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簡講書法:六級課程(隸書篇)15——《禮器碑》
黃簡講書法:六級課程(隸書篇)15——《禮器碑》
一《禮器碑》簡介
前面以《乙瑛碑》為例,講解了隸書的筆法和隸法,在讀帖時,要特別注意這兩點。
今天我們來看看《禮器碑》,這本帖的筆法和隸法有什麼特點。《禮器碑》也是八分名碑,歷史上名氣比《乙瑛碑》還大,該碑立於東漢永壽二年(156),較《乙瑛碑》只遲三年,它和《乙瑛碑》《史晨碑》共稱孔廟三碑。
這是《禮器碑》全拓,碑身四面都刻有文字,正面稱碑陽,背面稱碑陰,左右稱碑側。陰陽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也是表達方式。注意不要稱前、後,在金石學中,前後碑是指一塊碑刻了兩次,所以稱為前碑、後碑。如《史晨碑》有《史晨前碑》、《史晨後碑》,以前人沒去過曲阜,只看拓本以為有兩塊《史晨碑》,其實《史晨碑》只有一塊,所謂「前碑」就是碑陽,「後碑」就是碑陰。《禮器碑》字數相當多,臨寫一通要花不少時間,清代書法家何紹基年過六十,臨了一百通。
《禮器碑》有碑首,而《乙瑛碑》沒有。有關《禮器碑》的高度、寬度、厚度具體尺寸,說法不一,故宮網站說:「碑高227.2厘米,寬102.4厘米」;曲阜文管局《曲阜歷代名碑刻石選》數據是:碑首高45厘米,碑身高173厘米,寬78.5厘米;百度百科網站說「碑身高1.5米,寬0.73米」;而清代王昶《金石萃編》記「碑高七尺一寸,廣三尺二寸」,還有其他說法,你信哪一家?數據不同,我想大約有人用的尺買了假貨,將來有機會我會買一把標準點的尺,親身去量一量。
有碑首無碑額
第二個疑問,《禮器碑》有碑首,但有沒有碑額呢?一級課程49課講過,碑額是寫標題的地方。宋代洪适《隸釋》說「無額」;曲阜文管局《曲阜歷代名碑刻石選》說「有額」,但沒有說這碑額寫些什麼;維基百科說「有碑額,現無題額」,這句話啥意思?所以現在的數據,還是很粗疏,讓人摸不著頭腦。沒有碑額就沒有標題,等於人沒有名字,凡是沒有碑額的碑,後人只好根據碑文內容起一個名字,結果叫法很多,不統一。
「韓勑」還是「韓敕」?
第三個疑問,這碑是頌揚當時魯相對孔廟的貢獻而立的,碑中寫道:「韓明府名勑,字叔節」,「明府」是漢魏時代對郡守的尊稱,這裡所指就是魯相。這位魯相姓韓名勑,字叔節。因為「勑」跟「敕」字通用,所以很多人讀為韓敕,甚至亁脆把《韓勑碑》直接寫為《韓敕碑》,非常普遍。歐陽修《金石錄》首先提出,「敕」為皇帝命令,他說沒見過把「敕」當自己名字的。這觀點有人贊成,有人反對,反駁主要論據,就是典籍中「敕」往往寫為「勑」。於是《禮器碑》上這位魯相,究竟是韓lai4還是韓chi4,古代就分為兩派,爭論不休。「勑」,《說文解字》:「勞也,從力,來聲」,這裡「勞」段玉裁說要讀去聲,勞慰之義。《孟子》有「勞之來之」一句,「勑」常寫為「徠」「來」。顏師古注《漢書》:「勞者,
恤其勤勞也。徠者,以恩招徠也。」「敕」,《說文解字》:「誡也,從攴,束聲」。皇帝命令為敕令,和「勑」本來是兩個字,但古籍中「敕」常通借寫「勑」,這是事實,民間把「敕」寫為「勑」,《易經》陸德明釋:「此俗字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勑,「俗誤用為『敕』字」。
韓勑
我意有兩點要注意,一是《禮器碑》為當時魯相而造,立碑時魯相沒死,是個大活人,所以碑上絕對不會把他的名字寫錯,也絕對不會用一個俗字替代,清清楚楚寫了左「來」右「力」,這就是魯相的真名。好比晚清大臣翁同龢,可不可以因為「龢」「和」通用,就把翁同龢寫為「翁同和」呢?金榜題名能換一個字嗎?寫文章常常用通借字,寫人家名字卻是不可以的。二,家長給孩子起名字,理所當然取這個字的本義,不管這個字可以借用為什麼,第一讀音就是本字的音。好比古代「空」和「窮」通,「空海」你不能讀成「窮海」。所以《禮器碑》又稱《韓勑碑》,而不是《韓敕碑》。
明代郭宗昌《金石史》補充《金石錄》、《廣川書跋》說:韓明府自名勑,從力來聲,音賚,勞也,亦作「徠」,「徠」訓「來」,答勤曰勞,撫至曰勑,示有節也,故字叔節。以「勑」為「敕」,訛也。這個說法比較合理。
二《禮器碑》筆法
讀帖要看的東西很多,先看它用筆特點。清代王澍極力推薦此碑,他說:
「觀其用筆,一正一偏,遊行自在,動合天機。」所謂用筆「一正一偏」,就是尖鋒和側鋒交叉使用。
2.1尖鋒線
《禮器碑》有很多尖鋒線,如「二」字,一共只有兩筆,第一筆就是尖鋒線。有人可能會說,這種聯珠一樣的趯鋒效果恐怕是石碑風化的結果,並不是當時書丹時,作者用了趯鋒。是,說得不錯,但臨帖是照拓本線條來寫的。只有趯鋒可以寫出拓本上的線條效果,這就是金石味。
《禮器碑》拓本上類似這樣用尖鋒寫的字很多,隨手可以找出一大批,大致筆畫多的字,往往就用尖鋒寫。注意線條都是有波動或弧度的,不是硬直的。
在「九用」中,尖鋒線技法稱之為趯鋒,趯鋒下壓力大,輪邊就明顯;如果減少下壓力,圓點密集,線條就比較光,但這種還是尖鋒線,只要是圓點移動還是歸入趯鋒。
2.2側鋒線
側鋒線分成一分筆、二分筆和三分筆,有人給我來信問,怎樣分別尖鋒線和一分筆?你讀帖時先找出三分筆,也就是最粗的筆畫,最粗筆畫的三分之一,就是一分筆。對於一枝毛筆而言,尖鋒線粗細是固定的,但側鋒線是一個範圍,無論幾分筆都是有伸縮的。
人
拿這個「人」字為例,它只有撇捺兩筆,都是側鋒寫的。捺筆從一分筆起,逐漸加粗到二分筆,雁尾用三分筆,最終收尾又回到一分。這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你可以把它分成五段,1-2-3,慢慢粗了,3-2-1,慢慢細了。每一段頭尾也是粗細不同的,這是側鋒的特點。而一撇根據粗細,可歸入一分筆,下筆處稍粗些,但都在一分範圍中。
尖峰線和側鋒線
所以剛才說,對於一枝毛筆而言,尖鋒這個圓點大小是固定的,所以尖鋒線粗細也是固定的,理論上就是這樣定義。側鋒線的分數是一個範圍,無論幾分筆在範圍中還有粗細變化,所以,側鋒線的變化比尖鋒線多得多。《說文解字》中小篆全用尖鋒線,刻意保持線條一致,但隸書用了兩個筆鋒,線條變化就很豐富了。
年
《禮器碑》碑陽第一行第五字「年」,帶有燕尾,這是三分筆。其餘橫豎雖然略有粗細,都可以視為二分筆,因為跟雁尾相比,寬度差不多是三分之二。也就是說,這個「年」字是用側鋒二分和三分筆寫成的。
仁
「仁」字,雁尾是三分筆,一豎是二分筆,右上一橫應該是一分筆。這一分筆的側鋒線,跟尖鋒線線質是不同的,尖鋒線用筆尖頂住紙面,是「頂」出來的線條;而側鋒線是用筆鋒側面「刷」出來的線條。
台
「台」字筆畫很多,從上到下,光橫筆就是九條。上面部分都用尖鋒線,最後一橫用了側鋒線。這橫是弧線,而且力度有變化,圓弧向上轉為向下時,用搖腕來控制筆管的角度,整條線是從二分筆開始,一分筆轉換,三分筆收尾。跟上面八條橫線寫法完全不同。
使用側鋒,除了粗細變化,還有側鋒角的問題。《禮器碑》有些雁尾寫得非常方,所謂「方」,就是雁尾有兩個鮮明的角,其中一個是側鋒角,這是側鋒和紙面摩擦形成的角。如果動作緩和一些,側鋒角就消失了,變成圓形的雁尾,《禮器碑》中也有不少。
孔廟三碑中的「八」字
這圖我以前給各位看過,孔廟三碑中的「八」字,《乙瑛碑》《史晨碑》的雁尾是圓的,《禮器碑》是方的。
側鋒角寫法
一級課程我們學過打點勢,這點有三個角,其中1和3兩個角是尖鋒寫出來的,2號角是側鋒角,而且是外側鋒角。也就是說,寫這個角時側鋒著力的這一點自己看不見,被筆頭遮擋住了,它在筆鋒的外側。《禮器碑》的捺筆方形雁尾,也等於一個三角形,跟打點勢不同的是,它(側鋒角)不在起筆處,而在收尾處。1是入紙,2是內側鋒角,3是收尾,《禮器碑》「八」字的捺筆就是這樣寫出來的。寫側鋒角可歸入「九用」中的揭筆,先側,後平發,兩個動作,做「側」這個動作時,要按緊側鋒角這一點的毫毛,果斷搖動手腕,就會形成側鋒角。
《禮器碑》用筆特點
總體上說,《禮器碑》用筆特點就是王澍所指出的,「一正一偏」,尖鋒和側鋒交叉使用。雁尾有方有圓,剛強不失柔美。對於筆法的訓練,是非常好的教材。
三《禮器碑》隸法
3.1豎心旁
在古文字中,「心」字是這樣的,象形。秦簡的寫法,是小篆的隸定,區別不大。八分中的豎心旁,用了直線條。
《禮器碑》
《禮器碑》中豎心旁寫法都差不多,注意這是豎心旁的寫法,如果單獨寫「心」字,或者「心」放在下面,那跟真書差不多。豎心旁在八分中還有更簡單一些的寫法,我按照繁簡排列,到漢末《張遷碑》這種寫法,已經跟真書沒什麼兩樣了。
3.2中
很多隸書碑刻寫「中」字,跟我們現在寫真書一樣,但「中」字在《禮器碑》里有點奇怪,這個「囗」下面有缺口。為什麼可以這樣寫呢?我想來
之於章草,在《急就章》中,「中」字就是這樣寫的。《說文解字敘》說:「漢興有草書」,草書的出現早於八分,八分當然會受草書的影響。
3.3侯
「侯」字八分寫法是根據小篆隸定。真書中的「侯」字,是把八分寫法垂直拆開,左邊變成了立人勢,餘下的寫在右旁。從篆字可以看到,下面是「矢」,八分拉直了線條,現在正楷字乾脆寫出「矢」字。
3.4曹
隸書的「曹」和現在的寫法差異較大,甲骨文、金文、小篆上面都是兩個「東」,《曹全碑》有一種照篆字隸定的寫法,也是兩個「東」,《石門頌》把「東」字下面的撇捺簡省了,而《禮器碑》把兩個「東」省為一個「東」。
3.5東
說到「東」字,《禮器碑》是這樣寫的。小篆說「東」是「日」在「木」中,《禮器碑》把「木」的一豎,上面分開了。我們看秦簡、楚簡,都沒有當「木」字寫,而是照金文、甲骨文的寫法隸定。所以有學者說「東」最初是假借「束」字字形,而「束」字是一個口袋裝滿東西,兩頭打結。《禮器碑》就是繼承了秦簡、楚簡的寫法。
3.6戲
「戲」的小篆是這樣的,右旁本來從戈,但不小心把左邊一豎歸入右旁,那右邊看起來是「戊」。真書中柳公權《玄秘塔碑》兩個「戲」,其中之一就是用隸書的寫法。顏真卿《干祿字書》把寫「戊」列為通用字。
隸法要詳細講,還有不少,每本字帖都有,隸書課程至今十五堂課,有五堂課講到隸法,希望大家臨帖時予以注意,謝謝。
本節要點:
· 《禮器碑》簡介
· 《禮器碑》筆法。
· 《禮器碑》隸法。
複習思考:
·
想想《禮器碑》中「陽」字為什麼這樣寫?漢碑「陽」字有幾種寫法?
·
臨寫《禮器碑》,這是隸書課程第五張作品。
· 最後一句「顏母育孔寶」,其中「母」字完全損壞,碑中也沒有其他「母」字,所以通常就不寫了,何紹基臨本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