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郝蕾主演的這部女性電影,疼痛而又柔軟

郝蕾主演的這部女性電影,疼痛而又柔軟

作為入圍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的競賽單元作品,楊荔鈉導演的《春潮》無疑是當仁不讓的重頭戲,不僅僅因為主演是郝蕾、金燕玲這樣眾口皆碑的演技派,更因為這部電影自身的質量,足以讓很多人心服口服。

而早在一個月前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影片《春潮》就曾入圍金爵獎主競賽單元,並獲得了最佳攝影獎。這部極具作者風格的影片因其對家庭關係的探討和對於女性身份、地位的思考在同類型影片中顯得極具特色。

電影《春潮》講述了祖孫三代女人同住在一個屋檐下生活的故事。日常的家庭生活難掩三人之間的衝突與摩擦,姥姥(金燕玲飾)性情剛烈直爽,在外備受愛戴,在家卻判若兩人,頻頻詰難女兒;女兒郭建波(郝蕾飾)疼愛孩子,在孩子面前溫暖開朗,而對待母親,卻又選擇隱忍和剋制;小孫女婉婷古靈精怪,但生長在這樣的家庭之中,過早地學會了面對家庭關係的不和諧,被迫充當成人關係中的潤滑劑。三人之間看似血濃於水,實則在家庭生活中矛盾衝突不斷。

電影海報上的那句「你和母親的關係,決定了你和世界的關係」,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明確地為我們點明了影片的主旨——即深入挖掘原生家庭中的母女關係。

影片中,女兒作為一名報社記者,大齡未婚,無力平衡家庭與工作之間的關係,長期寄住在母親家中。與母親的言語衝突似乎時刻都能夠爆發,這使她長久的有種寄人籬下的感受。隨著情節的推進,她身上的遮蔽被一層一層地剝去,顯露出掩藏在心底的傷疤。

然而,當這些只屬於自己的私人回憶也終要被母親剝奪時,無力與憤懣同時衝上她的心頭。導演用手抓仙人掌這一個鏡頭表現那種無力擺脫原生家庭的憤懣和痛苦,滴下的鮮血證明自己還活著,滿手的刺既是自我封閉的疼痛表現,也是對於不爭現實的無力反抗。

小孫女婉婷從小與姥姥一起長大,聰明伶俐,常常口出妙語引人發笑,然而表面的客觀開朗實際上也是無奈之舉。面對母親和姥姥的明爭暗鬥,她過早地承擔了緩解家庭矛盾的任務,奮力填補兩代人之間的罅隙。

這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太過沉重,她也沒有辦法擺脫這些原生家庭帶給她的烙印。因此在得知母親曾經在懷孕期想要打掉她的時候,在剪破了姥姥的演出道具被她臭罵的時候,她的第一反應是痛哭。但這樣的狀態並未持續太久,因為她很清楚自己在這個家中所處的地位。明理、懂事,既然無法擺脫,就只能選擇順從。

在影片中,導演楊荔鈉著重對母女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探索,但這種探索並未僅僅停留在反映現實和無奈感慨的層次上,而是加入了她的主觀元素。因此在這個層面上來講,《春潮》屬於比較典型的作者電影。

影片取景地在東北,楊荔鈉對這裡充滿著濃厚的感情,甚至稱為「第二故鄉」。在公開發表的《寫給的信》中她說:「主場景是我大姨家,沒有任何一間屋子比它更好,房裡的桌椅茶杯,床鋪鏡子,都該記得我的體溫,我在它們面前長大。」

這是屬於她的記憶,劇中的人物都帶著回憶的色彩。往日的歲月通過角色和場景一一呈現,遠離現實又超越現實。這些昔日的舊夢是一場場不間斷的夢,而唯一實現的途徑就是通過影像再現出來。

在極強的作者性背後,創作者鮮明的女性主義視角自然不可忽視。通觀全片不難發現,《春潮》再現的原生家庭具有一個極其鮮明的特點——即男性角色的缺位。傳統的女性主義電影更多的是探尋女性在男權社會中的生存空間和地位,聚焦女性在新時期的男女關係中獲得的獨立與解放。

但此片卻另闢蹊徑。女性之間的關係被當作要旨書寫,「父親」的角色在家庭關係中是可有可無的。不論是姥姥口中調戲婦女的登徒浪子,抑或是女兒心中和藹可親的引路人,這些性格特徵都不能明確指代男性在這個家庭中所處的地位。

可以說,導演楊荔鈉通過刻意削弱男性在家庭中的存在感,來凸顯女性身份所處位置。除了撐起男女關係的半邊天、男女平等等宏觀概念作為外部根源,正是生活使得楊荔鈉導演逐漸成為這樣一個細緻的女性主義關懷者。

她通過自己的視野和經歷建構起觀眾對於以女性為主的原生家庭的關注,並最終通過電影這種媒介書寫平凡的生活史。

豐富的意象和隱喻亦是本片所具有的特徵之一。歌曲《我和我的祖國》也映射了影片的主題,還有待宰的羔羊、水中的長髮女人、專門收集各種聲音的盲人……這些模糊的隱喻使得影片內涵變得含混且複雜。尤其是結尾洶湧的潮水,在我看來,是家庭關係中愛的泛濫,更是女性意識的覺醒——這又從另一方面印證了這部電影的女性主義母題。

關於這些隱晦的意象和隱喻的去留問題,楊荔鈉與攝影師包軒鳴(Jake pollock)進行過深入的探討,並且最終放棄劇本原有的超現實場景,決定以簡單、樸素的現實主義手法加以展現,但這些夢境般的鏡頭被保留了下來,作為對於夢境般的殘酷現實的反擊。

郝蕾和金燕玲兩位女主角,是《春潮》女性視野最直觀的情感載體,兩位金馬獎最佳女配同台飆戲,讓人不得不大呼過癮。

金燕玲作為老牌實力派演員,至今保持著華人女演員獲最佳女配最多的記錄。她本人也正像戲中的姥姥一樣,果敢堅強、樂觀開朗。前些日子,她因罹患癌症化療而缺席《春潮》的首映典禮,也在公共平台上公開呼籲對女性健康的關注。

在我看來,沒有人比郝蕾更適合演女兒這個角色。曾經,她在婁燁導演的電影里,成功地勝任了各式各樣的人物角色,不論是文藝青年還是家庭婦女,「演員就是演一個人,而不是所謂的戲」,她始終這樣要求自己。

評論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郝蕾是內地最被低估的女演員。」看似是影迷對偶像的追捧,但當你真正被她的表演所打動時便會發現,這樣的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除了需求和慾望表達,郝蕾完全地把握到了女兒這一角色的精神狀態——迷茫、隱忍,渴望反抗卻又無所適從。

她的精神氣質融入到了人物的形象之中,被表演所外化,更好地契合了電影的主題,沒有撕心裂肺,沒有激情澎湃,平靜中透露著克制和堅決。在影片結尾處,導演楊荔鈉給了郝蕾一次演技迸發的機會,大段的獨白解釋了這樣一個「女兒國」般家庭的內在矛盾。

隨著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的開幕,更多觀眾得以在第一時間看到這部優秀的電影。正如楊荔鈉自己所言:「電影為人們製造美好與希望」,這便足夠了。

作者| v;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載請註明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電影看到死 的精彩文章:

影向標:鄧超熬的這碗雞湯,你愛喝嗎
影向標:至少,香港電影還活著;但……

TAG:看電影看到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