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詹福瑞:魏晉風度

詹福瑞:魏晉風度

魏晉風度,最早提出來是魯迅先生。1927年夏天,確切的時間是1927年7月23和26日,魯迅在廣州夏期學術演講會上做了兩次演講,演講的題目是《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這篇演講的文章後來收入1928年北新書局出版的《而已集》。然而在演講中,魯迅對什麼是魏晉風度,並沒有進行解釋,不像我們現在講課這樣,先把概念解釋一下。但是他通過講述魏晉士人的具體生活,對魏晉風度做了十分深入的闡釋。

魯迅談到了三個方面:一、魏晉文章及其特點。概括下來就是八個字:清峻、通脫、華麗、壯大。二、以「正始名士」何晏為祖師的服藥的風氣。三、還談到了以「竹林名士」為代表的飲酒之風。魯迅講魏晉風度,實際上主要是集中於魏晉之交的這一批文人和這一文壇。我們現在講魏晉風度已經開始把時間往後延展,擴得更寬一點,更大一點,甚至包括了東晉。從時間上來說,指的是三國時的魏(公元220-265年)至兩晉年代(公元265-420年)。具體說主要包括了幾個時期的名士,正始名士:何晏(195?-240)、王弼(226-249)、夏侯玄(209-254);竹林名士:阮籍(210-263)、嵇康(223-262)、劉伶(不詳)、山濤(205-283)、向秀(不詳)、王戎(234-305)、阮咸(不詳);中朝(晉惠帝元康-永嘉)名士:郭象(252?-312)、王衍(256-311)、胡毋輔之(263-311)、王澄(269-312):江左名士:王導(276-339)、謝安(320-385)、王羲之(303-379)等。

什麼是風度呢?風度首先講的是人的舉止儀態。《後漢書·竇融傳》:「嘗獨詳味此子之風度,雖經國之術無足多談,而進退之禮良可言矣。」這個涵義,今天仍在使用,如說某人風度翩翩。但是,人的言談舉止,人的姿態神情以及人的行為方式,雖然是表現於外的風貌,但是卻是人的內在精神氣質的外在表現。從魯迅的演講來看,他首先講士人的生活,然後由士人的生活再講到文章,由文章再講到士人的精神風貌。可見,從魯迅先生的「魏晉風度」這篇文章來看,所謂的魏晉風度,在我理解,就是魏晉士人的生活、生活態度、生活作風以及他們的文章所呈現出的精神風貌,也有人叫精神氣質。這樣的一個題目,實際上魯迅已經做了很深入的發掘,因此《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這篇文章已經成為研究魏晉思想和文學的經典之作。

此後,有許多學者,包括老一輩的學者和年輕的學者,在魏晉風度上做盡了文章。如1940年宗白華先生寫了題為《論世說新語與晉人的美》的論文。在這篇屢被稱引的論文中,他提出了幾個重要的觀點:第一個就是:「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魏晉時代的「藝術精神」,是什麼呢?就是兩個「發現」。他說:「晉人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正是這兩個「發現」塑造了「晉人的美」。

1944年,哲學家馮友蘭寫了《論風流》一文,將「魏晉風度」又擴展而為「魏晉風流」。馮先生講的風流是談名士的人格美。他說:「是名士,必風流。所謂『是真名士自風流』。……假名士只求常得無事,只能痛飲酒,熟讀《離騷》。他的風流,也只是假風流。嵇康阮籍等真名士的真風流若分析其構成的條件,不是若此簡單。」馮友蘭提出了真名士必備的四個精神條件:必有玄心,必有洞見,必有妙賞,必有深情。從人格美的角度揭示了「魏晉風度」的精神內涵。

1948年,王瑤先生出版了《中古文學史論》一書,在《自序》中,作者稱該書第二部分《中古文人生活》「主要是承繼魯迅先生《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一文加以研究闡發的」。書中的《文人與葯》、《文人與酒》等論文,後來成為研究「魏晉風度」的名篇。

1981年,李澤厚先生名著《美的歷程》出版,書中第五章題為《魏晉風度》,在《人的主題》一節中,李澤厚提出了「人的覺醒」這一命題,認為正是「人的覺醒」才使「人的主題」提上日程,從而才形成了漢魏六朝這幾百年的人性大解放和藝術大繁榮。這實際上是從美學和哲學角度論述了「魏晉風度」的文化內涵。

1990年羅宗強先生寫了《魏晉玄學與士人心態》,他沒有說談魏晉風度,其實對這個題目他做了很深的挖掘,尤其講士人心態。在哲學界,其實也有很多人在做這個題目,譬如湯一介的魏晉玄學的研究,王毅的魏晉清流研究,台灣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等等。

關於魏晉風度的內涵的種種解釋已經很多了。我想講魏晉風度,不能孤立地去看,應該放到整個思想史和文學史上進行關照,尤其是和它的前代,即漢代的士人進行比較,和它以後的士人比如說南北朝的士人進行比較。然後我們才能了解魏晉風度在中國思想史和文學史上的所顯示出的特殊的文化意義。我個人認為,魏晉風度的思想史的意義在於它疏通了產生於先秦的道家思想流傳的河道,並使其與洶湧浩蕩的儒家思想潮流會合,改變了士人的人生價值觀和生活態度,確立了適合士人生存的生活方式。其文學史的意義在於,正式確立了士人文學的創作範式。今天的講座,就讓我們回到一千七百多年前,圍繞魏晉風度,看看那時中國知識人的精神狀況如何?主要講四個問題。一是魏晉時期的政治與社會意識形態;二、魏晉風度的種種表現,三是魏晉風度的文化內涵,三是魏晉風度與士人文學。

詹福瑞

詹福瑞,滿族,1953年11月出生。河北秦皇島市青龍人,教授,博士生導師。1991年5月河北大學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1995年任中文系主任,1996年評為中國古代文學博士生導師,同年出任河北大學副校長,兼出版社社長,主管科研、研究生和出版工作。1999年任河北大學黨委書記。1997年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文學科評議組成員,1998年聘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與評審組中文學科組成員,1997年聘為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997年選為中國李白研究會副會長,1999年選為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2000年選為中國文心雕龍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曾任中國傳媒大學客座教授,國家圖書館黨委書記,常務副館長,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文學科評審組成員,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規劃與評審委員。

(橫山書院據講座錄音整理,獨家版權,轉載務必聯繫)

清心悅讀

想法丨發現丨習慣丨人文

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感悟生命

修學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橫山書院 的精彩文章:

千秋家國夢——記橫山書院多聞多思系列學術公益講座·返本開新第五講
金鐵木:絲路回眸——尋訪玄奘的足跡

TAG:北京橫山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