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版的學霸爸爸輔導美國版的「雞兔同籠」……太虐了!
前幾天朋友請我幫他女兒分析一下數學試卷,朋友說他女兒之前數學都是滿分,但是不曉得這學期怎麼搞的,期末只考了94,可把我朋友急的,男性程序員本來頭髮就不多,這麼一急,這原本稀少的頭髮又少了幾根…
我看了試卷後就發現問題所在了,孩子計算沒問題,失分就在應用題中,一道題目理解岔了,結果這道題的6分都被扣得光光!
其實我輔導憨憨數學的時候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你別看一道應用題孩子能懂,但是稍微變化一點花樣,娃就很容易懵圈了!
就像之前兒子的美國教材里有「雞兔同籠」問題,為了給娃講清楚這種題目就沒少「受罪」。
比如說傳統的雞兔同籠問題:「一共有10隻動物(兔子和雞),22條腿,問雞有多少只?兔子有多少只?」
一開始兒子不理解,於是我畫了圖,給兒子循循善誘,「如果每隻動物都抬起兩條腿,那麼剩下的不就都是兔子的腿嗎,這樣是不是能算出兔子數量了呢?」
兒子點頭,連連稱是,而我也心滿意足!
不過消停了沒多久,兒子又開始求救了,我去一瞅,呃,又是一道雞兔同籠類型的題目,只不過換了場景,這回是:「一共10輛車(摩托車和汽車),30個輪子,問有幾輛摩托車?幾輛汽車?」
憨憨很無助地看著我,「這怎麼做啊?汽車又沒法抬腿呀…」
我一時語塞,「那…那…那...那你可以假設每輛車被釘子扎破兩個輪胎啊,剩下有氣的輪胎的就是汽車喲!」
兒子又是點點頭!不過這回我學了乖,我不僅僅只是給他講這道題目解法,而是用假設法幫他好好捋了捋解這一類型題目的思路,免得下次題目一旦換個說法娃又要卡殼!
這次「雞兔同籠」事件給我狠狠提了個醒,輔導孩子數學,千萬別為孩子做對一道題目而高興,娃是否熟練掌握這一類型題目的解法,講真,還真不一定!
1
同一個場景,文字卻能大不同
應用題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很多題目文字表述截然不同,但是列出來的數學表達式卻是一模一樣!
比如我考娃這道題目:「我有3個蘋果,媽媽又給我4個蘋果,我現在有幾個蘋果?」
兒子很容易畫出下面的建模,從而得到「3 4」的答案。
接著我又考娃:「我有3個蘋果,媽媽比我多4個蘋果,媽媽有幾個蘋果?」
兒子又畫出同樣的建模圖,給出了同樣「3 4」的答案。
你看這兩道題目,雖然都是以蘋果為主題,雖然都是我和媽媽為主人公,雖然建模圖形和答案一模一樣,但是題型卻完全不同!前者是一個「增加問題」,就是說增加了xx個蘋果;後者是一個「比較問題」,就是說誰比誰多xx個蘋果。場景儘管相同,但是文字的細微變化就決定了對文字的解析完全不同!
所以孩子需要理解常用文字的表述方式,針對不同的文字採用相應的解題方法!
2
同一個結果,場景卻能大不同
再舉個例子,還是我輔導孩子的題目:
「現在是下午3點,4小時後是幾點?」
「蘋果是3塊錢,梨子比蘋果貴4塊錢,梨子是多少錢?」
「水瓶里有3升水,我又倒入4升水,水瓶里有多少水?」
「公交車在第一個車站上了3個人,在第二個車站又上了4個人,現在車上有多少人?」
……
所有的這些都可以用同樣的建模方法來表示,也能得到同樣的「3 4」的數學結果。
但是你看這些題目,場景都完全不同,有的是時間問題,有的是金錢問題,有的是體積問題,有的是數量問題。所以孩子得了解每個場景的含義,並且知道對應場景有怎樣的解題關鍵字,比如對於金錢問題,那麼「比…貴」、「賺」這些關鍵詞決定了建模的方法;而對於時間問題,「x小時前」、「x分鐘後」這些關鍵詞也決定了解題的思路。
所以孩子需要熟悉各種常用場景,理解每個場景的關鍵字,這樣他們就能針對不同的關鍵字和場景找出相應的解題方法!
但其實不管給孩子用什麼書,做什麼題目,你都得牢記一點:
數學做題不在多,而在精,舉一反三的能力最重要!
比如孩子接觸加法的「比較問題」,那麼TA得知道,「比…多」、「比…貴」、「比…長」、「比…高」的問題該怎麼解,這是舉一反三!
再比如孩子了解了金錢的場景,那麼TA就得知道,「比…貴」和「比…便宜」有什麼區別,「賺」和「虧」又有什麼不同,這也是舉一反三!
只有當孩子學會舉一反三了,那麼他們壓根不需要做多少題目,學數學一樣能很輕鬆!
憨爸在美國
矽谷工程師爸爸,分享美式教育理念和資源,專註於英語、數學、科學啟蒙,一定讓你腦洞大開喲!
公號ID:hanhanusa
微博:@憨爸在美國
※我以為城市父母夠焦慮,去了偏遠山區才發現,那裡父母要操心千萬倍
※開搶:下棋是孩子最好的思維訓練,我們需要的僅僅是一套教材
TAG:憨爸在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