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TA系列:別人的給予,你是漠視還是接受,懷疑還是感恩呢?

TA系列:別人的給予,你是漠視還是接受,懷疑還是感恩呢?

安撫的接受

人有個體差異,因此在安撫的接受上也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

(1)有的人可能喜歡別人稱讚自己所做的事,而不是直接稱讚自己;

(2)有的人可能較喜歡無條件的安撫;

(3)有的人可能對較強的負面安撫覺得可以接受,有的人則可能對一點輕微的負面安撫都覺得無法忍受;

(4)有的人可能喜歡以擁抱來表達安撫,有的人在身體接觸上只能接受到握手的程度。」

大多數人的生活會有常接受到的某些安撫,由於這些安撫太熟悉了,很容易覺得這些安撫比較沒有價值,同時可能暗暗希望得到一些很少得到的安撫。

比如我經常因為自己的思考能力得到言語上正面有條件的安撫,我雖然喜歡,但又覺得這好像只是一點零用錢罷了,我更想要的是別人說:「你好帥!」然後給我一個擁抱。

(愛有五種語言:言語、禮物、做事、陪伴、身體接觸,你喜歡哪一種?)

接受安撫與早年經歷

與安撫的給予一樣,人們接受安撫的方式和類型同樣與人們的早年經歷相關。

早年更多地接受無條件積極安撫的人,長大後就能夠坦然接受別人的安撫;

早年經常接受父母身體接觸的人,長大後也能夠與別人從容擁抱;

而早年很少得到或過度得到父母安撫的人,在接受安撫時就會有很多不同。

除此以外,我們在實踐中發現還有以下一些表現:

一是有的人很奇怪地只接受負面安撫,而對正面安撫卻始終保持懷疑的態度。

比如林妹妹,對正面安撫總是不夠敏感,而對負面安撫卻過度敏感。

再比如有些人對別人的批評很坦然,認為這是自己該得的,而對於表揚卻很不安,總覺得別人是在敷衍甚至欺騙自己。

這樣的人是因為其早年經歷中很少甚至得不到正面安撫,於是為了不讓自己失望,為了自我保護,他不再期望正面安撫,並決定只接受負面安撫。在他看來,負面安撫是真實可信的,而正面安撫後面一定有一個大大的陷阱,因此他對正面安撫總是採用漠視的態度。

這裡講一個學院學員的案例:身為母親,總是指責她的孩子,以至於孩子的行為出現了很多問題 ,通過學習反思後,想要改變與孩子的交互模式,那天試著給予正面安撫,對孩子進行讚美和鼓勵,孩子卻是一臉戒備,問她:你想做什麼? 孩子認為母親「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二是有可能對安撫過度敏感,這與這類人小時候的經歷有關。

有些小時候受傷很深的人,會對任何一點點安撫都很敏感,並且也懂得感恩,有時候他們的過度反應甚至會讓給予他們安撫的人感覺不快。

比如日常生活中我們見到的那種特別謙恭的人,他們的謹小慎微,他們對待安撫感激涕零的樣子,以及他們有可能出現的病態利他的表現,都會讓他周圍的人感覺不自在。

三是有可能對安撫視而不見。

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每天都得到太多的安撫,以至於認為這些安撫沒有價值,甚至對這些安撫熟視無睹。

比如那些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在對待父母、老師和熟人所給予的安撫時所持的冷漠態度。

四是成就動機強的人通常會對安撫採取懷疑甚至排斥的態度。

他們擔心接受安撫會動搖自己的意志,而給予安撫則會浪費自己的時間。有的人甚至認為給自己安撫或者去尋求安撫是一種缺乏上進的表現,他們把安撫與上進對立了起來。

這種對安撫的刻意壓制積累到一定時候,會給自己甚至他人造成傷害。中國的高考制度下,以為成績或者成就可以代替安撫的人還是很多的,其結果常常是造就很多學習或者工作上的機器人,從持續發展的角度看,這都是不利於人的健康成長的。

還有的情形是因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安撫,就進一步否認自己的需要,比如一個小孩很希望媽媽能常擁抱他,媽媽卻不喜歡這樣做,為了減輕得不到的痛苦感覺,小孩可能會忽視自己對擁抱的需要,長大以後仍然保持這種方式而不自知,他可能會避開身體的接觸,否認自己有這種未得滿足的需要。

以TA的用語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安撫商數(stroke quotient),另一種說法是「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安撫」。由此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麼安撫的質量無法客觀地量化,對一個人來說是高質量的安撫,對另一個人來說卻可能是低質量的安撫。

了解自己接受安撫的特點,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深入地認識自己,而且也可以幫助我們學習以更健康的方式感受、接受並回報安撫。

在人際交往中,你是什麼樣的安撫風格呢?你喜歡別人給予你什麼樣的安撫方式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准提家園 的精彩文章:

精彩故事:只要開始,就永不為晚!
精彩故事:認知改變,優劣立現

TAG:准提家園 |