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統治時期,朝廷徵收白銀,給百姓造成了多大的災難?
在很多影視劇中,人們通常使用白銀作為貨幣使用,例如動輒就是百八十兩銀子的場景。認真的說,這樣的情況在民間幾乎不會發生。首先,白銀不屬於通用貨幣,很多店家根本不敢收白銀。第二,普通百姓根本不可能擁有白銀。但是在我國明清時期,朝廷徵收賦稅採用了白銀為主的標準。認真的說,這一徵收標準給百姓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今天,我們就聊聊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徵收白銀賦稅制度。
我國疆域面積遼闊,資源非常豐富,但銀礦石的儲量卻並不豐富。我國主要的銀礦基本上都集中在西北地區和內蒙古地區,例如甘肅等地。在古代歷史上,這些地區要麼在游牧政權的控制下,要麼屬於雙方反覆拉鋸的地區。再加上當時的探測技術簡陋,很多銀礦都沒有被發現。從春秋戰國時期,我國便開始推行黃金和銅錢共同使用的貨幣制度。
例如商鞅變法期間,為了樹立朝廷的威嚴,商鞅以50金為籌碼,鼓勵群眾將木樁搬移到北門。由於各地區的銅錢樣式、重量混亂,在漢武帝在位時期,朝廷開始了著名的貨幣改革,五銖錢開始使用。五銖錢使用了很長時間,從西漢武帝時期開始,一直使用到了南北朝時期。但由於政局混亂,出現了軍閥混戰的複雜情況。在民間,私自鑄錢的情況比比皆是,這些銅錢的質量和分量都嚴重不足,造成了魚龍混雜的情況。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銅錢的質量越來越差,出現了「入水不沉,隨手破碎」的尷尬情況。鑒於混亂的貨幣秩序,曹魏政權下達政令:「使百姓以谷帛為幣。」換而言之,從這個時候開始,糧食和布匹能夠與其他商品進行等價交換。糧食和布匹具備了錢的職能,這也反應了民生艱難的現實情況,糧食和布匹成為了純剛需的代表。隋朝統一全國以後,結束了分裂長達40年的混亂局面。
隋朝重新開始使用銅錢,而且銅錢的樣式開始進行改變。但請注意,在隋唐時期,雖然已經重新建立了以銅錢為主的貨幣體系,但布匹、糧食仍在繼續使用。關於布匹、糧食能夠兌換多少銅錢,唐朝甚至下達過相關的文書。開元22年,唐玄宗李隆基下達了命令:「自今以後,所在庄宅口馬交易,並先用絹布、綾、羅、絲緯等,其餘市價至一千以上,亦令錢物兼用,違者科罪。」
由於黃金的數量太少,如果使用銅錢又非常不方便,糧食和布匹的實際購買力甚至超過了銅錢。在宋朝建立的初期,鑒於北方遼國的威脅,宋太祖趙匡胤說過這樣的話:「以二十匹絹購一契丹人首。其精兵不過十萬人止費二百萬絹,則敵盡。」由此可見,在宋朝的初期,絹布的實際價值遠高於銅錢。
眾所周知,紙幣出現於北宋時期,紙幣出現的原因就是因為白銀、黃金太少,而銅錢太重、購買力低下。宋朝與遼國、西夏、金國達成合議的時候,對方只要布匹、茶葉和白銀,不要銅錢,也是因為銅錢購買力太低。在元朝統治時期及明朝統治的前期,都沿用了這樣的模式。明朝統治的前期,朝廷向百姓徵收賦稅仍舊以糧食為主,因此才出現了「淋尖踢斛」的絕技。但是從明朝隆慶皇帝開始,明朝開始改變原有的賦稅徵收辦法,開始徵收白銀,而不是糧食或者銅錢,這是怎麼回事呢?
在明朝正德、嘉靖時期,明朝飽受倭寇的侵擾,海路不通,明朝無法與西方各國進行海洋貿易。經過戚繼光、俞大猷等名將們的努力,最終掃清了倭寇問題,明朝開始了對外貿易。與此同時,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方國家,已經確定了對南美洲的殖民統治。南美洲地區盛產白銀,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大量的白銀開始進入明朝。隨著白銀儲量逐步充盈,明朝高層認為以白銀為主的賦稅徵收標準已經勢在必行。
但明朝高級官員們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白銀的持有人。雖然大量的白銀流入明朝市場,但基本上都控制在那些貴族、地方豪強、大商人和官員們的手裡,普通百姓們幾乎沒有白銀。明朝開始改為徵收白銀的賦稅標準以後,每逢賦稅徵收的時候,百姓們就不得不用糧食和銅錢交換白銀,自然是低價出高價入的模式。長此以往,大量白銀的持有人自然是缽滿盆滿,吃虧的永遠是普通百姓。
明朝末期,顧炎武曾經在陝西地區遊歷。那年,關中平原獲得了大豐收,但農民們仍然不得不「民且相率賣其妻子。」隨著糧食的豐收,朝廷的賦稅徵收標準也隨之提高,百姓們需要繳納更多的白銀,實際上損失的更大。很多百姓不堪重負,開始了撂荒逃亡。明朝末期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不合適的賦稅徵收模式占很大的原因。清朝入關以後,沿用了明朝的賦稅徵收模式。
兩江地區的官員,在給康熙皇帝的奏摺中說:「四海之內,日益困窮。銀日益少,不充世用。」從側面反映了徵收白銀的政策,給普通百姓造成了巨大的負擔。尤其是乾隆皇帝上台之後,由於吏治日益腐敗,白銀不足的情況更加明顯。由於白銀的購買力堅挺,很多貴族、官員們大量囤積白銀,造成了本來就供不應求的白銀市場更加緊俏,銀貴銅賤的局面進一步惡化。
從表面來看,清朝的財政沒有損失,但百姓們實際上付出了更高的代價。進入清朝統治的後期,鴉片開始大量流入清朝,造成了大量的白銀外流。湖廣總督林則徐呈給道光皇帝的奏摺中,表達了自己焦急、恐慌的心情:「鴉煙流毒,為三千年未有之禍。猶若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興思及此,能無股慄。」
當時,清朝總計外流了高達幾千萬兩白銀。白銀的大量外流造成了金融秩序的癱瘓和崩潰,白銀的價格增長了好幾倍,但朝廷繼續以白銀為賦稅徵收標準。百姓們為了繳納賦稅,不得不拿出自己的絕大部分財產。老舍先生的作品《茶館》中講到:「百姓窮,沒吃沒穿,逼著賣兒女。」因此,在咸豐、同治在位時候,前後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等一連串的農民起義。雖然起義的原因不同,但都受到了各地百姓的支持,因為實在是「民力以盡,無以為繼。」
※香港警察隊伍的藍帽子部隊,訓練有素,到底是什麼隊伍?
※香港的警察隊伍,擁有3萬多人,為何缺乏專業防暴部隊?
TAG:轉瞬繁華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