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大國戰略競爭 打造軍事航天強國 印度軍事航天力量發展進入新階段
導讀
印度長久以來採用寓軍於民的策略,大力發展民用和商用航天系統,服務於國防和軍隊的需要;相比之下,純軍事航天力量的建設則顯沉寂,其宣稱的首顆專用軍事衛星(GSAT-7)直至2013年才發射部署。但是今年以來,印度軍事航天發展呈爆發之勢——開展首次動能反衛試驗、成立軍事航天統管專研部門、密集規劃軍用衛星部署、籌備首次太空兵棋推演,這些或標誌著印度正在全面重塑軍事航天力量的發展格局,推動大國競爭背景下的軍事航天力量建設進入全新階段。
一、成立軍事航天統管專研部門
國防航天局將由印度空軍少將SP Dharkar(左一)領導
2019年4月,印度政府安全委員會批准成立國防航天局,負責管理、指揮和控制軍用航天裝備(包括反衛能力),同時還肩負制定印度太空戰略、維護太空利益和應對太空威脅等職能。國防航天局總部設立在班加羅爾,由來自陸、海、空三軍的約200人組成,負責人為空軍少將(兩星將軍)級別官員。國防航天局將逐步接管三軍的太空資產,以及位於德里的國防圖像處理與分析中心和位於波帕爾的國防衛星控制中心等,以實現印度軍用航天裝備的集中和統一管理。6月,印度政府安全委員會批准成立國防航天研究組織,負責發展太空作戰武器系統和相關技術,以及研發與國防應用相關的所有太空能力,為國防航天局提供技術支撐。國防航天研究組織設在班加羅爾,預計2019年底投入運行,由國防領域資深科學家挂帥,帶領科研團隊專門研究軍事航天相關的科學和技術問題,包括太空態勢感知、太空情報/偵察和監視,以及尖端的攻防武器系統和技術,如定向能武器(激光、高功率微波)、電子戰武器、殺手衛星等。國防航天研究組織的成立標誌著印度軍用和民用航天項目研發實現了分立,軍用航天裝備和技術項目將步入專管專研之路。
二、加速發展軍事航天裝備技術
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3月27日發表電視講話,宣布印度於當天成功進行了該國歷史上首次反衛星試驗
3月27日,印度總理宣佈於當天上午成功進行了該國歷史上首次反衛試驗,從而成為繼美、俄和中國之後全球第四個掌握地基動能反衛技術的國家,正式邁入「航天強國」行列。據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表示,印度同時正在發展其他類型太空對抗技術,如定向能、電磁脈衝和共軌殺傷武器,以及防護自身衛星遭受電子或物理攻擊的手段。同時,印度軍用衛星項目進入高速部署期,呈現出跨越式發展的態勢:印度目前軍用衛星在軌不足10顆,此前發射頻次約為1~2顆/年,而按照規劃其2022年前希望實現約40軍用衛星在軌,2019年計劃發射7顆軍用衛星,這其中:印度首顆電子偵察衛星已經於4月發射;4顆雷達成像衛星,有3顆為新型雷達衛星工作在X波段,解析度最高可達1米,能夠穿透雲層;1顆先進的Cartosat-3衛星,解析度將達到0.2米。另外,印度還將發射2顆軍民兩用衛星Gisat,攜帶多光譜(可見光、近紅外和熱紅外)成像儀,解析度為0.5米~1.5千米,在無雲條件下能夠提供近實時的大範圍領土圖像,針對特定陸地區域的測繪能力可以大幅提升,從22天1次提高到2天1次。
三、籌備舉行首次太空兵棋推演
在組織機構重構和航天裝備發展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加深對太空作戰的認識,印度計劃在7月底組織實施其史上首次太空兵棋推演,代號為IndSpaceEx,由國防航天局和國防部聯合防禦參謀部共同組織,軍方與科學界人員共同參加,目標是加深對太空域中現有和新興挑戰的認識,探索為保護太空資產安全和國家安全利益必須發展的太空能力。本次活動對於國防航天局來說至關重要,是這支全新的三軍聯合部門的開門之舉,更重要的是其肩負制定太空戰略的職能,需要通過此次非實兵、非實操性質的桌面式太空兵棋推演,深入認識太空作戰問題,評估太空作戰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檢驗自身利用太空能力和太空對抗能力的差距,為太空戰略的制定做鋪墊。印度作為世界上主要的航天大國之一,其太空戰略發展滯後,缺乏能夠闡述長期願景、目標的太空戰略學說,來指導其太空項目的發展,對於太空作戰的重要問題如作戰條令、作戰紅線、太空威懾等仍然有待探索,亟需從此次的太空兵棋推演中獲取認識。
四、幾點認識
可以看出,印度正在從組織機構、裝備技術、部隊訓練、戰略理論等維度全面推進軍事航天力量的建設步伐,意欲在大國競爭時代打造成為軍事航天強國,對此應保持高度關注。
印度南部安得拉邦的斯里哈里科塔發射場。2017年6月GSLV MK III火箭從這發射中心升空,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也從這裡發射了一枚攜帶104顆衛星的極地衛星運載火箭
(一)追求大國地位是印度航天事業發展的內在動力
印度大國訴求由來已久,尤其是隨著近年來經濟實力快速增長和地緣政治地位的上升,印度迫切希望成為實力雄厚的大國、受到世界認可的強國,而太空則是獲取世界矚目的最佳舞台。印度對於航天大國威望的追求矢志不渝:動能反衛技術據信在2012年就已經掌握,但只有真正試驗才能獲取更廣泛的關注,這也是印度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韙進行試驗的原因之一;2018年獨立日慶典上,印度總理宣稱在2022年之前進行首次裁人航天飛行,從而成為第四個具備獨立載人航天能力的國家;此外,印度航天研究組織計劃在2030年前建立空間站。另外,印度經濟有望在未來5~10年內保持6.5%~7.5%速率增長,據渣打銀行2019年1月發布的長期預測數據,2030年印度名義GPD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中國。可以預計,隨著其經濟實力和技術能力的進一步增強,印度的航天活動將更加雄心勃勃。
(二)制衡中國是印度軍事航天力量建設的外部考量
印度一方面忌憚中國的太空對抗能力,認為這是其航天活動中潛在的巨大威脅;另一方面十分擔憂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航天部分對其「後院」的影響。印度如此迫切地發展軍事航天力量,考量之一就是為了解決其太空安全的脆弱性,建立有效的太空威懾能力,以應對中國太空對抗能力,制約中國航天影響力的拓展。同時,印度之所以選擇當前時間節點,也是對美國印太戰略的呼應和迎合。6月1日美國防部新版《印太戰略》中提出,聯合部隊要針對高端對手未雨綢繆,以力量和可信威懾謀求和平,在太空領域重點發展能夠應對未來威脅的條令、能力和人才隊伍,以及太空作戰文化。可見,印度軍事航天力量建設的動向與上述內容十分契合,乃乘勢而為、借力打力之舉。
(三)組織結構改革是印度軍事航天建設的核心看點
組織結構是軍事航天力量建設的點睛之筆,印度近10多年來一直在研究和探索,尋找最佳的軍事航天組織結構形態。2008年,印度在國防部聯合防禦參謀部下設立了聯合航天機構(ISC),在國防部、三軍和民事部門之間協調航天軍事應用相關事務,行使合作和協調職能;聯合航天機構的最大問題是不具有航天指揮權,而此次國防航天局的成立則是為了實現航天指揮權的集中統一,化解多部門如印度航天研究組織、國防情報局、國家技術研究辦公室等部門都對天基資產享有控制權的矛盾,以推動印度軍事航天能力的整合;隨著其太空戰略的發展完善,以及未來軍用航天裝備的爆髮式增長,印度軍事航天組織結構的重構與調整仍將繼續,未來很可能在國防航天局的基礎上進行升格成立航天司令部,甚至效仿美國成立其第四軍種——天軍的可能性也無法排除,最終目的自然是實現軍事航天力量的集中管理和統一指揮運用。
來源:本站綜合/圖片來自互聯網
軍事科學院軍事科學信息研究中心慈元卓 侯勤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國防科技要聞」(ID:CDSTIC)
※美國防部啟動「受信資本市場」項目 保護本國高新技術產業
※美國會研究服務處報告分析 海軍FFG護衛艦項目情況及面臨問題
TAG:國防科技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