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家族靠行醫賣葯發家,在上海擁有近千套房子,今已富到17代
「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已是老生常談,很多人覺得,一個家境貧寒的人,只要自己足夠努力也有擺脫困窘的可能,窮不會窮過三代;對於富豪而言同樣如此,一個家族再富有,子孫後代也不一定能有祖輩的頭腦,家業終究會敗光,不會富過三代。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如今,富二代「敗光」家業的事例已不在少數,比如4年「毀掉」父親辛苦經營多年公司的羅煜竑、10年「敗光」125億家業的李兆會等,不少富豪為了「保住家業」,培養自己的後代絞盡腦汁。
當然,未屈居於父輩光環的富二代也有不少,比如接手碧桂園後成為中國最年輕女首富的楊惠妍、用5億賺到63億的王思聰、「娃哈哈公主」宗馥莉、新希望六和董事長劉暢等,他們憑藉自己的實力闖出了一片天地。
在富三代中,同樣有衝破父輩光環「束縛」的富豪,比如榮氏家族的榮智健、澳門賭王何鴻燊、全球華人十大富豪之一的鄭裕彤的孫子鄭志剛等。不過,相較於富二代而言,富三代中,除了澳門賭王何鴻燊外,多數人的名氣比楊惠妍、王思聰等富二代要低一些。到了富三代的後代,為人熟知的更是少之又少。
很多人稱,這正是應了「富不過三代」這句話,一個家族可以富到三代,已經算是「祖上積德」了,很多孩子在被富養之後就容易好吃懶做,花錢大手大腳,富四代、富五代幾乎不會存在。不過,富過四代的家族雖然較少,但也並非不存在。我國就有一個家族,不但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還富到了17代,它就是蘇州的貝氏家族。
提起貝氏家族,很多人可能沒有什麼印象,但多數人卻都知道「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其實,貝聿銘就是貝氏家族的第15代傳人。
貝聿銘1917年出生於廣東廣州,讀完高中後,他便到美國留學。從哈佛大學畢業後,貝聿銘幾乎將全部心思用在建築之上,他所創作出的很多作品都聞名於世界,比如盧浮宮玻璃金字塔、蘇州博物館、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香港中銀大廈等。
貝聿銘不僅在建築界曾獲得無數獎項,還憑藉超高的建築造詣延續了貝氏家族的「富豪之路。」
其實,貝氏家族最早發家時,是靠行醫賣葯逐漸發展起來的。早在明中葉,貝氏家族就生活在蘇州一帶,清代時,貝氏家族依靠行醫賣葯就成為了蘇州四大家族之一。
20世紀20年代時,貝氏家族的13代傳人貝潤生熱衷於房地產行業,曾以高價將蘇州獅子林買下並修繕,到了40—50年代時,貝潤生已經在上海擁有將近千套房子。
在這樣的家世下,貝聿銘的孩子同樣不會太差,他的兒子和他一樣,在建築領域都有了不小成就,而他的孫女也非常有實力,已經遵循家族的傳統,進入了哈佛讀書。
對於企業家而言,「以產遺子孫,未若以才遺子孫」,貝氏家族依靠行醫賣葯發家,專註於對子孫後代的教育發展,如今已經富到了17代,無疑值得很多富豪學習。
其實,為了使子孫能有所成就費盡心思的企業家也不在少數。比如身家400億之多的許世勛為了培養兒子,分配家產時每月只給兒子200萬生活費;碧桂園的創始人楊國強為了培養楊惠妍,從她十幾歲時就帶她參加公司會議、香港首富李嘉誠也曾用30年的時間培養兒子李澤鉅等。
由此可見,一個家族若想長久發展,不在於留給子孫多少資產,有時候精神上的食糧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