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做自己
1494年秋天,唐寅的父親唐廣德去世。在此後的兩年里,唐寅的母親、妻子、兒子、妹妹相繼離世。在經歷了一系列家變之後,唐寅只能勉強維持生活。
這時,比他大整整十歲的好友祝允明(祝枝山)勸他用功讀書,參加科考。唐寅雖厭煩八股,但比起經商務農,這條路更現實。唐寅聽後回答得也很乾脆:「諾。明年當大比,吾試捐一年力為之,若勿售,一擲之耳。」意思是說,可以,明年考舉,我就用一年時間準備,如果考不中,就放棄。
祝允明聽了這樣的話未免要失笑,多少讀書人傾盡畢生之力也沒考中,而且自己前前後後也考了五次才中舉,唐寅的口氣也太大了吧。然而,一年後,在主考官「此為奇人」的讚歎中,唐寅一舉成為這年南京鄉試的榜首——解元。一時間,這個身穿青衫,風流倜儻,喜歡走馬街頭,流連宴飲的青年,名冠金陵。
公元1470年,大明王朝已經換了八個皇帝,這一年將誕生它的第九任君王。此時,將歷史的鏡頭轉向蘇州城,大明版圖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當時蘇州城有六個門,其中閶門就是「閶闔門」,蘇州城的西門,是蘇州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所謂「天下財貨莫盛於蘇州,蘇州財貨莫盛於閶門」。
這時,在閶門附近的吳趨里,小樓簾幕緊掩的暗室中,一個嬰兒正發出他抵達人間的第一聲啼哭。這一天是農曆庚寅年二月初四,時令已近驚蟄,萬物從沉睡中蘇醒。這個在春天落地的嬰兒就是唐寅,出生的時間是他的名字。寅年屬虎,長兄為伯,是為「伯虎」。兇猛的老虎令人生畏,因此,他又字「子畏」。
時隔九個月後,於落木蕭蕭之中,又一個嬰兒出生了,他就是後來的文徵明。這一年,「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沈周四十四歲,「吳中才子」里年紀最大的祝允明十一歲。而這兩個同年在蘇州城出生的嬰兒,將分別佔據上述兩個行列中的重要席位。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唐寅的父親唐廣德和母親子丘氏在閶門附近經營一家小酒肆。彼時的閶門,樓閣重重,綠水清波,商賈雲集,交流絡繹,酒館的生意也很好。而唐寅的前半生就是在這樣的繁華地里長大的。他很早慧,自小就聰明。史籍中說文徵明,「七歲方能站立,八九歲仍言語不清」,但唐寅作詩已經有古人文雅風流的樣子了。(古時「風流」這個詞多指風度上洒脫不俗,性情上放曠不羈)
雖說唐家開酒館,家境比較殷實,但在那時也只算得上是末流商人。因此,父親唐廣德為唐寅提供了很好的教育條件,希望他長大後能考取功名,光耀門楣。唐寅也很爭氣,書念得還不錯。但是從家學熏陶來說,遠不能和祝允明、文徵明比。
他們的祖父輩多是名臣大儒,尤其是祝允明,他的祖父、外祖父都盛名一時。祝允明從小就是在鴻儒往來中長大的。而唐寅是底層平民出身,即使父親提供了很好的教育,他的成長環境也是半雅半俗。可以想像到,他無可避免的會在讀書時,聽見酒肆大堂里的喧鬧,目睹三教九流,路過屠夫走卒,穿過肉山酒海,然後悄悄溜進廚房,耍耍屠刀,殺殺魚。關於這段記憶,唐寅自己是這樣的記述的:計僕少年,居身屠酤,鼓刀滌血。所以,在唐寅的成長中,閉門讀書與鼓刀滌血一直都是齊頭並進的事。因此,長大後,唐寅荒誕、不拘禮法的行為從小就能窺探一二了。
如果要為唐寅挑選他一生中最要好、最重要的朋友,我想多數人都會選擇,並且只能選擇:文徵明。他們倆一個是春天出生的,一個是冬天出生的,性情截然不同。
唐寅是那種為了買酒喝,去扮演乞丐向路人討酒錢的人。文徵明性情溫和,為人端方,平生不肯狎妓。而唐寅在科考期間,還因與好友張靈宿妓喝酒,差點被取消了考試資格。多虧當時蘇州知府曹鳳愛惜人才,再加上當時的名士文徵明的父親文林、沈周、吳寬等人為唐寅求情,方才同意讓他參加考試。
所以,在各類野史筆記中,從來都不乏唐寅捉弄文徵明的那幾筆。明代《蕉窗雜錄》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說唐寅與眾友聚飲於石湖之上,事先悄悄將幾個妓女藏在遊船中。酒至半酣,唐寅喊妓女出來敬酒,文徵明大驚,當即起身告辭。無奈船行湖上,哪有路可走?於是唐寅故意讓眾妓纏住文徵明喝酒,逼得文徵明差點跳湖,最後不得不叫了一隻小船離席而去。
在文徵明看來,唐寅這些不拘禮法子的行徑簡直就是阮籍再世。但即便如此,兩人還是很要好,也是因為文徵明,唐寅才開始畫畫。
1497年,文徵明的父親要去溫州做官,臨行前,正在備考的唐寅也去為文父餞行。他寫下了《送文溫州序》,表達了文徵明父親多年對自己的教誨和幫助,同時也描述了自己對文徵明這段友誼的理解:「橫山文壁(文徵明)與寅相儔,又同井閈;然端懿自持,尚好不同;外相內圓,而實有塤篪(chi,竹管樂器)之美。」說文徵明與自己年齡相仿,居所相近,雖然為人處世相異,但本質是一樣的。
而文徵明也多次在提到兩人年少時的友誼:時日不見,輒奔走相見面。見輒文酒燕笑,評騭古今,或書所為文,相互討以質樂。
可見他們十分要好,正因如此,1498年,文徵明和唐寅一起赴考,落榜的文徵明看著只準備了一年就考中的唐寅,內心確實有點失落。或許只有當時在溫州任知府的父親文林心裡清楚。他寫家書安慰兒子:「子畏之才宜發解,然其人輕浮,恐終無成。吾兒他日遠到,非所及也。」這樣的話聽起來很像酸葡萄,但卻成為一句未卜先知的讖語。
文徵明一生十次應舉,均落第,但這並不影響他在眾人心目中的威望。57歲的他放舟南下,回蘇州定居,潛心詩文書畫,不再求仕進。他通曉各科繪畫之藝,擅長各種細粗之法,80多歲時還能十分流利地書寫蠅頭小楷。晚年更是聲譽卓著,號稱「文筆遍天下」,購求他的書畫者踏破門坎。
文徵明精於書畫,也擅鑒賞,蘇州城裡拿著書畫請求他幫忙鑒賞的人也很多。不過對方拿的即使是贗品,他也會鑒定成真跡。有人不解,便問其中緣故。文徵明說:凡是有錢買書畫,都是有餘錢的人家;而賣畫的人多半是家中不寬裕,為了生活,甚至正等著賣掉這幅畫才能有飯吃,如果因為我一句話而做不成這筆買賣,必定令其全家受困。倘若我為了一時的名聲而讓人舉家挨餓,於心何忍?
世人都說文徵明老實、天然呆、迂腐,但又有幾人知道,他懷著這樣一顆寬厚仁慈的心。他就是這樣一位有情有義的朋友,在唐寅人生最落魄的時候,寫信去安慰老友。即使在自己拮据的時候,也去照顧唐寅的弟弟。
唐寅中舉之後,並沒有多少收斂,而是變本加厲的流連歡場。1499年,春風得意的他和富家子弟徐經一同赴京趕考,旋即陷入會考泄題風波。
公元1499年六月,坐了將近三個月大牢的唐寅終於出獄。在交了罰金之後,悄悄打理完在京城的一番殘局,滿面愧色,身心俱疲的唐寅,踏上了歸鄉之路。他回到蘇州時,已經是秋天了。
回到蘇州的唐寅,仕途失意,生活窘迫,又與第二任妻子婚姻破裂,人生跌入了谷底。此時他閉門謝客,以六如居士自稱。「六如」是取自《金剛經》中最精髓的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實的,意在勸世人對現實世界不要過於執著迷戀。
先有親人離世,後有榮華突降,最終仕途功名轉頭空,有無之間,如夢如幻泡如影如露如電。後人也有對唐寅的六如做不同的解釋,但不管怎麼說,在這稍縱即逝、瑣碎無常的塵世間,是佛家的空無為唐寅開闢出一片安寧的凈土,在沉痛悲涼的歲月,帶給他廣闊深遠的慰藉。
回到蘇州後,落魄的唐寅生活無著落,又恥於做小吏。於是他師從周臣學畫,自此,畫家唐寅誕生。讓人意外的是,唐寅為何不拜大名鼎鼎的沈周為師。
主要原因還是會試泄題案,讓唐寅的身心備受打擊,他再也無法像沈周和文徵明那樣,以一種平淡溫和的心境,融入淡雅飄逸,安靜空靈的畫風中,於是向周臣學習。姜紹書《無聲詩史》說周臣「畫法宋人,巒頭崚嶒,多似李唐筆。其學馬(馬遠)、夏(夏圭)者,當與國初戴靜庵並驅,亦院體畫之高手」。南宋院體畫殘山剩水的風格里,帶有一種憤怒和反叛的精神,這與唐寅因科場案後的人生巨變,產生了強烈的呼應。
很多人認為科場案後,唐寅花了一年時間外出散心,借美景消除心頭塊壘。但這段時日里,有關唐寅和朋友酬答的記載幾乎沒有。實際上,這段時間唐寅的確陷入了深重的陰霾里,而他把自己藏進書齋,埋頭修習丹青繪畫。期間,他創作了《洞庭黃茅渚圖卷》、《山水圖》、《華山圖》、《騎驢歸思圖》。
公元1503年,唐寅與弟弟分家後從吳趨里喧鬧的市井,搬到了清閑安靜的桃花塢,並著手修建他的桃花庵。前前後後花了三年時間,桃花庵建成。此時,近不惑之年的唐寅,在庭院里養了一隻喜歡薄荷的貓,種了數十株桃花,栽了一畝牡丹,養了一池金魚。
也許對此時的唐寅來說,最好的人生不過是讀書作畫,與泉音相伴,擁被半卧,睡到日上三竿。
復旦大學教授邵毅平曾說,如果唐寅沒有牽入科場案,而是順順噹噹中了會元,做到三公九卿。如果他發奮著書,成為明代有名的學者。如果他更為認真地作詩作畫,使他的詩畫達到更高的水平,那麼,他的一生難道會比他實際所過的更有價值嗎?未必。唐寅的一生最有意義,對後世影響最深的,在於他敢於打破禮法,勇於追求更為自由、真誠的生活。他已經達到了封建時代中只有很少數知識分子才能達到的精神高度。至於功名是否大,著作是否多,詩畫是否工,這些都是次要問題。
唐寅的一生起起落落,但他似乎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成為他自己!
本文轉載自「誰最中國」,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