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為何西方國家很少出現「巨嬰」?在荷蘭,孩子從小是要被「放生」的!

為何西方國家很少出現「巨嬰」?在荷蘭,孩子從小是要被「放生」的!

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和父母的分離。

幾乎每個人都討厭熊孩子,覺得沒有長大的他們,不懂社會規則,總是橫衝直撞,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可是,有一群人比這些熊孩子還令人討厭!

在經過多年的學習、生活後,他們沒有愈發成熟,身體雖長大,但思想卻停留在嬰兒階段。他們極度自私,只求索取沒有奉獻,絕對的以自我為中心。

在中國,我們把這樣的人稱之為巨嬰。

巨嬰一詞,出自心理學家武志紅的一本著作《巨嬰國》,該書於2016年出版後,一時之間風靡網路。巨嬰也因此成了年度熱詞,直到現在這個詞的使用頻率依然居高不下。

巨嬰的背後折射出的其實是家庭教育問題。每一個「巨嬰」背後,都是「父愛母愛泛濫」的結果。孩子們被長輩們以愛之名,雕刻成了脆弱、依賴、沒擔當、沒主見、缺乏獨立自主的模樣。

愛孩子,不是要為他們建造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而是應該學會放心,放手,放下姿態,讓他們自己學會成長。

在這點上,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和中國就存在很大的差別。

西方人對於孩子在學業上成名的觀念相對比較淡薄, 他們並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

他們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

基於這種教育理念,西方國家很多家庭十分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他們認為,孩子的人生路程需要自己去走,因此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

(一)在荷蘭,孩子從小是要被「放生」的!

荷蘭夏天流行一種刺激活動:大人深夜開車,把即將進入青少年階段的小孩載到森林裡「放生」,而後大人離開,讓這群小孩靠著原始的GPS設備和方向感,自尋出路,回到童軍營地。為了讓活動更困難,大人可能會蒙住小孩的眼睛,甚至故意亂繞,不讓他們記路。

有時,大人還會藏在樹叢中,故意發出野豬般的聲音嚇小孩。有的大人則沿路留下線索讓孩子解謎,一步步踏上回營地的路。

這種活動在很多中國的家長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但對荷蘭人來說,再平常不過。荷蘭小孩從小被教導不要太依賴大人,大人則被指導要放手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荷蘭的「放生」傳統體現了這種原則,就算孩子又累又餓還迷失方向,都應該讓他們想辦法自己找到回家的路,讓他們體驗全權做主的興奮感。許多荷蘭大人回想起小時候參與的「放生」活動,都覺得獲益良多。

(二)在以獨立精神著稱的美國,成年就意味著負債。

美國孩子六七個月時就自己抱著奶瓶喝奶,大一點就自己學著吃飯。從嬰兒時期就獨居一室。等長到三四歲,有了害怕心理,家長就用小夜燈為孩子驅逐對黑夜的恐懼。漸漸地,孩子就適應了一個人睡覺。

五六歲的孩子,父母就要教他們使用煤氣灶、電爐和洗衣機。家裡的東西壞了,父母會鼓勵孩子大膽嘗試自己修理。

美國父母有意讓孩子適應不同的新環境,激發他們的獨立能力。與此同時進行自我保護訓練,叮囑孩子記住必需的電話號碼,如:父母的單位電話、警察局電話、消防電話、醫院電話等等。

美國很多富人富可敵國,但他們的孩子卻都要自己去打工賺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比如特朗普,他的孩子們在年少時都得自己打工賺零花錢,特朗普只給他們提供生活費和教育費,連電話賬單都得孩子自己付。而上大學以後,除了學費外,其他一切開銷孩子們都得自己賺取支付。

普通家庭更是如此。據調查,在美國有38%的年輕人,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財務支持,而年齡19歲至22歲的年輕人只有35%得到學費資助。因此在美國,身負巨債的年輕人非常常見。

對於美國人的獨立自主,冒險又是另外一種培養方式。

美國父母非常重視孩子冒險精神的開拓。他們相信孩子基於好奇心的驅動,天生具備冒險精神。而冒險精神所賦予孩子的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無窮的。

為此,在美國的森林,你會看見負重行走的父母,後面跟著負重行走的孩子,他們可能徒步幾小時,找一個適合露營的地方,跟孩子們一起安營紮寨。在沙灘上,你也會看見美國父母各拿一塊大的衝浪板,後面跟著孩子們各拿適合年齡段的小的衝浪板,一家人一起衝進大海里挑戰浪頭。不斷地被巨浪拍進海里,鑽出來又重新再來。

美國這種重視獨立精神的社會模式,讓他們的孩子從小受到熏陶,因而培養出了堅韌、獨立自主的可貴品質。

(三)在英國,從王儲到億萬富翁再到平民子弟,獨立是人生必修課。

在英國,很少見到年輕的父母抱孩子。他們或用童車推著孩子,或讓孩子跟在自己身邊踉踉蹌蹌地走。他們也不會把孩子嚴嚴實實地裹起來,在房間里或公園裡都是讓他們隨便爬,隨意玩。

英國私家車的擁有量是很高的,多數家庭都擁有自己的轎車,可以很方便地接送孩子上下學。但是,英國的家長們很少會開車接送孩子,一般看到的都是孩子們自己背著書包徒步或乘坐校車去學校。

英國家庭只要住房條件許可,孩子就會一個人單獨睡覺。英國人提倡培養孩子(從4個月開始)正常的睡眠習慣,讓孩子定時上床睡覺和整夜睡眠。鼓勵孩子自己進餐。孩子長到一周歲至一周歲半時,開始喜歡自己用湯匙喝湯吃菜。

絕大多數英國家長認為,孩子自己進食,標誌著一種對「人格獨立」的嚮往,完全應給予積極鼓勵。

英國的初級學校很也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個人清潔衛生、學慣用具收拾整齊等都在學校教育範圍之內。學校經常組織學生登山、野炊等活動,目的就是鍛煉孩子獨立勇氣和探索熱情。

英國私立學校多數為聲名卓著的老牌學校,如伊頓公學、哈羅公學、拉格貝公學,但這些學校的生活條件也很艱苦。伊頓公學的校訓之一就是「獨立」,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在教學中居於首位。

在伊頓,無論是哈里王子,還是億萬富翁的兒子,都要獨立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伊頓公學要求學生,人生是自己的,父母、老師、同學沒有義務替你包辦一切,每天早晨鬧鐘一響,你就應馬上起床,再困也要爬起,風雨無阻準時到課堂。

(四)在日本,上學接送是不可能的!

在中國,幫自己的孩子處理大小事務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小到吃飯喝水,大到就職婚嫁......有人說,中國的家長是一輩子的家長,中國的孩子是一輩子的孩子。

與之相比,日本更崇尚「獨立教育」。在日本,孩子上小學就需要獨自去學校,這是學校和父母們約定俗成的慣例,甚至如果學校離家很近,3、4歲正上幼兒園的孩子也會自己走路上學。大人們認為,獨自上學是他們邁出獨立的第一步。

除了孩子自身的獨立意識覺醒,日本學校也會在各個方面繼續提供鍛煉機會。學生們需要輪流負責打掃衛生、收作業、清掃廁所,就連午餐也需要自己擺盤、分工、飯後清理等工作。

日本學校的午餐跟我們小學的很類似,但細節又很不一樣。環保組織 Cafeteria Culture( CafCu )曾在 Youtube 上傳了一段視頻,記錄了關於日本日常生活教育的學校午餐,給大家展現了學生都吃什麼、以及在整個午餐的過程中,學習幫助他人、維持整潔與秩序的精神。

如果你家的「小祖宗」每天吃飯還是三五長輩追著跑,苦口婆心哄著喂,那你不妨先看看日本小朋友的午餐禮儀,這其中有多少我們可以借鑒的?

而且日本很多學校有自己的小農場,孩子們吃的土豆是高年級學生親手種出來的。日本政府一直以來都鼓勵學生親自下田耕種,這樣才能直接體會到食物的可貴,只要有條件的學校都會如此實施,珍惜從懂得辛苦開始。

成長不僅是指生理和外貌上的成人化,更是指心理的成熟,品格的豐滿和內心的充盈。一個只會對父母予取予求,撒潑放賴的人,即便已成年,在人格上也只會被矮化成巨嬰。

對於網路上頻現的巨嬰式案例,我們不能只止步於一時的悲憤和唏噓,而是更應該反思我們的家庭教育方式。為何很多西方國家很少出現這種巨嬰,在很大程度上我想跟他們重視對孩子的獨立自主的培養是分不開。

中國的家長不應該是一輩子的家長,而中國的「孩子」卻早該應該成長為「家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前瞻經濟學人APP 的精彩文章:

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吃飯不健康啦——菜譜教學類APP排行榜
比AIphaGo更厲害!Facebook人工智慧玩德州撲克擊敗世界級選手

TAG:前瞻經濟學人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