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從晚明至清代,是古代書法藝術的總結和轉型的時代

從晚明至清代,是古代書法藝術的總結和轉型的時代

明代市民階層日益發展,建築趨於高大,對大幅式作品的需求大大增加,而強大的思想鉗制反過來導致了思想上的個性解放思潮。

這種變化到明代中後期在書法領域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祝允明、陳淳已有變革的跡象,而「字林俠客、八法散聖」徐渭則是真正創開風氣的人物。

晚明的張瑞圖、倪元璐、黃道周、王鐸、傅山、朱耷等人,以嶄新的藝術觀念,在大幅式上持續探索新風格,使傳統行草出現了巨大的新變,筆法豪放奇肆、結構欹側縱橫、章法起伏跌宕、墨法淋漓酣暢,形式感強,富於視覺衝擊力,走出了前此溫文爾雅的文人氣息。

董其昌等人的書風,在保持文人秀雅審美本色的基礎上,利用禪學思維倡導「生」、「淡」以圖變化,也創造了許多新的手法,其中特別是疏朗的字行和淡遠的墨色,都極有新意。

清初,皇室先後倡導董其昌和趙孟頫書法,故在朝的文人學士多繼承傳統文人書風,並越來越趨於凝整工穩,漸具館閣氣息;另有不少降臣和遺民書家繼承了晚明狂放書風,但除王鐸、傅山、朱耷等人外,多數在創造力上有所不足,未能更有進展。一些書家對篆隸書的關注也在加強。

乾嘉以降,主流文化圈內的書家,雖仍不足與前賢抗衡,但也出現了幾位較有成就者。而值得注意的卻是兩種新動向:一是在東南部商業發達地區,市民階層與藝術家之間的結合更加緊密,把書法引向了更具市民文化氣息的道路,出現了以揚州八怪等為主導、融入畫法與篆隸意味的書風;

二是更多學者和書法家如鄧石如、伊秉綬等人在文字學和考古學發展的基礎上,深入學習先秦、秦漢作品甚至是北朝作品,從而使審美逐步轉向拙、大、重、厚,建立起與以「書卷氣」為核心的審美傳統不同的、以「金石氣」為核心的審美觀念與技巧。

後一種書風的壯大,使沉寂已久的先秦秦漢及北朝傳統得到振興,並與晉唐宋元明行草小楷傳統構成書壇的兩大主流,從而使古典書法得到全面的總結和梳理。

晚清以來,除了兩大傳統繼續發展以外,又出現了一個新的趨勢,這就是綜合匯通。一些有識之士如何紹基、趙之謙、楊守敬等人,認識到碑、帖之間,「合則兩美,離則兩傷」,應當取長補短、相輔相濟,自覺地致力於把碑意帖神融會貫通,從而開出了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

必須指出的是,晚明和清代書法的許多探索,都與藝術家走出書齋、面向社會的生存狀態有一定的關係。換句話說,文人化書法審美訴求的生存土壤已經被社會化的生活境遇所改變,因而其審美理念、技巧探求已經打上了深深的社會烙印,初步具有了審美大眾化的特點,開始了書法藝術向現代形態的轉型。(作者:葉培貴)

如果您喜歡,請掃描下面二維碼,敬請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風漢韻 的精彩文章:

元代和明代前中期書家注重從古典中提取藝術語言保證藝術的規範
秦·小篆《泰山刻石》

TAG:秦風漢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