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最深情的成化皇帝,這隻碗最能表達他的情意

最深情的成化皇帝,這隻碗最能表達他的情意

明成化 御窯青花庭院嬰戲圖碗

成窯遺珍 幽蘭青韻

——御窯青花庭院嬰戲圖碗賞析

成化皇帝

在中國的歷史上,封建帝王擁有後宮佳麗三千人,已經不足為奇。然而作為後宮的女人,能夠在眾多美人佳麗中,出類拔萃已經是有本事的。更不用說能夠做到「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究竟是什麼樣的人能夠做到呢?在明朝英宗、憲宗時期,就有一個女人做到了,她獨享皇帝專寵二十年。然而她沒有驚世的容顏,也沒有顯赫的娘家背景,她卻做到了。這個女人就是萬貴妃。

成化皇帝十八歲登基,一直對未有繼位人而耿耿於懷。他的寵嬪萬貴妃比他年長十八歲。萬貴妃所生的孩子夭折後,她亦不允許其它妃嬪誕下子嗣,以免自己失勢。妃嬪中紀氏隱藏懷孕的消息,順利誕下兒子,並將他收藏撫養至五歲,避過了萬貴妃的加害,後來皇子繼位為弘治皇帝。成化皇帝後期深恐後繼無人,尤其偏愛寓意兒孫滿堂的吉祥紋飾。

明成化一朝是我國瓷器燒造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此時的瓷器造型玲瓏秀奇,胎質細潤晶瑩,彩料精選純正,色調柔和寧靜,繪畫淡雅幽婉,以其輕盈秀雅的風格獨步一時。追求賞心悅目,特別講究線條美,使後人對成化一朝瓷器有著極高的評價。收藏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說法,這是後人對成化瓷器的極高評價。

成化御窯廠燒瓷登峰造極,巧絕天工。瓷器特徵循序漸成,由明代珠山御窯廠出土物可見其三個不同時期之微妙演變:第一階段,風格仍承襲宣德;第二階段,展現新態,轉變過度;第三階段—成熟期—1481至1487年,瓷器製作用料及繪製風格更加成熟。成窯瓷器,潔白色地明凈平和,釉面質感細膩如脂,觸覺美感無可比擬,當屬至上唯一之景德鎮精品。相較宣窯釉面之透亮微青,成窯白釉施釉肥厚,顯得安靜溫潤,幔罩青花,雅緻細膩,呈現一種朦朧感。成化青花器可能是景德鎮制瓷史上最為臻美的青花器。成窯繪飾簡約秀雅,不矯造作,所用青料,由國產平等青與進口料完美配比,細練精純,成色均勻如一,效果細膩柔和,大異於宣德青花之濃重青翠,厚堆鐵斑,實屬一絕。

(此圖請橫屏觀看)

成瓷繪飾,少了數分先朝慣見之工整拘謹,卻添了數分前所未見之幽雅婉柔。劉新園與蔡和璧均認同此論點,參閱二人就成化瓷發表之兩篇重要文章(劉新園,〈景德鎮出土明成化官窯遺迹與遺物之研究〉,刊於展覽圖錄《成窯遺珍:景德鎮珠山出土成化官窯瓷器》,徐氏藝術館,香港,1993年,頁18-87,以及蔡和璧,《傳世品成化瓷》,台北,2003年)。二人雖沒有就燒造新品的確切時間及原因達到共識,但大致認為,成化朝出現之新風,主要由萬貴妃(1430-1487年)主導。萬貴妃,較成化帝年長十七,對其影響甚深。此時期所制瓷器質量要求極高,御窯廠耗費龐大,朝廷負擔沉重,1482年,有重臣上書勸說憲宗停止派遣太監至饒州景德鎮監工,後再有朝臣上書勸止燒造瓷器,終止於1486年。所以成化瓷質較前朝大大提升,繪製如此率真紋飾,誠甚難得。

此碗敞口,深腹,弧壁,外壁用淺淡青花繪通景庭園嬰戲圖。圖中二十名童子分四組:第一組的五童子圍立於一蓮紋魚缸旁,身旁湖石兀立,翠竹挺拔,二童探手入池,一童子探頭觀看,另二童手指不遠處的友伴;第二組有小童,一人正在騎木馬,旁有三名身穿肚兜的小兒,一童手執一片碩大的荷葉,頭上的柳條迎風飄拂;第三組有四名小童,站立者正向三名席地而坐的同伴絮絮耳語;第四組的六名童子在雕欄前嬉戲,一人正將水灑在佛家用器之上,欄外為荷塘景緻,遠接蒼山浮雲。口沿外繪翻捲起伏的青花雲紋,外勾一道白邊,雲的輪廓線或如卷枝,或像如意。口沿內外、徑部及圈足各繪弦紋二道,足牆飾以回紋。

本品臻美精工,官窯無疑,雖無署年款,但時代特徵明顯,當屬成化早期的御窯佳作。成化四年,官窯恢復燒造,距離宣德一朝已逾三十多年,中間經歷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官窯活動少,所見器物皆無年號款。基於前面三十多年的空白,再度確立寫款習慣,並使之成為制度,必定是一個逐步的過程,所以據學者研究,在成窯早期器皿里,不寫款者不在少數。從成窯早期燒造活動亦為景德鎮御窯廠考古發現所印證,在2014年景德鎮龍珠閣北麓天順到成化土層出土與本拍品題材一樣的嬰戲碗,比較兩者工藝、彩料之特徵,皆高度吻合,應為同一批器皿。上海博物館將其嬰戲碗定為十五世紀中葉的作品,而兩岸故宮和大英博物館、英國阿爾伯特則將其藏品明確定為成化器物。大維德基金會藏一幀雍正六年繪製的《古玩圖》即雍正時期的清宮御藏圖錄,圖中展示的便是一套十件二十童子嬰戲圖碗。由此可見,這類嬰戲碗的精確斷代問題雖有待求證,但該碗器型及青花發色具有典型的明中期風格已無疑議,若再結合中國古代戲嬰題材在青花瓷器上的應用流變,以及明代中葉帝王的個人喜好及歷史背景,則可發現此類戲嬰題材被學界鑒定為成化官窯確是有理有據。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宋蘇漢臣 《秋庭戲嬰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 計盛 《貨郎圖》

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明 夏葵 《嬰戲圖》

古代嬰戲紋飾源自於道教、佛教信仰影響,至唐代嬰戲圖已脫離宗教藝術的範疇,成為日常裝飾藝術流行的主題,寓意兒孫滿堂、家族綿延,如童子持蓮花或蓮葉是唐代長沙窯陶器的常見繪飾。宋代繪畫成就極高,北宋末畫師蘇漢臣擅繪佛像、人物,其中尤以童嬰題材最獲讚賞。受宋畫影響,宋金時期陶瓷上的嬰戲題材愈見流行,其內容也越見豐富多樣,宋代磁州、青白瓷上都有繪畫或刻花嬰戲圖的紋飾。嬰戲圖的創作至明清兩代到達鼎峰,正所謂「盛世滋生人口」,影戲圖案也從簡單的一、兩個幼童到百多個,人物皆神態活潑,場面熱鬧。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品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品底部

上海博物館藏品

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藏品

大英博物館藏品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香港佳士得2013年秋季拍賣會拍品

香港蘇富比2012年玫茵堂專場第三回

而青花嬰戲圖紋飾,最早見於永樂器,如《天民樓藏瓷》所載一例,香港藝術館,香港,1987年,編號15。嬰戲圖紋樣也可見於宣德年款瓷,參考《明代宣德官窯菁華特展圖錄》,故宮博物院,台北,1998年,編號152。台北國立故博院有二十二件近似的十六童子無款嬰戲圖碗,繪二十名童子的庭園嬰戲圖碗則有九例。近似的十六童子嬰戲圖碗亦見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及天津市藝術博物館,但其勾雲紋遠比本藏品為窄。大英博物館亦有一碗,著錄於霍淑吉,《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倫敦,2001年,編號6:2,斷代成化。其他斷代成化之碗,還可參考1940年在倫敦蘇富比拍出之例,曾先後入喬治.尤莫弗普勒斯(George Eumorfopoulos)、艾弗瑞.克拉克夫人(Mrs Alfred Clark)、弗雷德里克.奈特(Frederick Knight)及趙從衍雅藏,三度售於香港蘇富比,分別為1982年、1985年及1987年5月19日,編號240。香港佳士得2013年11月27日且拍出一例,編號3113,該碗曾先後入 A.D. Brankston、H.R.N. Norton 及瑞蒙德.里埃斯科(Raymond F.A. Riesco)雅蓄。1953 年購自倫敦H.R.N. Norton。曾展出於倫敦東方陶瓷學會1953- 54 年舉辦《Lo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14th to 19th Centuries》展覽,圖錄編號118。著錄於1987年克羅伊登博物館出版《Riesco Collection of Chinese Ceramics Handlist》,編號93。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舊藏青花碗,也可資比對,該器後傳予其幼子 Allan Hoover 及其夫人,再為玫茵堂所藏,收錄於康蕊君,《玫茵堂藏中國陶瓷》,卷4,倫敦,2010年,圖版1671,2012年10月9日於香港蘇富比拍出,編號46。

本碗繪嬰戲圖,繪有髫齡童子二十人,嬉遊戲謔於荷塘畫欄之畔,人物高低錯落,構圖優美,近觀細諦,則各有姿態,趣味盎然。童子不同的活動別具寓意。一人持蓮蓋於另一人頭上,作冠蓋狀,寓意高官進爵。蓮諧音「連」,持蓮童子一般象徵連生貴子。蓮又稱荷,荷者「和」也,有子孫和合之意。另四童子圍觀魚缸,一人捉著魚,其他人探手入缸摸魚,魚諧音「余」,乃《易經?坤卦》「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之意;另可作「玉」音,童子忙捉的應是金魚,諧音「金玉」,象徵富貴有餘。再看另一組童子,一人持筆,一人持桂枝,寓意科場得意。毫筆比喻文人風雅,官運亨通;桂枝則代表蟾宮折桂,象徵文星照命,科舉及第。再一人手持塵笏,塵笏象徵拂除世俗雜質及煩惱,寓意人生純潔無憂。另有童子戲騎竹馬,應具多層寓意,騎馬比喻馬上,童子騎馬即馬上添丁。馬又蘊含平安之意,竹子更比喻謙遜、忠誠、正直。再有童子玩戲蟈蟈,蟈蟈古稱「螽斯」,為《詩經?周南》名篇,文中有「宜爾子孫,繩繩兮」之句,寄意子孫興旺,世代昌盛。整體而言,該碗所繪嬰戲圖反映了古往今來帝王祈求人壽年豐、多子多福、望子成龍的美好願望。

倫敦 大英博物館藏 雍正六年繪古玩圖手卷

成窯青花一改永宣以來雄健豪放之風格,其嫻雅秀麗,質臻至美。無論嘉萬二帝,還是雍乾父子皆為之醉心痴迷。劉子芬《竹園陶說》評曰:「成窯畫筆古今獨步,蓋丹青妙手寄其心力於瓷片之上,故能筆細如髮,用青如用墨,點染描畫,各臻其妙也。」當今無論博物館及私人收藏,或以收藏成窯為傲,或夢寐求之。據朱湯生錄,成化珍瓷完整之器,無論紋飾風格,全球仍屬私人收藏者僅二十餘件,見《The Emperor"s Broken China:Reconstructing Chenghua Porcelain》,蘇富比,1995年,頁116-29)。此類嬰戲紋碗繪二十子,屬於私藏者寥寥無幾,在國內拍賣會場上也是首次出現。從紫禁城中的皇家日用,到大英貴族的堂上秘珍,歷經五百多年風雨滄桑,如今以完璧之身,重回故土,實在彌足珍貴,值得引起重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山古玩 的精彩文章:

這幾條魚竟然價值兩億!沒錯,這是第一件過兩億的青花瓷器
長安畫派何海霞:山水畫構圖有哪些講究?

TAG:半山古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