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只有好超市,才敢賣熟牛油果?
矽谷Live /實地探訪/熱點探秘/ 深度探討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去市場或超市買水產海鮮,談不上是一件多麼享受的事情。但這兩年突然爆紅的盒馬鮮生,則顛覆了人們的這種印象。某點評網站上,顧客對其評分總體較高:
評論區也經常看到 「海鮮棒」、「款式豐富」、「質量好」、」「服務熱情」 等字眼。
從以前的露天市場、到後來傳統超市裡的生鮮水產部,賣生鮮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為什麼只有盒馬鮮生做得紅紅火火?
盒馬火爆背後的 「內功」
去年阿里投資人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盒馬 CEO 侯毅透露了盒馬的戰績:截止2018年7月,開業達到 1.5 年以上的七家盒馬成熟門店,單店日均銷售額超過 80 萬元;以平均營業面積 4000 平米計算,單店坪效超過 5 萬元,是同類大賣場 3 倍以上。
也就是說,盒馬比同類賣場更能掙錢。
(盒馬鮮生快速拓張。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
看到盒馬的亮眼表現,不少人也想效仿學盒馬賣生鮮。但效仿者不知道的是,盒馬進什麼貨、怎麼促銷 … 這些只是表面 「招數」 而已。為什麼進這些貨?為什麼今天而不是明天促銷、為什麼促銷這個商品,而不是那款商品?... 這些背後功夫才是 「內功」。
而盒馬背後的 「內功」,矽谷洞察總結為兩點:很了解貨、很了解你(即消費者)。
先說 「很了解貨」。不知大家在逛超市時,有沒有好奇過:為什麼超市裡總是會有很青的香蕉、很硬很生的牛油果?因為對於保質期特別短、不好保存、壞得快的貨品,很多商家為保證貨能在壞掉之前把它們賣出去,在進香蕉、菠蘿、牛油果等熱帶蔬果時,盡量進青色不成熟的,但這樣一來,消費者買到的就不是最好吃的水果。
比如下面這張牛油果色號圖。下次你逛家附近的超市時可以留意一下,看是不是有很多 1~3 號、還不熟的牛油果。
但盒馬為確保消費者買到 「不用等就可以吃」 的最佳口感,只進5號色最好的牛油果、6號色最好的香蕉。對很多超市來說,這樣做非常冒險 —— 如果判斷失誤,沒能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把東西及時賣出去,就會造成損失。
盒馬之所以敢這麼做,就是因為它藉助其背後大量數據訂貨。其背後是阿里系的數據中台,能結合歷史銷量、節日、甚至天氣情況等上千種數據,估算從下一分鐘到未來 30 天的銷售量,進貨不再靠猜。因此像是熱帶水果、游水海鮮這種不好把握時間、不易儲存的東西,在盒馬都能買到相對新鮮的。
此外,它還能知道哪些產品暢銷、但哪些產品雖然很多人拿起來看了看、卻沒有最終購買:如果很多人都拿起某種海鮮看了看但沒買,系統會捕捉到這個可能在傳統商店被忽略的細節進行分析,去看它到底是什麼原因:價格太高?商品有瑕疵?離保質期太近?等等。
新零售:用數據及技術給賣家 「開天眼」
新零售之所以 「新」,正是因為它第一次顛覆了 「人、貨、場」 三者之間的關係,讓賣家做決定時不再靠猜。與之相對的 「傳統零售」,從根本上說,「傳統」 就傳統在此三者的關係上:客戶走進商場、根據商場提供的選擇而被動選購。
以盒馬鮮生為代表的新零售背後,則有一套非常複雜、數據驅動、技術支撐的系統。以盒馬背後的阿里云為例,就綜合運用了大數據、移動互聯、智能物聯網、自動化等技術,讓貨、場更好地根據 「人」 的需求而做出相應調整。
在後台系統支持下,盒馬鮮生在多個環節更智能、更自動化。採購環節的數字化,解決了 「進什麼貨」、「定價多少錢」 的問題 —— 比如上文提到的 「熱帶水果悖論」;而物流倉儲的數字化,解決了 「進貨後把貨存在哪兒?怎麼運輸?」等問題;門店數字化,則在提升消費者購物體驗的同時,還能提升運轉效率、最低化生鮮行業的老大難問題 —— 貨物過期導致的成本升高。
再比如數據驅動。如果想以數據驅動,自然首先要收集數據,這就是為什麼顧客在盒馬結賬時不用付現金,而是用盒馬 APP 直接支付。除了提高效率,盒馬更能通過這種方式收集數據、更好了解消費者偏好,從而更精準服務消費者。
(盒馬鮮生體系) 來源:德勤《便利店的下一站》
說完了 「吃」,我們再說說 「逛」。
全民網購時代,不少百貨公司紛紛感嘆: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僅 2017 年,全國重點城市知名百貨店關停 55 家。在百貨公司的誕生地美國,近幾年來也迎來了關店潮。
這不是具體一兩家百貨公司的問題,而是整個行業的困境。
(美國老牌百貨 Sears 近年大規模關店)
銀泰百貨也不例外。早在 2011 年,百貨行業的同店銷售數據就顯出頹勢,銀泰也沒能倖免。2012年,銀泰同店銷售增長率從前一年的 23.1% 大幅下降至 9.1%,甚至還在 2014 出現負增長。
生死存亡之秋,銀泰決心奮起自救。2017 年,銀泰百貨採取了一系列系統升級,其中包括用阿里雲升級系統能力平台,將中台與阿里中台打通;把自己的物流、支付、電商能力等核心系統成功上雲等措施。
一系列升級下來,消費者能直觀感受到的,是專櫃導航找店、互動大屏選貨,以及付款時的刷臉支付、電子小票這些 「新零售標配」。在銀泰百貨,消費者進哪家店逛、逛了多久、幾時上下樓幾時離場 ... 各個場景都被記錄、分析。這樣,經營者在制定決策時就不用再靠猜,而是通過對顧客產生的各項數據的分析,「用事實說話」,實現人與貨的更精準匹配、提升營業效率,讓消費者 「逛吃逛吃」 得更爽。
(銀泰百貨顧客在 「試妝魔鏡」 上模擬腮紅、眼線、睫毛膏等彩妝效果)
在其背後系統,整個業務部門分為包括物業、運營在內的基礎業務、包括數據、營銷在內的增值業務、包括會員精準營銷、人流分析的創新業務,及其他業務。而包括商品、交易、基礎數據、單據等共享服務中心的不同部分,負責共同支撐業務部門,為後者提供洞見。
結果顯而易見:截至 2018 年 9 月,銀泰百貨一轉之前頹勢,同店銷售額增長18%,為過去十年來最高增幅 —— 這個數字在幾年前還完全無法想像。如今的銀泰百貨,基本已將全部門店業務都架構在了雲上,而銀泰百貨也已經蛻變成了一家 「互聯網化的百貨公司」。
零售業兩大新趨勢,背後有哪些黑科技?
2017 年,亞馬遜以 137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高端連鎖超市 Whole Foods 全食超市。為什麼亞馬遜要收購全食?正如同亞馬遜為滿足自己的研發需求、而打造了 AWS 一樣,它需要一個可以用來研究和測試的生鮮遞送需求、來打磨自己的物流系統,而 Whole Foods 正符合要求。因此亞馬遜高價收購後者,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麼,Whole Foods 全食超市為什麼選擇被亞馬遜收購?
除了本身的財務壓力,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 Whole Foods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健康食品市場逐漸失掉優勢:由於健康食品逐漸主流化導致市場競爭升溫,Whole Foods 在被收購前的前7個季度里,同店銷售額一路下滑。而亞馬遜的物流系統、信息系統、雲服務等黑科技級別的基礎設施,使Whole Foods 有望重新突出重圍。
(消費者可以在亞馬遜上下單 Whole Foods 產品,在後者店面內取貨,打通線上線下)
其實亞馬遜與 Whole Foods 的合作,與阿里與盒馬的搭配,清晰反映出了新零售的兩個發展趨勢:一,購物模式改變;二,更智能高效。而亞馬遜、阿里這種電商巨頭背後的技術支撐,是其吸引商家合作的重要法寶。
以阿里為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商零售平台,阿里巴巴正在改變中國的零售行業 —— 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市場。其中,阿里雲作為阿里巴巴零售創新的技術支持者,是利用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重新定義零售行業的領先技術提供商。在零售業迅速升級轉型的過程中,其扮演著 「黑科技提供者」 的角色。
舉個例子:不少人都被人 「帶過貨」 —— 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別人推薦的好物,自己也想去買。隨著社交網路及 KOL 等 「帶貨達人」 的興起,購物模式正在逐漸被改變,一些新技術也應運而生。
比如,阿里雲的 Image Search 圖像搜索服務,就能讓潛在買家 「所見即所得」:看到一件心儀的東西,就能準確找到該件商品。如果你看到餐廳鄰座桌上放著一支很好看的口紅,但不知道它的品牌、色號,只要對它拍張照,你就能直接用阿里雲的圖搜功能搜出同款。
(東南亞電商巨頭 Lazada 介紹其運用的阿里雲圖像搜索功能。圖自網路)
第二個趨勢,是新零售領域的決策過程將更加智能、高效。自動駕駛領域以 L1~L5 的分級來衡量自動化的程度,其實這種衡量方式同樣可以用來類比衡量零售行業的智能決策。目前在門店運營、庫存控制、物流優化等環節廣泛採用的數字化智能解決方案,大多可以做到 「有條件的自動化」(類似於自動駕駛里的 Level3),即對數據流給出分析結果和建議,但結果必須經過人工確認和調整才會作為下一環節的輸入。
比如我們經常喝的牛奶,別看它價格不貴,其實是一種很 「嬌氣」 的食品,因為它的貯藏與運輸非常麻煩:銷量波動頻繁、容易壞、產線供給複雜、物流網路龐大... 內部成本控制的複雜度非常高。在阿里雲技術支撐下,蒙牛乳業從銷售、 排產、物流等幾個方面進行智能化改造,從而實現成本的顯著降低和效率提升。
以蒙牛為例,基於阿里雲 MaxCompute 大數據平台(原ODPS),蒙牛在自有 CRM 等系統之上集成品牌線上實際銷售、線下直營經銷商實際銷售等數據,結合背景環境因子進行銷量建模,把「根據訂單歷史,進行人工預測」,變成了 「基於實際銷量的智能預測」,提升預測準確度。
除 MaxCompute 外,阿里雲還有 Quick BI、DataV數據可視化、Elasticsearch、Elastic Computer Service(ECS)等一系列技術與產品,為商家提供快速、完全託管的數據倉庫解決方案,讓商家可以高效、經濟地分析處理海量數據,從數據中獲得洞見。
矽谷洞察從阿里雲研究中心了解到,中國泛零售行業的數字智能化變革,將更明顯地下沉至消費品品牌和零售產業鏈內部,即」場的後端」。在 AI、IOT、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驅動下,重構消費者關係和運營決策流,以更細的顆粒度推動從消費者到零售商、品牌商的全鏈路業務和體驗優化。
成功的企業級的智能變革成果,可以藉助互聯網範式進行最佳實踐的輸出,令「企業級變革」可以在開放平台技術支撐下迅速輻射為「產業級變革」,促使整個產業的效能提升。在商業基礎和技術能力上具備先發優勢的品牌或零售企業,將有機會構建在商業生態基礎上的、由健壯的智能商業中台形式賦能的 「數字化能力生態」,在細分領域內,成為該領域新一代智能零售網路的核心。
「逛吃逛吃」 聽起來很輕鬆,但其背後遠沒看上去那麼簡單。當然,零售業絕不是夕陽產業,掙錢還是虧錢,取決於商家們的 「打開方式」 對不對。目前看來比較明顯的趨勢是,不論是傳統零售商還是電商,用雲服務等高科技武裝自己,恐怕將成為不少線上線下商家的共同選擇。
馬雲在不同場合下經常提及的那句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阿里雲還真的拿出了實際行動 —— 為了給中小企業提供性能高價格好的雲服務產品,矽谷洞察為有這方面業務需求的讀者要來了以下獨家優惠:
※一文說透 Jarvis+去中心化社群經濟
※特斯拉入華,充電介面怎麼辦?| 矽谷洞察
TAG:矽谷密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