的變遷,

北京小吃越來越「現代化」,

好多小吃彷彿被時代「淘汰」了一般,

居然漸漸消失了。

果子乾、青醬肉、羊霜腸、

豌豆黃、燙麵餃兒、蘇造肉……

這些名字您還能叫得出幾個?

又有多少至今還能吃著?

今天咱們就一起細數一下

已經或即將消失的老北京小吃。

炸 肉 火 燒

炸肉火燒是一品燒餅的民間清真小吃版本。由於是清真的,所以製作時改用素油,餡兒是牛肉和黃醬的搭配。經素油炸制後外酥內軟,汁多味美,牛肉也變得十分滑嫩。

清真食品好多是油炸。除了炸肉火燒外,還有炸回頭、炸餎餷、炸三角等等,種類多,葷素俱全,無論什麼口味經過油炸後都特別香!

打 面 倉

打面倉是一種官府小吃,也是升級版的驢打滾。和驢打滾不同的是用熟芝麻代替了黃豆面,用煎炸代替了驢打滾的蒸制,口味相對來說更香、更好吃。而且名字也頗有意義。打面倉是官府過年吃的小吃,除了年年高之意外,也有「倉也滿,糧也多」的這層吉祥寓意,表年年有餘。

果 子 干

果子乾是過去北京人冬季吃的一種名點,是由杏乾兒、柿餅、鮮藕和葡萄乾兒等果品製成。能在冬日吃上一碗果子乾真的特別滿足。

過去果子乾兒在京城的果子店多有出售,也有走街串巷的小販,手持兩隻銅冰盞,上下顛動著賣。後來因為製作果子乾不夠衛生,被國家明令禁止了。想吃果子乾就要自己做,現在還有會做的嗎?

冰 碗

清末民初,北京出現了集吃喝玩樂一體的「堂子號」,其中有10家最為出名,而什剎海旁的「會賢堂」便是其中之一,這個「消暑大冰盤」便是會賢堂的鎮店之寶。

取自後海的大荷葉,存於冰窖附於天然冰上,中間放上白蓮藕,碼上西瓜瓤、竹葉青羊角蜜兩種香瓜,再將上等鮮桃仁、鮮蓮子、芡實、荸薺等放邊上,撒上來自台灣的綿白糖和杭州的桂花。這一盤下來成本極高,在當時賣大洋八錢。

冰碗則是低配版大冰盤,有鮮桃仁、鮮藕、鮮荸薺,用糖水沖調,有時還會加上三兩片山楂糕。入口清香,冰涼爽口,暑熱盡消。這種小吃上市後非常受人歡迎。

羊 霜 腸

過去在衚衕里總能聽見這樣的吆喝聲:羊肚開鍋!伴隨著的還有那股子鮮香,一同飄進各家各戶。

同重慶的毛血旺和南京的鴨血腸一般,羊霜腸曾是北京的標識,如今卻漸漸消失了,也許去清真食堂還能夠吃到。

炸 三 角

炸三角是兒時最喜愛的小吃,等不及用筷子來通眼兒,直接咬上一口,燙的吸氣。外皮焦脆不硬,角餡鮮香。如今,炸三角在衚衕里已難尋覓,北京人饞了就自己在家製做。

眼 錢 兒 火 燒

這種火燒是死面的,先用肉湯在鍋中煮透,然後和肉、小腸等豬下水、炸豆腐一起切成條或塊兒,再用開鍋的熱湯燒兩遍,再加上作料去吃,才夠味兒呢。

紅 白 玻 璃 粉

玻璃粉使用藕粉或洋粉熬成濃湯狀,冷卻後成固體。一般都是白色的,加點紅色素就是紅色的。售賣時會將紅白玻璃粉各一坨放在一個玻璃器皿中,紅白相間晶瑩透亮非常鮮艷,照現代詞來說是很有「賣點」的。

冰鎮後的玻璃粉更好吃,一般在小吃店、乾果鋪有售,常吆喝「敗火潤喉的玻璃粉呦!」購買者,用嘴沿碗邊一吸而盡,涼甜滑潤、非常爽口。

吊 爐 燒 餅

吊爐燒餅聽名字就知道設備很落後了,一般是用泥爐,由炭火灶、餅鐺、吊爐三部分組成:四排單磚支撐著一個泥灶,鐵餅鐺鑲進灶膛里,房頂上懸一根鐵鏈拴著俗稱老虎頭的吊爐。

老虎頭有60多斤重,用特製的混合鐵做成,整體形狀如圖所示。做燒餅時,地面不能燒紅,一般保持在100多度為宜。餅鐺下面的灶膛點炭火。燒餅放在餅鐺里,上烤下炙,出爐,就是吊爐燒餅了。

拔 魚 兒

拔魚兒其實是一種麵食,將麵粉調成糊狀,用筷子將流向碗邊的面往開水鍋里撥,形成兩端細長,中間稍寬厚的小魚形,撥魚兒也因此得名。

綠豆拔魚兒,點上醬油、醋,還可以加上芥末、辣椒油等調味,吃到嘴中,帶著涼氣,十分爽口。是老北京消夏去暑的最愛。

芸 豆 餅

舊時北平街頭巷尾都有賣芸豆餅的,有推獨輪車的,有揣著大木盒的。都用棉被蓋著,掀開還冒著熱氣,供行人選購。

芸豆餅是用芸豆做成,先將芸豆用清水泡,再經過大鐵鍋煮軟,後用鍋蒸,此時芸豆變為扁圓形,非常軟,放在盆內推車出售。芸豆餅十分香軟,尤其適合沒有牙的老人,所以很受人歡迎。

刮 骨 肉

顧名思義就是從骨頭上刮下來的肉,其實這種肉非常好吃,易嚼爛。一般都在早晨叫賣,夢醒時分,就有吆喝:刮刮肉——(刮呼為剮音)。

然而刮骨肉的製作過程卻令人作嘔,刮骨肉作坊從各牛羊鋪收購脊骨,回來劈開白水煮熟後刮肉剔髓,再發售給小販,作坊內髒亂,臭氣熏天。

蘇 造 肉

這是從清宮廷中傳出來的一道佳肴,由一位姓蘇的廚師所創,所以叫蘇造肉。長條肥肉,卻不膩不油,燉至極爛,味道十分濃厚,搭配著火燒同時,胃裡暖暖的,湯濃味鮮,肉也酥爛綿軟,糯香柔韌。如今的鹵煮就是源於它,可是蘇造肉就再難尋覓。

爛 肉 面

爛肉面在舊時北京的「二葷鋪」和飯攤兒、茶館裡都有賣,和現在的牛肉麵比較相似。爛肉面的麵條都一樣,不同在澆頭上。澆頭是用碎豬肉做的。「管他驢或馬,吃飽了爛肉面再打鑔」,「打鑔」即指談天說地、侃大山、閑聊之類。

爛肉除了豬肉還有牛羊肉、驢肉、狗肉等,不是專門剁爛的肉,而是些下腳料,因此價格非常便宜,是窮人的美食佳肴。

蒸 而 炸

蒸而炸類似於大餃子,用西葫蘆和羊油和的,還有胡椒粉。和好後再上鍋蒸,蒸好了,再擺上一個大餅鐺,放上油煎了再賣,蘸著醋蒜,特別香,特別好吃,所以這名字就這麼來了。實際上就跟路邊的煎餃一樣。

荷 葉 粥

荷葉粥還是什剎海邊上的好吃,每逢夏季,這裡就有小攤賣上了。採摘剛離水的青嫩荷葉,用大米和小米熬鍋不稀不稠的粥,加上白糖,改文火慢燉,將採摘的荷葉蓋上面。熬成後將荷葉挑出來,粥帶著荷葉的清香,一碗下肚,口齒清新。

馬 蹄 燒 餅

馬蹄燒餅分紅白兩種,紅色的是用紅糖水蘸的芝麻,帶甜味,白色馬蹄不用糖水,所以沒有甜味。皮薄心空,適於夾焦圈和薄脆、排叉食用。

螺 絲 轉 干 蹦 兒

這是老北京寒食十三絕中的一個,因形似螺絲而得名。用發麵抻成細條,再加上麻醬、油、鹽、花椒、茴香等料,盤成如螺絲狀,經烤而熟的。

上好的螺絲轉兒絲勻、不亂、底正、色澤棕黃,聞之酥香,食之鬆軟,皮干香酥,回味無窮。過去都是打上二兩二鍋頭就著吃,俗話說:「干迸兒就酒嘎巴脆 」

甑(zeng) 糕

甑糕主要材料是大米,把大米粉碎拌濕成大米干漿置入甑中,內摻紅棗紅豆等,咬一口軟軟糯糯、黏黏糊糊、甜甜蜜蜜,吃再多也沒有膩的感覺。想吃的可以去牛街一游。

杏 仁 茶

顧名思義就是杏仁做成的,用上好的稻米磨成面,放入鍋內煮。過程中放入磨碎的杏仁,熬熟後是灰白的杏仁茶。喝到嘴裡一種帶有杏味的清香,提神醒腦,回味無窮。過去北京早點攤上都有賣的。

京 八 件

這裡的京八件是宮廷京八件,在宮廷里,「八件」分為三大類:頭行、破皮和酥皮。頭行比如疤瘌餅、核桃酥、杏仁酥、卧虎餅等,都是重油重糖,吃口非常酥;第二種就是破皮,是重油輕糖,比如薩其馬。頭行有180多種,破皮有130種上下,最後再加上酥皮,那麼這就是宮廷「八件」里的三大類。

民間按不同的皮坯來分,除了我們常見的酥皮八件以外,還有軟皮八件、硬皮八件、奶皮八件、酒皮八件、芸豆八件,一共6種。然後這「八件」又分大八件、小八件和細八件。大八件是8個為一斤,有方有圓,方的不叫方的,叫「海棠紋」。

這些小吃,您還見過嗎?

其實還有很多年輕人不知道的

北京小吃正在繼續消失,

也許是因為口味被淘汰,

也許是因為丟失了做法。

真是可惜啊!

留言說說當代年輕人

沒有吃過的北京小吃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遼寧滿協「錦州銀行」杯第四屆滿族「莫勒真」大會
春秋戰國古籍證實曾有「太陽從西邊升起」的奇觀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