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影像:尋找記憶中300年前的偃師老城

影像:尋找記憶中300年前的偃師老城

偃師,一座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縣城,和年輕時尚的伊濱一比,其歷史的滄桑如村頭老樹上縱橫交錯的年輪,讓人浮想聯翩。在兵荒馬亂的時空長河中,許多才子佳人的故事與過眼的雲煙一樣,在歲月中斑駁成模糊的傳說。今天,我們拋卻高大上的七朝古都、玄奘故里,去正在大興土木改造的老城,找尋年代近一點的故城,關注一些近300年非重點歷史遺迹。

影像:尋找記憶中300年前的偃師老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偃師老城在今天的縣城以東,北關、南關、城西等村名,印證著故城的地理位置。因老城地處伊、洛河北邊,歷史上多遭水患,再加上其他各種因素,如今僅存的歷史遺迹屈指可數,能保持原貌的更是少之又少。

影像:尋找記憶中300年前的偃師老城

北關村中段是以前北城牆的位置,現存兩處城牆遺址。2004年,一則關於頤真洞的新聞向大家介紹了這裡,引起新聞關注的是洞口的一對楹聯,楹聯上的每個字是由幾個字組成的特殊字體,專家解讀是道教所創文字,組成的字代表了道教的修鍊和養生之奧妙。

上聯:玉爐燒煉延年葯,

影像:尋找記憶中300年前的偃師老城

下聯:正道行修益壽丹。

影像:尋找記憶中300年前的偃師老城

這類道教文字在不少道教場所均有碑文記載,但在洛陽屬獨一處。頤真洞為磚砌券拱式建築,洞體與城牆共為一體,僅有一間。

影像:尋找記憶中300年前的偃師老城

頤真洞乍看保存還算完好,但實則身處窘境,洞前一米的地方已建了民房,旁邊也僅余窄窄的過道留了出入的地方,當時找到這裡可是費了一番功夫。

影像:尋找記憶中300年前的偃師老城

頤真洞上面是殘留的老城牆,寬約二十餘米,沿邊還有一些灰磚留著,基體僅是一堆黃土,如無頤真洞的存在,這堆黃土難以找出一絲城牆的模樣。

影像:尋找記憶中300年前的偃師老城

回到村裡的正路上,在路邊和垃圾池裡散落著一些巨大的石雕殘件,可能是一座牌坊的石構件,現在就這樣落寞的隨意撂著。

影像:尋找記憶中300年前的偃師老城

東邊城牆的文昌閣規模稍大一些,磚石結構,最上層原有木製建築,毀於「破四舊」。

影像:尋找記憶中300年前的偃師老城

文昌閣兩側有石台階,西側尚存石欄,東側幾乎看不出台階的模樣。文昌閣的建築石料分為兩種,一種泛紅色的石料,與偃師北部邙山嶺的石質接近,另外一種青石料,與偃師南部萬安山的石質接近。道教常在建築的選材上賦含深意,不知道選擇兩種不同的石料是不是也有深奧玄學。

影像:尋找記憶中300年前的偃師老城

昌閣中間門洞上方有一塊匾額,右邊落款:大清嘉慶二十年三月(公元1815年);左邊落款:知偃師縣事岐山武肅敬題。中間上書三個異體字,實為「洞」的三種寫法,從左到右分別代表水上洞、水邊洞和水中洞。

影像:尋找記憶中300年前的偃師老城

在文昌閣前面的水坑裡還有一層台階,三孔窯實際是文昌閣的第二層,現與地表持平,偃師最近一次大洪水發生在1982年,當時大水已漲至三孔窯的位置,水坑位置是以前的地表。

影像:尋找記憶中300年前的偃師老城

文昌閣曾長期作為個人房產使用,但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原住家已搬出十數年,早年有人居住時,文昌閣整體保存完好,但無人居住後缺乏維護,牆體已有裂縫錯位,以及東側的券門也已坍塌。

影像:尋找記憶中300年前的偃師老城

文昌閣內部三孔窯之間互通,得益於渾厚的牆體內部狀態良好,比外表看起來強的多。窯內曾有石供桌、古碑等老物件,現已無處尋覓。

影像:尋找記憶中300年前的偃師老城

文昌閣背後的城牆部分所剩無幾,大部分已夷為平地,所剩土層下裸露出不同大小規格的磚石,標記出不同年代對城牆的添修印記。

影像:尋找記憶中300年前的偃師老城

影像:尋找記憶中300年前的偃師老城

聽村裡人說,村委會一直有心對老城牆遺址進行修繕,可是苦於費用較高,無法開展維修,只能維持現狀。

影像:尋找記憶中300年前的偃師老城

隨著經濟的發展,周圍住戶改善居住條件的需求必然更加旺盛,今天還能留著老城牆的一堆黃土和殘磚剩瓦,難保明日還能繼續保留,待得他日兩座道觀倒塌之時,可能就是城牆消亡之日。屆時那幅洛陽唯一的楹聯和匾額只能棲身博物館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