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劉禪說的這8字,就明白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專權到了什麼地步
諸葛亮的名聲,在後世異常響亮,很多人敬佩他,不僅是因為他的才華,還因為他對蜀漢、對劉備的忠心,就算在劉備死後,也一直為蜀國盡心儘力,最終累死在五丈原。劉備在夷陵大敗之後退居白帝城,公元223年劉備病危之際,託孤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給了他兩個選擇:一、你可以輔佐劉禪;二、如果不能輔佐,你也可以取代他。
這句話乍一看,確實是劉備最掏心窩子的話了。但是換個角度想一想,又不禁讓人驚出一身冷汗。諸葛亮的本事,劉備是知道的,而後主劉禪的本事,劉備更是門兒清。自己死後,如果諸葛亮有了非分之想,劉禪根本鬥不過他。所以,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劉備在「敲山震虎」,如果諸葛亮當時敢答應,劉備必然會在死前「安排」好諸葛亮,畢竟劉禪是自家骨肉。
不過諸葛亮畢竟「智若近妖」,聽得懂劉備話裡有話,所以趕緊表忠心:「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聽到諸葛亮的誓言,劉備才稍稍心安,但是為了以防萬一,劉備還是安排李嚴、趙雲等人來制衡諸葛亮,並囑咐劉禪「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從此大權就交到了劉禪和諸葛亮的手上,進入了蜀漢第二季。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在永安宮去世,五月,劉禪在成都繼位稱帝,時年十七歲。據劉備遺詔,由丞相諸葛亮輔政,「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三國志·諸葛亮傳》)「開府治事」,這是一個重點。劉備任命諸葛亮為丞相,卻不開府,開府,就有相對獨立於皇權的相權,不開府就沒有,差別巨大。
諸葛亮開府之後,開始處理全國行政大事,此時劉禪雖是名義上的君主,但是諸葛亮才是決定所有政務方向的那個人。「頃之,又領益州牧。」這個就更厲害了,我們知道,所謂「蜀漢」,其實就是益州。蜀漢丞相管的地方和益州牧管的地方,沒有什麼區別。那麼丞相兼益州牧,豈非多此一舉?當然不是。領益州牧,意味著諸葛亮抓到了軍權!
從此,蜀漢軍政大權都被諸葛亮一手掌控。掌權之後的諸葛亮,開始完全以個人意願引領蜀漢前進。首先把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排擠出權利中心,接著一改劉備生前政策,主動與東吳結好,厲兵秣馬,時刻準備北伐。按理說,蜀漢此時更應該休養生息,但是彼時曹丕新死,曹叡繼位缺乏統治經驗。諸葛亮抓住有利時機,決定出師北伐。
雖然因為種種原因,北伐一次次失敗,但是諸葛亮也算是做到了他當初的承諾「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諸葛亮死後,蜀漢的風向似乎變了。《華陽國志》記載,諸葛亮剛死,蜀漢大臣李邈就向劉禪上書《丞相亮卒上疏》,請求朝廷「批判」諸葛亮,認為諸葛亮「身仗強兵,狼顧虎視」,使得蜀漢上下「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是專權亂政的奸臣。
《魏略》記載,魏明帝曹叡在迎擊諸葛亮的北伐時,就曾專門發布檄文,痛斥諸葛亮「外務立孤之名,內貪專擅之實」。那劉禪作為諸葛亮的主公,對此又是什麼反應?《三國志》中的《譙周傳》記載,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後,蜀漢大臣聞訊,很多人前去奔喪弔唁,劉禪卻匪夷所思地「有詔書禁斷」,下旨禁止群臣前去,只有譙周一個人因提前動身,抵達諸葛亮病逝處。
《蜀書》記載,諸葛亮死後,有人請求在各地立廟祭拜,「朝廷以禮秩不聽」,有人建議只在成都立一所廟,「後主不從」。更為嚴重的是,劉禪直接把丞相制度給廢了,自己獨攬大權。似乎在劉禪看來,諸葛亮真是專權亂政之臣?《魏略》記載,劉禪曾用這8個字評價過諸葛亮:政由葛氏,祭則寡人。就是說朝政都是諸葛亮決斷,而祭祀等禮儀事務由劉禪出面完成。
看看這8個字的來歷,或許就能看出,這才是劉禪的肺腑之言。春秋時期,衛獻公流亡晉國,繼位的衛殤公完全是個傀儡,朝政大權完全把持在奸臣寧喜等人手中,「政由寧氏,祭則寡人」。東晉時期,權臣加奸臣桓溫,野心勃勃想謀逆篡位,被稱為「政由桓氏,祭則寡人」。這8個字說明,劉禪把諸葛亮看成了寧喜一樣的奸臣!
諸葛亮一生為蜀國盡忠,這是無可非議的,可是劉備死後,諸葛亮的盡忠就顯得過於專權了,什麼事都自己干,什麼事都親自過問,最終以54歲的年齡秋風五丈原。但是話又說回來,如果諸葛亮不專權,蜀漢恐怕就要內亂,會亡國更早,諸葛亮完全是以一己之力壓制了蜀國的不穩定因素,想用自己的性命強行給蜀漢搏一個未來,但是老天沒有給他機會。
(參考資料:《三國志》、《晉書》等)
喜歡歷史的朋友請點一下關注!圖片來自網路,如有錯誤,還請指正!歡迎大家留言互動!
※三國最強「常敗將軍」,每戰必敗,但必能殺死敵軍一員大將
※「大宋第一古惑仔」辛棄疾:一面抗金愛國,一面貪污受賄
TAG:歷史老師阿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