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對人蔘的記載,有點小神秘

古人對人蔘的記載,有點小神秘

人蔘,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稱作黃參、神草、地精、百草之王等。

根據甲骨文記載,三千五百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古人就有關於人蔘的記載,並發明了象形文字「參」。

東漢永寧二年(公元121年),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一書中記載:「人蔘,藥草,出上黨(今屬晉中東南)。」

這是關於人蔘產地的最早記錄。

《神農本草經》記載:人蔘「味甘微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一名人銜,一名鬼蓋。生山谷。」

由此可知,人蔘還有「人銜」、「鬼蓋」等別稱。

人工最早栽培人蔘的記錄,在東晉時期。

《晉書》記載:「初,勒家園中生人蔘,葩茂甚盛。」

十六國時期,後趙高祖石勒家的園中,培育了人蔘,長勢喜人。

野生的人蔘十分難得,南北朝時期,野生人蔘仍屬於罕見植物。

《梁書》記載:南梁文學家阮孝緒的母親王氏得了病,醫生說需要人蔘配藥。

當時民間相傳鐘山有人蔘,阮孝緒就「躬歷幽險」,來到山中尋找,找了很長時間也沒找到。

有一天,阮孝緒忽然發現「一鹿前行」,於是就跟著鹿,後來果然發現了人蔘,回家後給母親服用,病很快就好了。

正因為野生人蔘稀有,古人對人蔘的記載極為神秘。

《異苑》記載:「人蔘,一名土精,生上黨者佳。人形皆具,能作兒啼。昔有人掘之,始下數鏵[huá] ,便聞土中有呻聲。尋音而取,果得一頭,長二尺許,四體畢備,而發有損缺處。將是掘傷,所以呻也。」

人蔘又名「土精」,產地在上黨的屬於上品,這種植物不僅長得像人,還能像小孩一樣啼哭。

從前,有個人用犁鏵挖人蔘,聽到地里有呻吟之聲,循著聲音,挖出來一看,原來是犁鏵弄傷了人蔘。

隨著帝王貴族對人蔘需求量加大,「上黨真人蔘」成了御用之物。

野生人蔘就越來越少了,負責採挖的百姓非常艱辛——「以為患」。

《本草綱目》記載:「民以人蔘為地方害,不復採取。」

上黨人蔘在明朝時期就已經絕跡,當時多食用「遼參」。

人蔘根據產地不同,分為上黨的「紫團參」、東北的「遼東參」、朝鮮半島的「高麗參」、「新羅參」等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周讀書 的精彩文章:

迄今發現,孔子唯一存世真跡,乾隆佐證
宋朝,一位不著調父親的糗事2則

TAG:漢周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