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發奎小傳:他手下有8個新中國元帥,不抗日就當和尚的鐵軍英雄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慕和)
張發奎小傳:他手下有8個新中國元帥,不抗日就當和尚的鐵軍英雄
1896年7月25日,張發奎出生於廣東北部毗鄰江西省的始興縣清化鄉矮嶺村,客家人。1912年(16歲),張發奎考入廣東陸軍小學,並加入同盟會。他聰敏好學,第二年,升入武昌第三陸軍中學。
1916年(20歲),張發奎畢業於武昌陸軍第二軍官預備學校,回粵軍,曾任孫中山侍衛。1922年6月(26歲),陳炯明叛變,任總統府大本營警衛團營長的張發奎率軍對抗,後退入始興,據山抗守半年之久,被人稱為「大王」。
1923年,孫中山重返廣州,張發奎升任團長。1925年7月,建立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張發奎任獨立旅旅長。
1926年7月(30歲),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張發奎正式擔任十二師師長。張發奎率部和葉挺獨立團作為先鋒,迅速攻佔湖南,吳佩孚部退守湖北咸寧的汀泗橋。
汀泗橋三面環水,後枕高山,只有西南鐵路橋可通,可謂天險,吳佩孚集兩萬重兵據守。
8月27日,張發奎親率三十五團及葉挺獨立團從正面奮勇衝殺,戰士們前仆後繼,視死如歸,血戰數小時衝過了鐵橋。吳佩孚軍被包圍,繳械投降,十二師佔領汀泗橋,取得了關鍵戰役的勝利。
30日,四軍再攻克賀勝橋,直逼武昌。第四軍因而得了「鐵軍」之稱,張發奎也一戰成名,被稱為「鐵軍英雄」。
(從左至右:葉挺、張發奎、郭沫若、陳銘樞、黃琪翔)
1926年10月10日,北伐軍攻克了武昌後,張發奎率十二師援贛,首戰馬回嶺,全殲孫傳芳謝鴻勛部,繼又協同第七軍克九江、取南昌,威名遠揚。1927年1月,張發奎晉陞第四軍軍長。
1927年,蔣介石成立南京國民政府,與武漢的汪精衛政府分庭抗禮,而張學良的東北軍與吳佩孚殘部,進窺武漢。4月下旬,張發奎率四軍、十一軍出師河南,與張學良的25萬東北軍血戰。最終擊潰奉軍主力,占臨潁,克許昌,取開封,鐵軍逐鹿中原,威震中外。
6月13日,張發奎回師武昌,升任第二方面軍總指揮。7月,寧漢合流,共同清共。張發奎的部下,有不少共產黨員且多為骨幹,所以張發奎並不熱心反共。
8月1日,張發奎的部下,十一軍二十四師(葉挺)、新編二十軍(賀龍)發動了南昌起義。張發奎率部討伐,之後聽取葉劍英的意見,沒有追擊,留下了革命的火種。
於是,張發奎的部下,共湧現了新中國十大元帥中的八個:劉伯承、聶榮臻、陳毅、朱德、林彪、葉劍英、徐向前。
(十大元帥畫像)
9月,張發奎率軍南下廣州,與崛起的新桂系爭奪地盤。11月17日,張發奎發動廣州政變,擁護汪精衛,驅逐桂系部隊。
12月11日,張發奎的部下參謀長葉劍英,和張太雷等共產黨員,趁機發動了廣州起義,控制了廣州。正在驅逐桂系部隊的張發奎,趕緊調集部隊,經過激烈巷戰,才重新佔領廣州。
張發奎因此遭到輿論的強烈譴責,被迫通電下野,赴日本留學。
1929年(33歲),蔣桂戰爭,張發奎回到第四軍,一開始幫蔣討伐桂系,後來聯合桂系反蔣。1930年,中原大戰,張發奎再次聯合桂系反蔣,最終戰敗,從此淡出軍政。
1931年(35歲),九一八事變,日本佔領東北。張發奎多次請求出兵抗日:「余願率一旅之孤軍奮起抗敵,期有報國讎於萬一也。」1935年,張發奎到南京見蔣介石,提出:"今後中國之出路,唯有抗戰之一途"。
1937年(41歲),七七事變爆發,張發奎表示:「如果這次再不能對日作戰,我決定入山為僧,今後永不問世事」。
(接受日本投降時的張發奎)
8月,淞滬抗戰爆發。8年沒帶過兵的張發奎,出任第八集團軍兼右翼軍總司令。在浦東,他擊敗了日軍數十次進攻,並親自指揮炮兵轟擊日軍司令部和旗艦「出雲號」,給日軍重大威脅,被譽為神炮。
10月30日,左翼軍開始敗退。張發奎同時指揮左翼軍和中路軍。面對殘局,他仍表示:「盡最後一分力,流最後一滴血」。11月5日,日軍於杭州灣登陸,張發奎腹背受敵,只好放棄上海。淞滬抗戰失敗了,隨後南京淪陷。
1938年(42歲),張發奎任第八集團軍總司令,參加武漢保衛戰,主力損失慘重。1939年春,張發奎被任命為第四戰區司令長官,負責兩廣備戰,實際被奪去了軍權。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張發奎任廣州地區的受降官。
1946年(50歲),張發奎任廣州行營主任,負責清剿華南抗日游擊隊。1949年3月(53歲),蔣介石下野後,張發奎出任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7月,戰局不利,張發奎辭職到香港定居。
(保衛武漢的張發奎將軍)
他定居香港後,一直拒絕到台北國民政府任職,也未返回大陸。1980年3月10日,張發奎在香港病逝,終年84歲。
他死後,他的老部下葉劍英致電家屬:「驚悉向華將軍逝世,不勝哀悼。鄉情舊誼,時所縈懷。特電致信,尚希節哀。」
(張發奎墓)
(萬象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營的第423篇作品,營員「慕和」的第5篇作品)
※70年前的今天,乞討要飯長到2米28,籃壇巨無霸穆鐵柱誕辰
※鄧穎超小傳:新中國唯一正國級的女領導人,為革命奉獻一生
TAG:萬象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