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楊聚鵬:《大學組織在自主招生政策執行中的機會主義行為研究》前言

楊聚鵬:《大學組織在自主招生政策執行中的機會主義行為研究》前言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教育越來越走向社會的中心,教育管理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教育要如何管理?教育要管理什麼?長期以來,以歐洲大陸為代表的國家主義管理模式和以英美為代表的市場主義管理模式一直爭執不停,直到現在也沒有誰取代誰,不過從發展趨勢來看,以英美為代表的市場主義管理模式在實踐中似乎更為成功。無論是國家主義模式的教育管理還是市場主義模式的教育管理,其實質是教育政策的實施程度和實施強度問題,以教育政策為主要方式的教育管理問題越來受到重視,逐漸成為政府管理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標誌著教育管理進入了文明化、現代化、科學化、規範化的軌道。

在教育政策研究中,早期中西方社會的學者已經對教育政策問題進行了初步探索,如我國古代的孔子、孟子、荀子、朱熹,西方社會的亞里士多德、霍布斯、莫爾等人都對教育政策進行過闡述。但是,這些闡述都是基於個人思想和經驗的論述,沒有對教育政策本身進行深入研究,還處於經驗研究階段。一般認為把公共政策帶入科學化研究階段的是拉斯韋爾(H.D.Lasswell),因為他在1951年美國斯坦福大學舉辦的「關於國際關係的革命性、發展性學術討論會」中,與拉納(D.Lerner)提交了《政策科學:範圍和方法的新近發展》(The policy Sciences:Recent Development in Scope and Method)一文,對公共政策的科學化研究問題進行了分析,所以把他認為是公共政策科學化的「鼻祖」。由於許多學者強調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種,因此,一些教育政策學者在研究教育政策發展時,把拉斯韋爾的研究認為是教育政策科學的開端。實際上,在教育政策研究中,早在1898年富蘭克林就出版了《社會發展的邏輯過程:社會學視野的教育政策理論基礎》一書;1928年,斯普蘭格(E.Spranger)編寫《教育制度理論:教育政策的學科基礎》;1929年漢斯(N.hans)出版《教育政策原理》(the principle of education policy),可見,關於教育政策的科學化研究要早於公共政策的科學化研究。教育政策研究方面具有開拓意義的是美國社會學家科爾曼(James Coleman)。科爾曼對美國4000所學校的60萬學生進行了調查,並向國會提交的《關於教育機會均等的報告》,成為教育政策研究的典範並促進了教育政策研究熱潮的形成。我國最早的教育政策學術專著是台灣學者張建邦1971年出版的《高等教育政策之基礎》,大陸最早的教育政策學術專著是寧韜在1986年出版的《教育基礎理論與政策:遼寧省文教市縣長理論研究班二十講》,而把教育政策作為一門學科,對其最早進行系統研究的大陸學者是袁振國,他在1996年出版了《教育政策學》一書。隨後,孫棉濤的《教育政策學》(1997)、張全芳的《教育政策》(台,1999)、張樂天的《教育政策法規的理論與實踐》(2002)、吳志宏的《教育政策與教育法規》(2003)、劉海波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多元化、市場化和秩序化政策研究》(2009)、吳遵民的《教育政策入門》(2010)、褚宏啟的《教育政策學》(2011)、范國睿的《教育政策的理論與實踐》(2011)等學術專著陸續出版。

從我國社會發展實踐來看,現階段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促進教育快速有效發展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對政府的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政府轉向以政策為主要手段的現代教育管理中,加強教育政策的研究,是提高政府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非常重要的手段,對提高政府教育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國教育政策在實施中,「政策執行走樣」、「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政策替換」、「政策縮減」等現象比較突出,顯示了政策執行者鮮明的機會主義行為。機會主義行為是追求自我利益卻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政策執行者的機會主義行為會對教育政策效果和教育治理能力產生巨大影響,是教育政策執行中十分重要的問題。但是,我國教育政策研究主要傾向於教育執行者的機會主義行為所引發的政策執行結果,對教育政策執行者機會主義行為本身研究較少,對教育政策執行者的機會主義行為規律及行為特點、機會主義行為的發生及影響因素等問題研究更少。大學自主招生政策是大學組織執行的一種重要政策,能夠充分展現大學組織的行為特徵及規律,是研究大學組織政策執行中機會主義行為非常適合的政策。研究從新制度主義的視角出發,運用文獻分析法、訪談法、案例分析等質性類研究工具對大學組織政策執行中的機會主義行為進行了研究,主要內容包括大學組織機會主義行為的本質與表現、機會主義行為產生的根源、機會主義行為的選擇模式、機會主義行為對政策改進的影響以及大學組織機會主義行為的規制等,目的在於發現機會主義行為規律及特徵、發生根源,並提出有效規制措施,為教育政策執行理論的完善和促進政府教育治理能力的提高貢獻力量。

機會主義是執行者趨利避害、謀求自身利益的行為。本部著作關於大學組織政策執行中機會主義行為的主要觀點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大學組織在自主招生政策實施的過程中通過內化收益和外化成本的方式追求自我利益,內化收益的過程就是搶奪他人利益的過程,外化成本的過程就是轉嫁成本於他人的過程。二是大學組織在政策執行中的機會主義行為表現與環境密切相關,在穩定的環境中,機會主義行為是通過搶奪生源和爭奪公共資源來內化收益的,是通過共謀行為和優勢強迫行為向中學、學生及家長轉嫁成本的。在變動環境中,機會主義行為是通過爭奪分配性收益和表象化競爭行為來內化收益的,是通過外化實驗成本和外化談判成本兩種方式轉嫁成本的。三是政策文本、政策執行者、政策執行對象、政策監管者、政策環境等政策執行要素,會對機會主義行為產生重要影響,但是,執行制度規定了政策執行活動的構成要素及各要素的運行規則,直接影響著機會主義行為的發生,所以,大學組織機會主義行為的發生根源在於執行制度提供的機會。四是大學組織針對不同的行為對象會採取不同模式的機會主義行為的模式。大學組織實施機會主義的行為模式主要四種:命令服從的逆向選擇模式、競爭與合作的博弈選擇模式、利益共謀行為中的相互選擇模式、供給主導行為中的自我選擇模式。五是大學組織政策執行中的機會主義行為對政策改進產生重要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機會主義行為表現會對政策制定者的印象性評估產生影響,影響政策改進的效率和質量;第二,機會主義者的行為過程會對政策制定者的實證性評價產生影響,影響政策制定者的信息搜集和信息判斷;第三,機會主義者的行為目標會對政策制定者的政策目標設定產生影響,影響政策改進的目標導向。六是大學組織的機會主義行為具有大學組織和機會主義行為的兩種特性,大學組織需要自由,機會主義行為需要規制,但是研究認為大學組織的機會主義行為仍需要規制,要以效率、求真和效益為行為目標,採取激發大學組織的行為動機、塑造組織文化、設置競爭機制、建立行為記錄製度等措施。

本書是在筆者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訂形成的,雖然筆者已對本書進行了多次修訂,但是,文中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特別是許多有關教育政策執行者的行為規律及選擇策略研究還需進一步完善,所以,在準備出版此書之前,自己心裡總是誠惶誠恐,缺乏足夠的自信。不過,從目前關於教育政策研究來看,關於教育政策執行中機會主義行為的研究較少,把教育政策放在經濟學視角下進行分析的研究較少,為了引起其他學者對政策執行中機會主義行為和用經濟學研究教育政策問題的重視,筆者還是決心要把這本書稿出版出來,書中的不足之處還需要讀者進一步去指正,以便進一步完善。

本書適合於對教育政策知識有一定積累的人進行閱讀。因為本書不是關於教育政策基礎知識的闡述,而是注重運用經濟學的思維分析教育政策現象,具有一定的學科交叉性和教育政策執行方面的拓展性。如果讀者對教育政策研究的發展歷史比較了解,並就教育政策執行方面的問題進行過一定程度的研究,那麼這類讀者可能更能理解本書的一些概念和內容,更能體會到本書的意義和價值。

作者楊聚鵬,教育學博士,陝西師範大學教師,主要從事教育政策、教育經濟研究,主要講授《教育政策學》。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後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教育部青年項目)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卿青:讀小說《草原不竭,天無邊》手記
白雲禪師:修行是什麼?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