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三三摩地(2)無願心三摩地
《瑜伽師地論》
三三摩地(2)
無願心三摩地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二
二、無願心三摩地
云何無願心三摩地?謂於五取蘊,思惟無常,或思惟苦,心住一緣。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四(之下):「無願中,謂於五取蘊思惟無常或思惟苦者。基云:此說三界五取蘊法名無願境。心住一緣名三摩地。《顯揚》又雲,無願有二,一所知,二智,正此同。即以無常及苦並集四行名無願行,此以無常苦果行攝因行等故。」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無願亦有二種,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謂由無智故顛倒所起諸行相貌。智者,謂緣彼境厭惡了知。」
「云何無願心三摩地」?怎麼叫做「無願心三摩地」?
「謂於五取蘊」:「取」是染著的意思。因為有染著心,才有五蘊;有了色、受、想、行、識的蘊,又會生起染著心,所以叫做「五取蘊」。若是無漏的五蘊就沒有取了,就沒有染著心了。
「無願心三摩地」怎麼修行呢?就是觀察思惟五取蘊,它是無常的,觀察思惟它是苦。「心住一緣」,就叫做「無願心三摩地」。因為五取蘊是無常、苦,就不希求了,就有厭離心了,所以叫做「無願心三摩地」。
前面空三摩地裡面沒有說心,無願心三摩地有說心。誰無願?當然是心無願。空三摩地是沒有分別心,於境相應是沒有分別心;無願心三摩地有個「心」,它是有。窺基大師解釋,空三摩地是在空的境界上;無願心三摩地和後面無相心三摩地,都是在有的境界上成就三摩地的,有就有「心」。
延伸閱讀:
無願三摩地的建立: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期心故者:謂無願三摩地。諸修行者期心不願三有法故。
問:彼於聖道亦不願耶?答:1.雖於聖道非全不願,而彼期心不願三有,聖道依有故亦不願。2.又彼期心不願五蘊聖道,是蘊故亦不願。3.又彼期心不願三世聖道,墮世故亦不願。4.又彼期心不願眾苦聖道,與苦展轉相續故亦不願。
問:若爾何故修聖道耶?
答:為趣涅盤故修聖道,謂修行者作是思惟:「究竟涅盤由何趣證?」思已定知必由聖道,故雖不願而要修之。如越瀑流要憑船筏。
喜歡作者請掃碼
文|觀諸法如 校勘|如檀 排版|如梵 編輯|如真
※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若干建築細節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