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大明末期出2名人,1個官居宰輔受世人唾棄;1個則萬人敬仰
福建南安,如果不是熟識地理的人,大抵不會知道這樣一個小地方。但在明朝末年的滌盪亂世中,卻出了2個名人,一個官居兩朝宰輔,歷明崇禎帝,清太宗皇太極、順治帝、康熙帝,還被封為三品輕車都尉,卻被世人唾罵;而另一個則是海賊之子,更被大清稱之為逆賊,卻蹈海赴難,成為民族英雄,萬人敬仰。
當大明王朝危如累卵之時,小冰河時期的乾旱、蝗災,餓殍千里;東林黨們所謂的高節大義,崇禎帝的剛愎自用,遼東努爾哈赤及其繼承者皇太極、多爾袞虎視環伺,此起彼伏的「李自成、張獻忠們」,這一切讓這個漢人王朝的滅亡順理成章。
但是這兩位在面對國家危難之時的態度,卻高下立判。一位便是洪承疇,而另一位則是鄭成功。
當1593年,洪承疇出生,而在8歲時便能口說祭文,11歲出一副好對聯,老師洪啟胤欣喜的寫下「家駒千里,國石萬鈞」。23歲中舉,24歲登科,這自然是人才。只不過與首鼠兩端相比,也著實辣眼睛。在鎮壓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起義中,他頗有戰功,而也藉由此被擢升為兵部尚書,領五省軍務,更依靠自己善於「偽裝」的嘴臉成為崇禎帝的柱石。
可惜的是在其1639年成為薊遼總督之後,雖然滿口仁義道德,1643年松山之敗,卻讓這位假仁假義的宰輔之臣,正如《清史稿》中范文程之言,一個連衣服都愛惜至極的人,又怎麼會捨得去死呢?悻悻然投靠清朝。而可憐的崇禎帝卻還以為自己的股肱之臣為國捐軀「死事重於泰山,意氣化為長虹。只不過不知後來的崇禎帝又有幾多悔恨,被俘後的洪承疇在多爾袞時期被委以重任,出其不意,直入北京,經略五省,剿孫可望、李定國,高迎祥,計取中原,安定江南,斬殺金聲、黃道周,可謂是為大清王朝立下赫赫戰功。
我們甚至於能夠理解為何他會如此賣力,或許剿滅了明朝他的漢奸名頭,便能洗白。可惜的是即便是連自己的母親、弟弟都以其為恥,在其陞官後,接母親入京,其母下車便打,七十老嫗尚且知道禮義廉恥,而他卻惶惶然不知。其弟」以頭不頂清朝天,腳不踏清朝地」,造一木船明志,而「素月孤舟」又是何等的氣節。
但他卻知而不為,最終也落得被唾棄的結局,連自己的主子在漢化之後,也覺得這就是貳臣,編入《貳臣傳》。
1624年,鄭成功出生。雖然是一名中日混血兒,父親更是一名海賊。但作為一名熱血青年,他一樣立志報國。14歲中秀才,與洪承疇不同的是,他的老師乃是錢謙益——一位才高卻毫無節氣的東林黨人士。而這一年,崇禎帝自縊。與洪承疇不同的是,這位晚生,卻跟隨父親鄭芝龍擁立唐王為隆武帝,1646年,22歲的鄭成功便已經獨當一面,率軍抗擊清軍,而作為交集點,洪承疇帶著三省王爵的許諾,為鄭成功父親鄭芝龍開出了美好的願景。
但英雄就是英雄,在民族之間的家國情懷,讓他毅然決然選擇了國家。在退守金門之後,幾十載的與清軍抗爭,敵強我弱之下他果斷的採取措施,目標——被荷蘭人佔領的台灣。1661年,數百艘戰艦,25000餘人,一舉攻克台灣,也為大明王朝國祚保留了最後的火種。
可惜的是當吳三桂縊殺永曆帝,父親被殺的消息傳來,更加之以兒子鄭經與奶媽的悖逆人倫之舉,讓這位鐵血丹心的蹈海英雄,終於七日而病逝。臨死之前還喃喃自語「忠孝兩虧,死不瞑目」。
漢奸與英雄,生於同時代,生於南安,一個為苟且偷生,舍忠義而背主,為子不孝,為臣不忠,貪生怕死;一個則為義,舍父之小家,成國之英雄。高下之見,又豈是小人能夠掩蓋的!
※11歲登基,以宦官為父,三公也賣錢 杜牧:這樣的國家能不亡?
※皇太極下的一盤好棋,繼位後先跪拜兄長,而後用14年一一除掉
TAG:花開無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