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靈素之問 | 扁倉時代的終結

靈素之問 | 扁倉時代的終結

靈素之問

? ? ?還原古人觀察視角和中醫經驗理法的演進。

欄主

? ? 憶忘先生,從事臨床工作,研習傳統文化和中醫經典,索求源流,力圖還原古人的觀察視角和經驗及理法的演進。

《傷寒論》原方,代表仲景方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在《金匱》。同時《傷寒》和《金匱》,在唐代無論是《金匱玉函》,還是官藏的《唐本》,都是不分家的。原是一本書,被宋代新校正分為兩部分,是出於誤會。

在不同傳本的傳播過程中,有很多方子散佚,或者秘而不傳。比如由於仲景論溫病的大部分內容被刪,見於《外台》卷一「華佗論」,宋校時注「仲景同」,說明宋代還在,只是被後人刪掉。

另一個方面是「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這是唐代孫思邈《千金》寫的,理解上也是眾說紛紜。這句話的位置出現在「發汗吐下後」諸方寫完之後,然後突然來一句有人秘仲景要方不傳。

緊接著是灸法。於是有人說要方是灸法,估計是灸法的愛好者。灸法在唐代因為簡便安全容易操作,所以民間也很常用,算不上秘密。膏丹丸散的劑型,自古以來製作方法也不是秘密。所以關鍵在於這句話出現的位置,是發汗吐下之後的變化、傳變。

除了繼續汗吐下之外,是傳里加重和壞病。大病頑疾的治療方法,說穿了壞病都是厥陰病。為啥叫壞,亡血亡津液還不夠,胃氣大傷,藏府功能出了問題。

所以哪些方子被保密了呢?

首先是溫病方。其次是厥陰病類型的壞病。如虛勞傳變的類型,比如癰疽,還有嚴重傷精的類型等。另外是治療急證的卒中,續命類方,在《傷寒》《金匱》本來是看不到的,後來劉渡舟先生補了一些進去,但還是有很多類型沒有。目前散在其他書籍裡面的仲景方,仍有數十個。包括草食、寒食散,仲景的五石散等,這是傳播的一個方面。

再一方面,在《傷寒》《金匱》條文中提到的傳變方向問題上,是缺了很多方的,這需要自己根據理法去補。這樣補下來,大概會出現4-500個常用方,「原方」大概佔小一半,因此「原方」出現的頻率不會超過一半。因「原方」是殘本所見,不代表仲景的完備體系,更不能說明整個經方內治法的面貌。同時只把仲景體系的方子叫做「經方」,或繼續把符合仲景體系的方子叫經方,也是不合適的。

理由如下:

扁倉時代有一個特徵,傳承至於西漢倉公以後,解剖學、外科術和外治法的巨大進步,脫穎而出,取得了與「本草」同樣的重要地位。也出現了醫經方法的標榜,「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陰陽表裡」。這個方法的要領,一是解剖學的表裡,另一是治療上的虛實補瀉。也是後世藏府虛實補瀉的根源,有人以為這是「醫經派」。

除了外治法用度針石湯火之外,還有內治法的調百藥劑和。百藥劑和的實質即倉公的和劑湯法,和劑的要領是「合和五味」,用五味去補瀉。這與經方水火之劑的本草石寒溫,是最大的區別。這是兩套互補的方法,並不是派別,也不能互相取代。且這兩套方法,倉公都是會的。《漢志》的醫經、內經、經方水火之劑的理論,全都是文帝問,倉公所獻,源自扁鵲與黃帝等的醫經醫論。

醫經和劑是不強調寒熱的,經方是本於寒熱的。不強調寒熱的情況,也就是平性,無較大寒熱偏性,源自食治補養法,要求性平,補養也多採用食物,是補虛法為主的。去看《素問》「五苦欲補瀉」就知道,說的是補瀉,實際是「急食」某某味的食物。所以先秦以來就有毒藥攻邪與食宜食禁的區別。

後來《漢志》經方把食法總結為《湯液經法》《神農黃帝食禁》。為啥還要有黃帝?因為食宜食禁這一套,出自醫經的和劑,合和五味標榜黃帝。食宜資生,結合湯法成了和劑湯法的核心,也是多使用食物。這也是少陰篇的方法。

所以《湯液經法》是《傷寒論》的基礎嗎?完全不是,僅僅是一部分。更加談不上什麼「論廣湯液」。《傷寒論》的基礎是水火之劑。仲景厲害之處,是把經方水火之劑與醫經的百藥劑和,這兩套方法分裂的理論局面,通過遞歸融為一體。

往來出入,這是生理。排泄途徑即排邪途徑,用什麼遞歸?汗吐下溫,本草石寒溫,這是正向遞歸。逆向遞歸,是出七病定義的方法。通過生機法則遞歸為祛邪法是出路問題;補虛法是入路問題。然後遞歸為補虛瀉實救急救逆的大病頑疾複雜重病處理問題,這才是目標,而不是論廣什麼的結果。

對於仲景的誤解,一千八百年來,是逐步解開的。傳承路徑和理法都是清晰的。解密仲景最終不是一人之力能完成的,是眾多經方前輩和文獻學家多年努力逐步打好的基礎上的可能性,尤其還藉助了老官山的研究成果。如果沒有老官山研究成果,也難以徹底到這一步。老官山研究的和劑湯法,確是與醫經相關。從而能認識到這是仲景體系的關鍵。

有人反對過分高古,完全同意。前提是真能理解,連理解都談不上,高古低古都是不存在的。對於仲景的評價,用思精而韻不高,完全正確,太低調結果沒有人懂。不僅同時代無人理解,這麼多年的歪曲令人遺憾。

仲景的偉大,不僅在於「識用精微過其師」,而是結束了扁倉時代醫經與經方的理論分裂。因此繼續叫做經方,也是不恰當的,必然掩蓋了醫經內治法體系與經方相融的過程,繼而又有了不可避免的「醫經派」的誤會。

摘自《仲景傷寒論》六要素解

—— 修訂中 ?憶忘著

靈素之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