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細思極恐,人類到底吃了多少塑料魚?「深海勇士號」首次曝光海底巨型垃圾場

細思極恐,人類到底吃了多少塑料魚?「深海勇士號」首次曝光海底巨型垃圾場

第二自然

讓匠心遇見匠人,讓我遇見你

d2ziran and you

作者 | summer

編輯 | 卡特瓦勒

近日,我國自主研發的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首次曝光海底巨型垃圾場,視頻中從起初的一兩個塑料袋,緊接著大片大片的垃圾映入眼帘,數量之多令人震驚。

很顯然,視頻中的海底世界與大多數人的想像大相徑庭,難以見到美麗的珊瑚和彩色的魚群,取而代之的卻是各種無法分解的海洋垃圾。

而肆意向海洋傾倒各類垃圾,不僅嚴重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也將間接增加人體微塑料的沉積。畢竟——保護海洋是件等於「自保」的事

幸運的是,我們還有著一批為全人類「自保」而努力的藝術家,一起來看看他們的作品吧。

Studio KCA與摩天藍鯨

2018年7月,在比利時布魯日的運河中,一隻巨大的藍色鯨魚保持著欲躍出水面的姿勢,湊近一看,才發現是只由塑料垃圾打造的雕塑。

這隻鯨魚高38英尺(約11.6米),相當於四層樓,被稱之為「摩天大樓Skyscraper」,出自紐約布魯克林的建築設計公司Studio KCA,而材料的來源則是從海洋中打撈起來的5噸塑料垃圾,為了收集這5噸垃圾,藝術家們橫跨兩大洲,費時足足有四個月。

據當時的探測估計,海洋中存在著約1.5億噸的垃圾,海洋環境正在一步步惡化,而藝術家們打造鯨魚雕塑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醒和警戒人類,減少海洋垃圾的製造。

「綠色和平」組織與擱淺巨鯨

2017年,菲律賓甲米地,一條鯨魚形狀的藝術裝置被放在海灘上,遠遠看去,該鯨魚裝置遍體鱗傷,嘴中還吐露出了大量的廢棄垃圾,觸目驚心,發人深省。

該裝置由「綠色和平」組織環保人士用塑料和垃圾製作而成,不得不說,他們將對環保的呼喚和對藝術的追求做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近些年,隨著海洋生態環境的惡化,鯨魚擱淺、腹藏垃圾的現象越來越多。

就在該藝術裝置出爐的同年,挪威動物學家就對該國西南海灘上擱淺的一具鯨魚屍體進行過解剖。

發現這頭鯨的胃中竟然有近30個未能消化掉的塑料袋及其他塑料垃圾。

前段時間菲律賓《商報》也曾報道,一頭胃內塞了40公斤塑料袋的年輕雄性柯氏喙鯨在菲律賓南部海岸擱淺。

大量塑料袋讓它無法進食,也沒有體力游回大海,最後它在脫水、飢餓的狀態下死亡。

菲律賓一家致力於生態教育和動物骨骼保存的博物館方表示:「這非常噁心,也令人心碎。

我們過去10年解剖了61隻海豚和鯨魚,但這次的塑料袋量是我們見過最多的。」

當然,這絕不是偶然,要知道,菲律賓境內的一次性塑料袋用量一年就達600億個。

Owen Buggy與人造鯨落

二戰後被遺棄的舊船隻科迪亞克皇后號(Kodiak Queen)有了新的使命,它載著一直巨型的「章魚」駛向深海中央並沉入了海底,成為人造珊瑚礁The Maverick BVI Art Reef

人造珊瑚礁不僅有利於保護天然珊瑚和其他各種海洋生物,為大量的寄生生物遮風擋雨,還將減小海浪的衝擊,組阻止海水上漲對陸地的侵蝕。

攝影師Owen Buggy是在英屬維爾京群島的當地廢金屬場地發現科迪亞克皇后號的,隨後便組建了「下沉船隻」的合作團隊,並獲得億萬富翁Richard Branson的資助。

Richard Branson說:「想想『最令人驚訝的方式是什麼?」於是藝術家Michael ClineAydika James提出了將巨型章魚雕塑融入船隻殘骸的想法,隨後一艘匍匐著80英尺的巨型鋼製章魚的舊船隻橫空出世。

這個看似怪異的實驗項目,對buggy的藝術團隊來說,就是一個壯觀的水下生態藝術作品。

章魚船將如同大海中的「人造鯨落」一般,給漂浮在海洋中的微生物和珊瑚群落提供庇護,讓它們在大章魚的鋼網外殼中繁衍生息。

Stuart Haygarth與垃圾燈盞

當燈盞點亮的瞬間,所有的垃圾都找回了新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只是褪去了原本被人遺棄的外殼,在Stuart Haygarth手中搖身變為令人驚嘆的藝術品。

燈盞上有各種瓶瓶罐罐、太陽鏡、打火機,甚至是湯勺,雜而不亂的成就了燈盞的唯美,不湊近看的人絕對想不到,這些材料竟都是從海洋中獲取而來的廢棄垃圾,再一次出現在人類面前竟是以這般令人賞心悅目的形式,美麗的背後充滿了諷刺。

2011年2月,攝影師Stuart Haygarth在一次沿海徒步旅行中拍攝了「收集海洋垃圾」這一項目,作品記錄了他在英格蘭南岸徒步800公里收集到的被丟棄在大自然中的垃圾。

除了製作燈盞,他還將拾到的垃圾根據顏色進行分類排列,並留下一張張炫彩奪目的照片,試圖喚醒人類薄弱的環保意識。

Courtney Mattiso與陶瓷珊瑚礁牆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的新美國大使館有一堵兩層樓高的陶瓷珊瑚礁牆,非常之壯觀絢麗。

然而,時刻處在風暴之眼的它們,不斷舞動著的觸角,也凸顯了其脆弱的一面。這堵珊瑚礁牆來自一位藝術家和海洋保護主義者Courtney Mattison之手。

印度尼西亞位於珊瑚三角區的中心,擁有的超過17000個島嶼是這個生態系統的基石,其人口的健康與珊瑚礁的健康直接相關。

但由於溫室氣體、污染和過度捕撈的威脅,科學家認為到這個世紀末珊瑚將會停止活動。

Courtney Mattison表示,藝術可以把珊瑚礁的美和岌岌可危帶進公眾的視線,激勵人們去保護海洋。

她從環境科學和海洋生物中獲取靈感,採用類似於珊瑚礁化學結構的陶瓷。

精心製作了一系列類似於活珊瑚生物的脆弱體,模仿大自然之美的雕塑作品。

於是,珊瑚從海底最為平凡普通的物種,蛻變成了一個個大型的陶瓷藝術裝置。

「我相信藝術可以用科學數據做不到的方式去影響情感,並且推動人們去認識我們居住的這顆藍色星球的價值。

Mattison不斷研究和製作有關海洋保護的作品,也是為了鼓勵當政者和市民節約,讓不斷變化的海洋得以改善,努力提高人們對於地球的保護。

「尋找設計匠人」

如果你是

手工藝匠人非遺傳人

獨立設計師品牌藝術家

或者在某個領域有著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經驗,那麼,歡迎你加入我們。

我們為你提供免費線上商城入駐

提供多元化的主題市集

提供匠人工坊安靜舒適的文創空間,

以及覆蓋全國的匠人交流社群

2019,第二自然,

讓匠心遇見匠人,等你們遇見我們。

掃一掃註冊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二自然 的精彩文章:

你是什麼鳥人?
龍袍上的手藝未死

TAG:第二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