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被稱「清朝第一諫官」,為了諫言他「一日奏九本」,成為傳奇

此人被稱「清朝第一諫官」,為了諫言他「一日奏九本」,成為傳奇

諫官的設置比監官早。春秋初年齊桓公設大諫,為諫官設置之始。晉國的中大夫、趙國的左右司過、楚國的左徒,都屬於諫官性質。秦漢時有諫官之設,但是,沒有專門的諫官機構。漢代置光祿大夫、太中大夫、諫大夫、中散大夫、議郎等官職,都屬光祿勛,掌議論,侍從皇帝。

那麼,提到「諫官」,我們會想到什麼呢?剛正不阿,據理力爭,又或者是那位青史留名的魏徵魏大人。諫官者,乃指規諫君過之官。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在古代朝堂之上,總會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監督百官,勸諫君王,直言以勸正,使人不敢隨意犯錯。

這其中,除了我們最熟悉的唐太宗時期的魏徵,他是一位盡職盡責的諫官以外,清朝還有一位諫官以「敢諫」著稱。此人名:楊雍建,字自西,海寧鹽官人。他曾一日上九疏,以亢直、敢言聞名於朝野,世人皆謂之「大清朝第一諫官」。

在古代,皇權至高無上,天子的權威更是不容挑戰。所以,即使朝堂之上官員眾多,但是,真的敢於當面批評皇帝的官員卻不是很多。楊雍建則不然,他愛民如子,對待百姓的事情從來不含糊,也從來不畏懼所謂的權勢。

順治十二年,楊雍建在國家統一的人才選拔考試——科舉中獲勝,成為了大清朝新鮮出爐的進士。根據慣例,二甲進士都將被派往地方歷練,所以,年輕的他被吏部任命為廣東高要知縣,開始了他的仕途之旅。

可是,在他任期之際正是廣東戰亂之時,於是,高要縣的苛捐雜稅特別多,百姓不堪重負。又因高要縣向來是四大名硯端硯的產區之一,故而,各級官員打著「進貢」的旗號,對高要這一地區盤剝不斷,因采硯困難導致的死傷百姓更是不計其數。

見此人間慘劇,高要縣的父母官楊雍建多次上奏順治帝,請求能夠將端硯從貢品之中去除,最後,皇帝批准了他的請求。除此之外,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則拒收端硯,高要一地的端硯開採之風方漸漸止息,百姓得以從水深火熱之中解脫出來。

順治十五年,楊雍建升遷,調入京城兵科給事中,這一職務就相當於諫官。一入京,楊雍建便不閑著,他上書順治帝,勸諫帝王要注意遊獵時間,不要耽於玩樂,謹慎出入起居,順治帝也因此對他頗為喜愛。

之後,他上書彈劾當時的藩王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繼茂兩人在屬地之內濫施弊政、荼毒地方百姓。請求順治帝能夠調離其中一藩,以減輕百姓負擔。當時,順治帝與藩王之間的關係已經頗為緊張了,楊雍建的合理建議既為百姓免除了過重的負擔,也緩和了順治帝和三藩之間日趨嚴峻的形勢。

這件事情過後,順治帝對楊雍建更加滿意了,認為:楊雍建不僅亢直敢言,還能體貼上意為自己分憂。

順治十六年,楊雍建改任禮科給事中,繼續兢兢業業地為大清朝效力。為了有效防止科場舞弊,他上奏順治帝:現科場舞弊成風,若要扼殺此不良之風,應嚴禁參加會試的舉人在考試之前拜謁在京官員,以免有泄題之嫌;若有人作弊被發現,舉報者必須實名指控作弊之人。

滿清入關以來,一直十分忌諱漢人士大夫,既要用他們,又擔心他們的內心仍殘存反清意識,所以,屢次借科場舞弊之事製造大案,血腥屠殺漢人士大夫以震懾朝野內外。楊雍建的建議正和順治之意,他的上書再次被採納。

楊雍建此人,辦事十分細心負責,在揣摩上意為君分憂這件事情上,他從來都是當仁不讓。作為言官他時時留心士風,並且,上書請求皇帝明令禁止結社訂盟,這一次又正中順治帝下懷。此令一出,明清之際盛極一時的黨社運動慘遭扼殺。吸取明朝時朝堂黨爭的教訓,清朝以此來徹底杜絕朋黨之爭,以維護帝王的統治。

順治十七年,他再次轉任吏科給事中,此時,他已深得順治歡心。只要是他的上書基本都會被立即批准,也是在這一時期,發生了著名的「一日上九疏」事件,令他名聲大盛。順治帝駕崩之後,康熙皇帝登基,楊雍建還是一如既往,對皇帝忠心耿耿,性格也是一如既往的耿直。

康熙時彗星臨空,百官皆言皇帝賢明,朝堂內外一片歌功頌德之聲。楊雍建卻不盲從,康熙皇帝對他的耿直大為讚賞,先後升任其為左副都御史和貴州巡撫。在貴州當巡撫之時,楊雍建對當時的平叛軍隊不遵法紀欺壓百姓一事大為惱火,立刻彈劾大將軍不知約束部下,軍中對他頗為懼怕,稱其為「楊一本」。然而,百姓卻對楊雍建感激涕零,愛戴萬分。

康熙二十一年,楊雍建受文字獄牽連被降職留任。康熙四十三年,楊雍建在家中去世,享年77歲。縱觀楊雍建的一生,從高要縣令到兵部侍郎,位極人臣聲名顯赫,「清朝第一諫官」之名更是當之無愧。可以說,在中央集權達到巔峰的清朝,他的功績已算是難能可貴了!

參考資料:

【《清史稿》、《中國古代諫官制度淺析》、《清朝第一諫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被活活嚇死的皇帝,這是他個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國的悲哀
李建成絕不是庸碌無能之輩,出土的墓誌僅有55個字,對他太不公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