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校園欺凌不能讓孩子獨自承受;預防、識別、保護、撫慰……

校園欺凌不能讓孩子獨自承受;預防、識別、保護、撫慰……

校園欺凌不能讓孩子獨自承受;預防、識別、保護、撫慰……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校園欺凌曾一度成為社會熱點問題。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前11個月,全國檢察機關共受理提請批准逮捕的校園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881人;2017年前11個月,全國檢察機關共批准逮捕的校園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2486件3788人,提起公訴3494件5468人。

之所以說它熱點,不單單是數量上的嚴峻形勢,還在於校園欺凌對受害者造成傷害的嚴重程度,有的貽害終身,受害者一生都生活在傷痛的陰影中。

如何辨識

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不能讓孩子獨自承受;預防、識別、保護、撫慰……

1978年,挪威學者Olweus提出「欺凌」定義:受害者(個人或者團體)長期而重複地暴露在欺凌者(人或者團體)所施予的傷害行為當中。其中欺凌者和受害者之間權利是不平等的,傷害行為是蓄意的。而校園欺凌通常指同學間的欺凌行為,多發生在中小學。

針對定義,我們可以這樣識別欺凌:

一是權利或態勢上的不平等,如年齡大小、個子高矮等。之所以說欺凌不是玩鬧,就是因為它不是勢均力敵的對抗。

二是「蓄意的傷害」。或者傷害本身不是目的,欺凌者更喜歡看到受害者的困窘不安乃至於害怕,並從中得到快感。

三是仍然有進一步或持續的危險。欺凌者跟受害者都知道,這件事還會再發生,不會只是單一事件。

四是營造一種恐怖的氣氛。這種氣氛,不單是上述危險帶來的,更有態勢上的進攻——哪怕在受害者尋求了幫助以後,也無法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

正是這樣相對隱蔽的特點,致使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認定、求證都很困難,也導致了校園欺凌常常很隱蔽。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校園安全專業委員會於2017年5月20日發布《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指出,語言欺凌是校園欺凌的主要形式。按照校園欺凌的方式進行分類,語言欺凌行為發生率明顯高於關係、身體以及網路欺凌行為,佔23.3%;按照地域區分,校園欺凌行為呈現出以「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部地區>東北地區」的地理空間分布形態,中部地區最高,佔46.23%。

為什麼會發生欺凌

校園欺凌不能讓孩子獨自承受;預防、識別、保護、撫慰……

青春期的孩子身心發育不健全,情緒不穩定,自控能力差,容易發生攻擊行為;而另一些孩子的身體瘦弱、膽小、內向、不自信,又促成他們容易成為受害者。這是欺凌行為產生的內因。

另一方面,家庭、社會等環境使得青少年對攻擊行為的認知出現了偏差。不良媒介中出現的做事不講程序規則、暴力情節的渲染、網路遊戲里大量的打鬥殺人情境等,讓有些孩子認為暴力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是能夠解決問題的,甚至有些孩子想當然地把暴力當作一個「引起關注」或是「樹立威風」的方式……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調查表明,許多施暴的孩子有著相似的家庭背景:或是家境優越,認為不管出了什麼事,家長都可以擺平;或是家境惡劣,自己也有過被父母暴力對待的經歷。

面對校園欺凌,

我們能做些什麼?

校園欺凌不能讓孩子獨自承受;預防、識別、保護、撫慰……

1.學生可這樣做

預防:對體弱、瘦小的學生,可自行鍛煉身體,嘗試學習功夫,武術、跆拳道、空手道等,它們能讓孩子在突髮狀況下保護自己。對人際關係不夠好的學生,可以把重點放在加強人際交往上,有自己相對固定的朋友圈子,在態勢上能避免不均衡,從而消除欺凌的發生。

欺凌發生時:若獨自面對,要儘快走開;如果對方突然出手或追逐,立刻向最近的人群奔去;如果實在不能避開,氣勢上不能軟弱,目光要堅定,保持沉著冷靜,挺直腰桿,傳遞出「我也不好惹」的信息並尋求朋友的幫助。

欺凌發生後:要識別欺凌行為,明確自身的感受,及時向老師、學校或權威部門反映,緊盯處理意見。回家後向父母或親近的成人傾訴,說明自己受到的傷害程度,以期進一步處理。同時要關注自己的情緒,包括害怕、恐懼、焦慮等,嚴重的可能會有急性應激反應,多數情況下,僅僅依靠自己並不能及時調整過來,因而不但要取得父母的安慰,更要及時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幫助。

校園欺凌不能讓孩子獨自承受;預防、識別、保護、撫慰……

2.教師可這樣做

預防:重視預防,日常教學應教育孩子們校園欺凌的危害,或者帶孩子們去參觀少教所,觀看校園暴力事件的案例視頻等,警示可能成為施暴者的學生,使可能成為受害者的學生學會保護自己。多了解班級情況,鼓勵學生們團結,增加班級的凝聚力,提高孩子們的集體榮譽感,既能化解本班內部的欺凌發生,也可以在遇到外部欺凌的時候,形成強有力的保護。在學生群體中建立監督、預警機制,防患於未然。

欺凌發生時:勇敢站出來,堅決抵制恃強凌弱的發生,保護弱者,批評欺凌者;必要的時候,帶領學生尋求學校管理者幫助,震懾欺凌者。注重受害者的情緒安撫工作,引導雙方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調整欺凌者的認知,是對雙方的負責。

校園欺凌不能讓孩子獨自承受;預防、識別、保護、撫慰……

3.家長可這樣做

預防:教會孩子自尊自愛和自我保護,避免在家中打壓孩子的自尊或要求孩子一味順從。嘗試鍛煉孩子堅毅的性格,即便遇到欺凌現象,也有勇氣說不。提高孩子的共情能力,多帶孩子參加一些親友間的社交活動,提供機會讓孩子參與同伴社交。針對那些孤僻、不合群、人際交往能力差的孩子,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和同伴建立善意、支持性人際關係的能力,幫助孩子學習識別和建立有益的人際關係,必要時及時的干預和治療。教育孩子學會識別欺凌行為,明白與同學間矛盾的區別,孩子是第一行為人,他們的認定才更有意義。

欺凌發生後:家長要善於發現苗頭,幫助孩子識別欺凌行為。對孩子描述的情況要相信,並及時安撫孩子的情緒,教育孩子對欺凌者和其他同學區別對待,讓孩子對同伴關係抱有合理的預期和期望,防止恐懼情緒擴大化。積極採取行動,主動聯繫老師,堅決要求老師和學校有所作為,教育、懲戒欺凌者,必要時訴諸法律程序,維護孩子的利益,也為孩子做好積極對抗欺凌的榜樣。如果家長的安慰不能及時化解孩子的焦慮和恐懼情緒,要及時尋求專業心理干預,將傷害降到最低。

校園欺凌不能讓孩子獨自承受;預防、識別、保護、撫慰……

校園欺凌不能讓孩子獨自承受;預防、識別、保護、撫慰……

文字/宋元東

排版/ZR

校對/余運西

校園欺凌不能讓孩子獨自承受;預防、識別、保護、撫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健康雜誌 的精彩文章:

印度百餘名兒童因吃荔枝死亡!注意:三種吃法有危險
這些藥物一定要飯前服用,可千萬別再吃錯了

TAG:大眾健康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