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唐代建築只知道去日本?文明的地標就在我們的土地上
當我們抬頭望向浩瀚的星海時,總會下意識地尋找北斗星的方位,「每依北斗望京華」,在廣闊的時間空間里,人是何其渺小,如果沒有一個顯著的「地標」,不但人會迷失,文明也會失去依託。
如果我們問起來,華夏文明是什麼?人們一般都會說,這是個很古老、很悠久的文明,裡面有唐詩宋詞,琴棋書畫,還有諸子百家……
但是這樣的回答,往往會讓人如墮大海,文明似乎太過於虛無縹緲、不食煙火。
那麼,如何讓自己對華夏文明有一個更加貼切、更加厚重的感知呢?
我們不妨像觀星時一樣,先找出獨特的「地標」。這些地標或發跡於遠古,或凝練於近代,或現當時之風貌,或集四方之大成,比如,要想一窺華夏文明中宏大神秘的生死觀,沒有比看一次兵馬俑和十三陵,更為震撼的了;
又或者,想要一睹大唐遺風,看到電影裡面的大唐變成現實,去一趟佛光寺就可以,看到簡潔大氣的斗拱時,你也許會產生一種已經身在唐朝的錯覺。
敦煌壁畫中的佛光寺
再比如懸崖峭壁上的石窟,絕地里的末代王國,駝鈴悠悠的茶馬古道……這些中華地標,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散落在神州大地上,在紙上看不到的歷史,往往就承載在它們身上。
不僅如此,你所想像不到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也可能與它們有所關聯,無論是一座建築,一道運河,還是一條風霜頗重的老路,曾經都發揮過極大的作用。
比方說,自近代以來,外寇不光在經濟、軍事上對華夏人民予以打擊,更試圖切斷我們的文化血脈。於是便有人放言,中國文化已死,只有到國外去尋,尤其圍繞著唐代木構建築的爭論最為喧囂。
甚至有日本學者斷言:」中國已經不存在唐代木構建築,要看唐制木構建築,人們只能到日本奈良去。」儼然一派以漢學正統自居的模樣。
當時國內外有很多人,都信了這一段言論,幸運的是,我們還有建築專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經過他們的不懈尋找,一座來自唐朝大中十一年的木構建築——佛光寺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在這段艱難應對外寇的近代時光里,佛光寺的存在,給先輩們的民族自信心帶來了極大的振奮作用。
但是,如果你只是在網上看到佛光寺的照片,你可能不但不會驚訝,反而還會有一股失落之情,為什麼呢,因為它並沒有人們想像中的那麼大、那麼恢弘。甚至可以說,有些小,有些瘦弱,讓人擔心它能不能經得起幾千年的風雨。
佛光寺 圖片來源 | 攝圖網
很多文化遺產地,都是像這張佛光寺的照片一樣,被人們低估了。一些曾經輝煌燦爛、舉足輕重的文化遺產地,也漸漸淪落為遊客眼中的普通景點。但其實,它們身上承載的意義超出你的想像,如果不去深挖背後的故事,而僅僅滿足於浮光掠影、匆匆一瞥,那麼你永遠也不會知道,華夏文明真正的厚度。
為此,我們邀請到奮鬥在文化遺產地一線的清源文化遺產保護團隊,為大家講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地。這個團隊由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建築學院教授呂舟先生帶領,在遺址、在洞窟、在古村鎮,在祖國的高原與平川……只要有文化遺產的地方,就有清源的身影,他們一邊修文物,一邊講述文物的故事。
今天,他們將用音頻的形式,把這些年積累下來的豐富知識、一線經驗,都慢慢地敘述給你們聽,為我們所有人展現一個書籍之外、山河之間的別樣文化歷史。
點擊試聽專欄《訪古尋蹤》
必聽理由
1
一本隨身攜帶的立體史書、旅遊指南
有些歷史,只能在書中看見;有些歷史,得借風霜去觸摸。
有時候,讀萬卷書,不如親自去看一看歷史留下來的痕迹。而地標、古迹是時間長河中最忠誠的記錄者,通過這門課,你將看到地理演變、先賢嘆興、民風民俗。
站在前人千鑿萬錘出的石窟大佛下,站在號子聲言猶在耳的靈渠邊,走過老北京的中軸線,看過江南第一村的布局,這樣的經歷,絕非每個人都能擁有,從中獲得的眼界、提煉出的知識,更會是陪伴你一生的財富。
2
點亮中華地標,灌輸地理意識
你會看到古都的脊樑,懸崖上的梵音,風水理念的巔峰踐行地,以及解鎖中華文明的水利鑰匙……它們就像是圍棋盤上的一顆顆黑白棋子,在歷史的長河中,依次出現在指定的地方,攜帶著自己的使命與任務。
跟隨著老師的講解,你的眼前將會浮現出一副完整的神州棋盤,裡面蘊含著華夏民族千百年來的智慧,每一顆浮現出來的、閃閃發亮的棋子,都會為你指向最遙遠、但也最親近的華夏文明。
3
讓你擁有眼睛看不到的知識?
普通人只能告訴你,在這些文化遺產地,我們能用眼睛看見什麼。但是奮鬥於文化遺產地保護一線的工程師、規劃師們,還會告訴你,我們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有什麼。
比方說,他們用先進的器材工具發現了什麼、用專家級的技術采探出了什麼。
在別人只能通過介紹語、暢銷書等等了解粗淺的知識時,你身邊卻有13位一線工程師,全程帶路講解,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多年經驗,為你講述文化遺產地背後的事情。
掃描圖片二維碼,即可享受特惠價格
※這大概是中華文明被整理得最清晰的一次!
※石黑一雄為什麼碾壓村上春樹摘得諾貝爾文學獎
TAG:套路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