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現在不努力吃苦,將來更苦!」「不會的,到時我會去死」
看到一篇文章里,作者說:「孩子,你現在努力很苦,但如果不努力將來更苦!」
孩子回答:「不會的,如果將來很苦,到時我就會去死。」
是不是感覺很諷刺,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這正是不少家長遇到的一大教育難題:現在的孩子究竟怎麼了?不怕死,就怕苦?
及時行樂,不管明天和未來,有這種想法的孩子還不在少數。你看時不時爆出的消息,有些孩子吃不了學習的苦、受不了幾句大人的重話,就離家出走或跳樓了,就是這種想法的一些佐證。
命都不要,還要什麼?這樣的孩子又該怎麼教育?我們很多家長疑惑了: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難教育!
今天,我來說說為什麼會有很多大人感到現在的孩子「難教育」的問題。
以前,我們的自我意識較弱,聽話和懂事是家長的最大要求。
一、生活上:
從前我們的經濟條件都比較差,衣食無憂是很多家庭的最大心愿。那時候的消息閉塞,信息來源也單一,人沒有那麼多的想法,沒有什麼自我意識,很多家長對好孩子的標準就是聽話和懂事,不求孩子有什麼大出息,平安快樂就是最大的願望。
我們的老師和父母對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不要做別人的寄生蟲。在這種樸實的價值觀下,大家都比較踏實和吃苦耐勞。
因此,我們也沒有什麼攀比意識,心態相對寧靜,沒有現在這麼多功利心。
二、學習上:
當年我們沒有面臨這麼大的競爭壓力,家長也沒有這麼焦慮。因此,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狀態是比較輕鬆的。很少有家長逼孩子讀書,基本上都是孩子們自發地聚集在一起學習。對我們而言,學習和玩一樣,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那時候,每天親自輔導孩子寫作業的家長很少,我們會和同學一起寫作業,不需要家長在旁邊盯著。如果孩子不喜歡學習,家長也能接受,並不刻意強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少人會感覺到讀書是一種苦差。更少遇到孩子被逼迫導致厭學,或因為學習壓力而選擇自殺等情況。
對於那些喜歡學習的孩子而言,與其說讀書是對未來謀生的一種投資途徑,不如說是他們內心的一種需要和享受。
比如我,就屬於那種沒有人要求你讀書和學習,自己主動地想要讀書的孩子。我會把媽媽給我的零用錢攢起來買書,甚至把學校給我的獎金也花在買書上。沒錢買了,還會借同學的書讀,並用本子把精華和有用的地方抄下來。
在這樣的狀態下,家長和孩子都相對輕鬆。
現在的孩子成長環境已經大大不同了。
他們中很多是獨生子女,父母把最好的都給他們,他們經濟上不愁吃穿,最大的需求是情感和精神方面的滿足。
但,我們的許多父母依然停留在以前的觀念和做法中,怕孩子過苦日子,在物質上過度滿足他們,而孩子最需要的情感和精神層面的滿足,卻常常被忽略了。
一個很常見的現象是,許多父母忙於工作賺錢,很少有時間好好陪伴孩子成長。
我們以前和兄弟姐妹、鄰居同伴、親戚等來往密切,比較少孤獨感。現在的孩子,主要活動場所除了家裡,大多是學校和培訓機構。他們和同伴之間的交集不多,更多的是獨來獨往。
父母與孩子的連接也更多地停留在表層上,比如:
- 父母更關注的是孩子物質層面上的滿足,而很少關注孩子的內在需求;
- 更關注孩子的行為表現而忽略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 更關注孩子學習的結果(成績)而很少關注孩子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興趣、動機、收穫和成就感)。
這樣的日積月累,導致孩子精神需求長期不滿足,情感匱乏、孤獨感、自我中心等,就會導致孩子的許多行為問題:
- 比如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缺乏存在感和價值感,就躲進網路虛擬世界尋求滿足而抵觸學習;
- 比如孩子體驗不到無形的靈魂之愛,就用過度物質的需求來反覆確認父母的愛;
- 比如孩子為了獲取父母的認可和關注,而壓抑真實的自我或做出一些奇怪的問題行為等。
這就是許多父母感覺到孩子難管教的另一個因素。
現在的孩子心理壓力空前巨大。
這種壓力主要來自兩方面:競爭和期望。
一、學習上的競爭壓力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強,在競爭中打敗眾多對手,成為排名靠前的勝出者。但多數人都註定是普通的那一部分,也就是不可能成為20%,而更可能是後面的80%。
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的內心會產生強烈的挫折感。
他們還會因為沒有承受過真正的苦,而把學習當成了苦差事。
而我們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的強烈焦慮情緒,更讓孩子倍感壓力和不堪承受。一些孩子在這樣的環境和體驗下變得不僅害怕和逃避學習,而且內心脆弱敏感,受不了一點重話,輕者就離家出走,重者還會因為學習壓力或父母和老師的批評而自殺。
二、來自多個大人的期望
很多孩子在6個大人密不透風的呵護包圍中長大,這6個大人的教育模式和期望還各不相同,讓孩子的內在自我不分裂才怪。
事實上,現在的孩子比誰都需要話語權和自我價值感。當他們承受了多重壓力、背負了多人的期望後,就很難成為自己了,這兩種需求自然也會落空。
很多孩子內心其實也很想學好,也一直在努力,但到了要呈現結果的時候,有的孩子選擇了退縮。比如,我們會看到一些孩子之前一直努力學習,到了初三、高三突然鬆懈不想學了,這讓家長既不解又抓狂。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孩子內心緊張焦慮,怕考不好辜負了大家的期望。
大人只看到學習壓力,因為這是顯性的,卻看不到隱性的一面:
對於孩子而言,一方面周圍全是焦慮的大人,讓自己逃無可逃;另一方面,孩子自己的心聲沒有人聽。
孩子的自我已經覺醒,而我們父母的自我依然太弱。
一個很不爭的現狀是,目前中國有不少孩子從內心裡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也看不起老師。
因為,我們的許多孩子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資源甚至比父母和老師要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是存在著明顯的優勢。不像以前,孩子們的知識只能從父母和老師這裡獲得,從而在內心把他們當權威,崇拜並敬重他們。
而現在,孩子們見多識廣,與時俱進,有些上初中的孩子甚至已經走過大半個地球了,他們有著我們之前所沒有的自我意識和主見。
當老師在課堂上講述加拿大時,孩子會說:我去過加拿大,老師你去過嗎?你見過真正的加拿大是什麼樣的嗎?
當父母還在以老經驗來對孩子說教時,孩子會告訴他們:這個說法是錯的,官方媒體都出來闢謠了!
這就是我們的孩子,他們不再是父母和老師要求的「聽話」孩子了。這也是很多大人為什麼覺得孩子難以管教的主要原因之一。
父母如果不成長就跟不上孩子前進的腳步,甚至還會成為孩子成長的阻礙。
自我太弱的人,才會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我們的許多父母自我太弱了,缺乏自我成長的意識和力量,才會把期望凌駕於孩子的自我成長之上。
這正是孩子們常感疲憊不堪的根源,也是很多父母辛苦付出卻依然得不到孩子敬重的根源之一。
每個人都無法對他人的人生負責,但必須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因此,我們要為自己的人生的未來負責,同時也學會放手讓孩子獨立。告訴孩子,你不必為父母和長輩的期望負責,但你未來的人生必須自己負責。
美國也應試,美國孩子的學習任務也很重,但孩子們是為自己而學的,而不是為了父母和他人的期望而學。因此,他們沒有那麼多的心理負擔和壓力,也不必處處爭第一。
爭第一,是與別人爭。國人的第一意識太強烈,可第一隻有一個,結果絕大多數人只能失敗和失望。
向內尋找自己最喜歡和擅長的,這是同自己爭。這樣的結果,是在不斷挖掘自己的寶藏和潛力,每個人都可以成功和充滿希望,成為最好的自己。
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學會分清自己和孩子的界限感,讓大家都各自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位置,在相互依存中學會相互尊重和獨立,在共同成長中實現雙方的各自成長。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素質教育觀察]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今日推薦文章:
孩子窮養好,還是富養好?這篇文章告訴你不一樣的答案
生命力被喚醒的孩子,未來才有無限的可能性和潛力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點擊鏈接閱讀更多精選好文:
這是素質教育觀察為大家整理的一份閱讀清單,請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